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计划 >

企业统计需要改革

发布时间:2022-03-06 15:12:08 浏览数:

(神华质监站,内蒙古 薛家湾 010300)
摘 要:文章揭示了现行统计体制及统计制度的“不适应 性”,对现行统计体制和统计制度及统计手段“不适应性”的提出了改革设想。
关键词:企业;统计体制;统计制度;统计手段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8)14—0267—01

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 主要依据。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 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革不适应 经济发展的滞后的统计体制及制度和统计方法,使现代煤炭企业统计逐步趋向信息化、网络 化、知识经济化和网络全球化的特征;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科学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 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1 现行统计体制及统计制度的“不适应性”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机制是政府直接经营,并统负盈亏的集权式机制,企业统计是 官方统计的基层报表单位,其服务对象是政府,服务的目标是为国民经济提供不同层次统计 资料。官方统计把企业统计作为自身的基础,以一套表的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 的层层上报的统计模式。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自主型的经营机制。企业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 。企业统计目标是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内外部信息的独立的统计目标,服务的对象主要 是企业本身,其次也为政府提供国民经济的统计资料,因此在企业内部存在两种统计行为并 存的的统计行为。这种并存会导致部分统计信息的失真,从而会影响统计工作的质量。
2 对现行统计体制和统计制度及统计手段“不适应性”的改革设想

现行统计体制和统计制度中的“不适应性”需要改革,统计体制和统计制度只有适应经济 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才能具有活力,才能较好地反映客观实际,反映事物的发展 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统计的服务、咨询、监督职能。
2.1 对统计内容的改革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放眼于整个市场,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 。企业将外部环境扩展到世界经济领域,对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资源环境、市场环境、人文 环境以及体制环境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考核,不仅对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解,还要针对环境未来 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判断。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 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外部环境统计,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统计信 息系统。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 、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 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 、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
2.2 分专业实施以主营业务为主的统计“一套表”制度的改革

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要求,组建起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别运作的企业集团,从事着多种行业的 生产经营活动。例如: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园区许多技工贸一体化企业,很难用现行国民经济 行业分类标准来确定其行业性质,企业中类似“系统集成”的多行业的经营成果也很难进行 严格的行业核算。目前我国统计制度规定的分专业实施以主营业务为主的统计“一套表”制 度是不能适应企业经营方向多元化需要的。
2.3 经济组织形式多元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的又一特征

随着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方式多样化而带来了企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多元化。为适应 这一变化,1998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 定》,同时废除了1992年制定的《关于经济类型划分的暂行规定》。两年的实践表明,新规 定的出台基本反映了新形式下企业重组转制和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但是仍有一些问题还未 得到解决。例如:北京市已将部分过去承担着政府管理职能的工业局改制为代国家管理国有 资产的资产运营公司,专门经营国有资产运作,其职责是负责对应行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对这种性质的企业,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统计制度也是没有现成规定作为执行依据 的。
2.4 对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

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仅仅依靠全 面调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应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因此,企 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 查或者根本无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不适应统计调查任务日益 加重”的发展趋势,更难以保证统计 数据质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交流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一是信息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已由传统的纸载逐步转变为磁载和光载,使企业能够建立 大容量的数据库。二是网上信息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信息交流渠道。企 业统计调查作为经济信息的收集过程,必将受到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影响。调查手段开始使 用信息技术收集数据,如开发功能性强的互联网调查方案,资料的取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 网络来进行。建立统计调查网络平台,在系统内进行高效的统计数据信息传输,在系统外能 与社会网络有效对接。
2.5 实行企业“一张表”,以适应企业经营方向多元化的需要

以基本单位调查报表为基础,在反映企业各类属性指标的基础上,增加相当数量的经济 指标、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指标、能源实物量消耗指标、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指标、固定资 产投资指标等。

经济指标的设置要反映企业经营的共性和特性,可分为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业务的共 性指标体现在反映企业多种经营成果的总量指标上,目前统计指标体系中还没有这类指标, 建议国家设置“企业经营总收入”指标;业务的特性指标体现在企业从事多种经营行业的特 点上,如: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建筑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额、运输业营业收入等 。财务的共性指标体现在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和利润方面,无论哪个行业, 财务科目在这五个要素的设置上基本是一致的;财务的特性指标体现在收入要素设置的科目 上,例如:工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批发零售业的商品销售收入、建筑业的工程结算收入、餐 饮及运输邮电业的营业收入、银行的利息收入等都作为业务收入范畴的指标。    
2.6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填制上级布置的报表。使不少企业安排业 务素质不高的人员担任统计,时过境迁,他们面对市场经济之波澜,或无动于衷,或望洋兴 叹。然而在市场经济时期,全面系统的统计工作却需要具有一定统计业务基础、专业技术和 相对固定的统计人员来完成。统计人员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胜任本 职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统计人员应自尊,要自信、自强,方能自立。在主观上能勤奋者, 加上客观条件之改善,统计受重视,将水到渠成,必将使企业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相关热词搜索: 统计 改革 企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