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计划 >

灌区改造需要统筹协调(王景雷)

发布时间:2022-02-24 15:11:41 浏览数:
  最近一个时期的抗旱工作,水利、农业、气象、电力、石油、交通等部门齐心协力,已取得的阶段性胜利,充分说明了抗大旱需要统筹协调。灌区改造是一项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工程改造,还牵涉到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事关农村生存条件的改善,因此在进行灌区改造时只有注意各方面的统筹协调,才能真正做到“解民忧、帮民富、促民安”。

第一,水质与水量的协调。过量引用地表水使得很多河流“自净”能力降低,污染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的例子屡见不鲜。离河近在咫尺,却要望水兴叹,近水楼台不得水的现实也警示我们在灌区改造过程中,在加强取用水、输配水工程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水质监测体系的建设工作,定期监测评价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并对引水口的水质、灌区退水去向、退水水质及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审核和监督管理。

第二,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协调。很多自流灌区,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依赖饮用水的局面,无论是在工程建设上还是思想意识上,都对引用水比较重视,而对当地水资源开发重视不够,拦蓄地表水、提取地下水的工程相对不足,这样不仅会造成土壤盐渍化的潜在威胁,而且一旦河流断流,就将造成严重减产。与此同时,我国北方的许多地区大肆超采地下水,所谓“40亩地一眼井,天旱也有好收成”。但取得好收成的同时,出现了大面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导致单井出水量减少,灌溉成本增大,农民日夜排队浇水,这也要求我们在进行灌区改造时,不能“重渠轻井”或“废渠靠井”,而应该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开发,相互调剂。利用洪水对地下水进行人工调蓄,不仅可降低灌溉成本,提高灌溉保证率,还可有效调控地下水水位,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协调。在灌区节水改造过程中,我们往往重视高新技术的应用,很多灌区都搞了信息化工程建设试点,修建了自动控制工程,这些工程也确实在墒情监测和灌溉用水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广大农村,目前留守在家的大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高新技术他们很难掌握,他们只是希望水能引至田间地头,浇灌机具容易操作,节水灌溉技术简单易懂,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灌区改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还要重视传统的节水技术的建设和推广。

第四,“小农水”与“骨干工程”的协调。最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灌区改造的建设力度,仅2008年第四季度就投入灌区改造资金30亿元,这必将促进和改善灌区的农业灌溉条件,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投资大都用于骨干渠道和大型输、配水建筑物的建设,与之配套的田间工程的改造资金并未落实。另外,随着农村取消“两工”政策的逐步到位,农田水利投入大幅度减少,很多地方田间工程不能配套,控水能力差,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小农水”与骨干工程投入的不协调,不仅成为了限制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短板”,而且也成了各项惠农政策“短板”。目前,国家已经有“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建议财政部门对农民发放“小农水补贴”,该项补贴可以直接发给农民,也可以集中发给村、乡,以便进行一家一户没有能力进行的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从而弥补小农水建设资金的不足。

第五,“粮价”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协调。诚然,这次旱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北方长期降雨偏少,但致灾面积、成灾严重程度还是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实际上我国北方冬麦区大部分都具有灌溉条件,如果动手早的话,水源完全可以满足冬灌或春灌要求,可为何这次旱灾还会大面积发生?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粮价偏低,政府的多项补贴都被农资价格的上涨吞噬掉,即使前一阵子CPI疯涨,但我国的粮价却相对平稳,这其实牺牲了农民利益,再加之灌溉成本较高,农民靠天等雨思想严重,最终导致了这场国人关注的旱灾。因此,在进行相关政策或机制体制改革过程中,只有做到二者的协调,才能达到“帮民富”的结果。

第六,传统水资源与非传统水资源的协调。在进行灌区工程改造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往往注重传统水源的作用,而对劣质水资源的处理利用积极性不高。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对劣质水资源进行灌溉试验,探索作物“顺境”与“逆境”的作用机理,利用处理过的劣质水资源进行作物灌溉,或者将微咸水与淡水进行交替灌溉,在不影响作物产量或品质的条件下将传统水与劣质水交替利用也是应对水资源紧缺的一项有效措施之一。

第七,灌溉与排水的协调。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特别是北方,由于近些年水资源紧缺,引水、取水、输水工程建得较多,而原来的排水沟渠由于多年闲置,淤塞破坏严重,尽管我国目前旱灾严重,但我们还是应该未雨绸缪,在灌区改造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灌溉、排水并重,既要加紧骨干输水渠道的建设,也要注意保持排水泵站和沟渠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除洪涝、干旱威胁,真正达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来源:《中国水利报》第2731期

     相关热词搜索: 灌区 改造 统筹协调 王景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