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计划 >

《学习时报》:水利建设在改革中发展(凌先有)

发布时间:2022-02-24 15:16:45 浏览数: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1990年代开始,小浪底、三峡、万家寨、江垭、飞来峡等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开工建设,相继建成了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入卫、引黄入青、引碧入连、引大入秦及珠江向澳门供水和东江向深圳供水等调水工程,治淮、治太、洞庭湖治理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相继建设各类水库827座,新增库容2333亿立方米,建设水闸15201座,新增堤防长度11.92万公里,水利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对洪水和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已基本建设完成,中下游3578公里干流堤防达标,与全面进入试验运行的长江三峡工程联合运用,大大提高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其中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黄河万家寨、小浪底工程的建成运行以及黄河下游982公里堤防工程的达标建设,已具备防御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的能力,为确保黄河岁岁安澜打下坚实基础。1988年以来我国累计减少水旱灾害经济损失2.9万亿元,洪涝灾害造成的年均死亡人数由上世纪70年代的5181人降为“十五”期间的1583人;全国水利工程的年供水能力达到766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净增1.4亿亩,在占耕地面积45%的有效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同时,水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水利生态修复实践迈出重要步伐,实现了黄河连续8年不断流,黑河、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与环境继续改善,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100.2万平方公里,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对治水规律的把握逐步深化,治水思路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初期,制定了“搞好续建配套,加强经营管理,狠抓工程实效”的治水方针。随后又相继提出了“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全面服务,转轨变型”等治水方略。1990年代,提出了建立水利投资、水利固定资产经营管理、水利价格收费、水利法制和水利服务等“五大体系”。1998年大水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和水利改革发展都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根据中央水利工作方针,水利部门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即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逐步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新的治水思路的探索,开启了我国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历史进程。

 

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逐步完善,使水利工作发生了重大战略性转变。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中,水利工作坚持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水资源,努力解决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实现防洪抗旱除涝并举、开源节流保护并重、建设管理改革并进的全面发展,实现保障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城市水利与农村水利统一、东中西部水利发展均衡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江河湖泊生态良好、水土资源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水利 时报 在改革中 建设 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