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计划 >

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价值意蕴

发布时间:2021-09-28 15:41:22 浏览数:

 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价值意蕴

 摘要:中国“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形成的重要依据。认真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认识到人民是发展的目的、是发展的依靠力量、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将其紧紧融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 以人民为中心 科学内涵 价值意蕴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执政党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摆在首要位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价值核心,对把握好、实现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冀有着强劲的指导意义和实现价值。

 一、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成 脉络

 (一)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形成的历史 渊 源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形成的历史渊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了大量的以民为本以及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战国时期,儒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孟子主要阐述了统治者要一心为人民谋福利,只有得民心、顺民意者,才能获得天下。荀子明确论述了人民是稳定政权的保障,国家统治者应爱民、利民。明末清初,随着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民本思想”的发展达到巅峰,更加要求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的利益,要更加爱民、利民和护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经典,高度重视和传承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在多次讲话和重要论述中国论及这个问题,并将其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来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注重在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中挖掘文化基因和思想源头,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历史缘由,借鉴吸收其有益的理论精髓,深刻地诠释了“民本”思想的政治内涵,推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学养,而且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直面历史的博大胸怀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① 。

 (二)

 “以 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形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形成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人民群众居于历史创造的主体地位。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明确提出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② 。随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诠释了无产阶级的最终任务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观,聚焦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致力于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真真正正把人民作为主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共创发展成果;把人民当作目的,为了人民,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共同治理国家和社会。

 (三)“以人民为中心”发 展理念形成的实践依据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形成的实践依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如一地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强调为人民服务要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党和国家事业的方针政策的尺标,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并指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再到习近平同志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④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贯穿于不同发展时期与发展阶段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鲜明主线,也是我们党历代领导人的执政追求,更是我党执政以来的重要经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而形成的重大理论思想。

 二、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 科学 内涵

 第一,人民是发展的目的。《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段话是共产党人政治立场的经典表述。这样的立场,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所推动的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以人民为目的,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必然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民对党的事业支持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最大的利益诉求集中体现在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实践中,在满足人

 民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更要致力于满足人民在民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美好需要。始终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将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⑤ ,同样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更是我们党的价值旨归。虽然党的基本路线规定了社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但我们的发展目标不能偏离人类解放的根本价值追求,必须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引。

 第二,人民是发展的依靠力量。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同样,政治的文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然也要靠人民群众实现发展。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从根本上说是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是广大人民辛辛苦苦干出来的。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⑥ 。这就要充分激发人民创新创造的自觉性主动性。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发展成效,把人民作为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⑦

 第三,人民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⑧ ”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求共享的普惠性与公平性。共享的普惠性与共同富裕,在内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普惠性意味着主体覆盖的全面性,即共享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而非既得利益的少数人;普惠性意味着领域覆盖的全面性,即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在内的多个方面;普惠性意味着区域覆盖的全面性,即共享的区域是涵盖所有城乡、区域的全国范围。共享的公平性维护了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公平性的前提要求我们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动亿万人民积极性创造性,让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公平性的原则是分好“蛋糕”,这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同时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好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发展。⑨

 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理论 价值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当之无愧的主体力量,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群众生活的越美好,反过来,他们推动历史向前向好发展的信心就越强,能力就越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深刻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把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尖上,切实回应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落实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方方面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真正响应者和践行者。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最新发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关注群众最关心的热点,回应群众最现实的需求,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问题,因此,重塑了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信心,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四个自信”。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利益的本质凝练。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有没有特殊利益这个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给予了旗帜鲜明的答复。它深刻诠释了党的人民性立场和价值取向。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

 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抽象的概念,其体现在特定社会中人不断产生的需要得到满足上。在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基本满足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满足人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活动;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更新的需要必将产生,又将开启满足人的更新需要的征程。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才能实现人民群众新旧需要接续产生和不断满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实践 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是从我党执政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深刻提炼出来的重大思想理论,与此同时,它对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着强大的价值引领作用,指导着党和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有着极大的实践价值。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是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凝聚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一切从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根本利益出发,以人民群众的信赖与认同为基石,为人民群众积极创造美好生活,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民群众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社会责任感相融合,投身到报效祖国的建设当中。党心系人民,人民信任党,正是在这种良性的双向互动的过程之中,才能最大程度的刺激全体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强化全体人民群众的战斗力,增强全体人民奋勇向前的凝聚力,从而为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国梦贡献己量。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助推力。“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理念把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推向了新方位,随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提高,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也走向了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应时刻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把保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着力点,切实加强为人民群众办事的行动力。党是坚定的“人民”保护者,自执政以来所有治国理政思想中都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核心位置,作为一切执政发展思想的根本。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人民”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民利益的脉络梳理越来越清晰,深入影响我国发展和党执政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心剂。“中国梦”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着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党和国家把人民幸福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最终落脚点,深刻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提出,以我国发展阶段的新判断和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为根据,是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实际的科学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人人参与到建设祖国的事业当中,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进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更有助于全体人民勠力同心、共同奋斗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由愿景变为现实。

 结语

 古语有云,顺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办民事、解民难,才能得民心、聚民力。我们党人员从少到多,队伍从小到大,力量从弱到强,究其根本,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爱戴。人民群众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予中国共产党,将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殷切期盼交托中国共产党,这饱含着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至高的信任。不辜负人民群众给予的信任,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奋斗,是对初心的牢记,是对使命的坚守,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成果的重要标尺,是衡量我们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根本尺度。

 参考文献

 ①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石仲泉.开启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篇章[EB/OL].(2016-02-01)[2020-06-28].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201/c40531-28100017.html.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2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2. ④杨根乔.全面把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J].贵州社会科学,2020(04).

  ...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共产党 意蕴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