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计划 >

对创建和谐农村合作金融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02-19 15:06:18 浏览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创建和谐银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必修课程,是推动农村金融体制体制改革必不可少的动力源泉。为了使农村合作银行跟上时代的节拍,朝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使管理跨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以创新和突破。

 

一、坚持人本管理,为创建和谐农村合作金融提供良好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信合干部员工素质,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做好新时期农村合作金融工作的保证,也是创建和谐农村合作金融的核心因素,对新时期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是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人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是企业的第一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企业之间的竞争追根朔源实际就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资源、拥有了成功。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吸收、挖掘与培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使其成为农信社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根本生产力”。

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合作金融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工作责任机制、考核监督机制,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三是加强教育培训。实施“人才兴社”战略,抓好干部员工的综合素质教育。要加强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广大信合干部员工的遵纪守法意识,增强依法办理各项业务的能力;加强文化素质的培训,提高干部员工的文化理论水平,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全员综合业务素质能力。要从一身多能的角度、不同岗位的业务知识去培训,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做到信合干部能上能下,能文能武。

四是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本色。构建和谐社会,为实践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供了广阔舞台。保持党的先进性,要求我们每位党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在创建和谐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实践和自身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二、弘扬先进的企业文化,打牢创建和谐农村合作金融的基础

社会和谐最根本的是人们精神上的和谐,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和谐。农村合作金融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根植于全体员工思想中相对稳定的价值观、理念、宗旨、规范等,在企业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当今的银行业竞争中,不仅仅是资金实力、员工素质、技术水平的竞争,也是银行之间企业文化的竞争。农村合作银行要通过“文化力”的激发和扩张,创造一种有利于员工自我打造的氛围,增强团队精神,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为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奋发有为、齐心协力、向上、持久的内在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持。

一是以人为本,创新农村合作银行精神文化。要进一步加深以“敬业”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和“勤奋、忠诚、严谨、开拓”的企业精神的理解,广泛开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育,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岗位能手”等创建活动,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

二是夯实底基,创新农村合作银行物质文化。农村合作银行根在农村、情在农民、命在农业,其市场定位在“三农”。要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全力打造农户小额信贷区域品牌,在支持“三农”发展中实现农村合作银行的自身发展。

三是开展创优服务,创新农村合作银行行为文化。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突出业务一线,为客户提供面对面服务、一站式服务;建立客户信息资源库,对重点客户开展重点服务,实现客户的可持续性发展;大力推行客户经理制度,满足农村客户群体的需要。

四是发挥制度效应,创新农村合作银行制度文化。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机制、风险内控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农村合作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有效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创建和谐农村合作金融的思想保障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农村合作银行作为在当地的金融机构中拥有网点最多,人员最多,业务面最广,在县域经济活动中与社会各个方面联系最密切的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内部的和谐稳定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协调发展和稳健运行。

一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重点,突出抓好文明创建,引导和教育广大干部员工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以构建和谐农村合作金融文化建设为主线,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农村合作金融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起来,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文化的渗透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新理念,树立新观念,提高新本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二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感性。通过教育培训、有目的的文化活动、团体精神影响以及更广泛的沟通交流方式,取得员工对企业精神、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成为更一致的行为。更广泛的沟通使员工互相接近、融洽感情、取得更自豪的情境感受,个人观念、行为和企业融为一体,形成更一致的心理定势和行为模式。

三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灵活性。可以以体育、文艺、演唱等文体活动,寓教于乐,陶冶情操;有计划地组织干部职工接受活生生的现实教育,促使干部职工不断增强敬业精神和进取意识。

 

四、创新经营机制,增强创建和谐农村合作金融的活力

农村合作银行要生存、要加快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顺时应变,与时俱进,积极进行管理、产品和服务三大创新,转换经营机制,以创新求效益。

一是以管理创新激活企业内在的经营活力。一方面是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市场推进机制。对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客户结构、网点结构和人员结构等方面作结构性调整,通过“市场细化和功能定位”,使全辖的各类资源配置趋于优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实行分层次的市场推进机制,增加后台的营销支撑功能;建立健全前台为客户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的高效运作机制,形成全辖在市场营销中的合力。另一方面是强化内控管理。要规范内部管理,有效防范风险,建立信息报露制度,实行员工岗位轮换;制定完善的稽核监察体系,加强对重要岗位、重点人员的监控,及时纠正内控缺陷,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和各项纪律的遵从;建立和完善授信授权管理制度,加强对重大信贷活动及其他业务活动的评价与控制。

二是以业务创新促进服务方式的灵活多变。农村合作银行作为一个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成长起来的金融企业,必须在商业化经营的前提下,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自身的优势把握与金融市场的需求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打造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社区型、零售型金融银行。一方面是实施产品和服务创新战略。以客户为中心,随需而变,建立信贷产品动态调整机制和新产品开发创新机制,根据农村经济、城郊经济、社区经济的不同需求,在做强做优小额农贷的同时,把个私民营信贷、商品流通信贷、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再就业小额信贷等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信贷品牌。另一方面是实施社区化发展战略。社区是金融市场需求分层、客户分类中一个最基础、最庞大、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层次和群体,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银行的比较优势,把握市场定位,打造名副其实的社区型、零售型银行,以形成社区金融市场上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社区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是以服务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是实行个人客户经理制。明确农村合作银行外勤人员包片职责,为服务区域内农户提供特色服务,营销金融产品,发展优质客户,稳定并密切与农户之间服务与被服务的信用业务关系,并使其由纯粹业务关系向服务“人格化”方向发展。通过“人格化”的优质服务,使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理念和精神逐步融入农村社区文化,使外勤人员与既定服务区域内的农户和农民建立一种良好的双向信任关系,要针对不同农户的不同情况和不同时期农户对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提供优质、便捷、创新服务,而且相互之间把服务与被服务提升到一种需求和渴望,使之发展成为一种金融服务文化与农村社区优良传统有机融合的农村社区金融文化。另一方面是加快科技服务创新力度。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科技服务水平的高低已成为金融业务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农信社应利用系统力量,建立数据大集中的网络平台,加大自助服务建设、开发网上银行和移动银行系统,使业务电子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业务健康发展。

 

作者系江苏丹阳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   相关热词搜索: 农村合作 创建 思考 和谐 金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