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化农业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兴安盟科技信息研究所,内蒙古 乌兰浩特 137400)
摘 要:文章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意义及信 息化农业的内涵,分析了信息化农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利用信息化农业推进 新农村建设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化农业;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6921(2008)16—0169—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被人们的广泛利用,信息化农业作为一个课题被人们提出,并已成为 当前信息技术领域讨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场革命中,信息化农业的 利用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时期。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 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经济、政治、文化上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 村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并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 洁、管理民主”。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持久 动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其根本目的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以 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舒适的生活 ,共享社会文明成果,缩小城乡差距,开创城乡齐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
2 信息化农业的内涵
信息化农业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及使用基础上的新型农业,是知识经济时代各国 农业进一步现代化的趋向和标志,其核心是以农业信息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农业现代 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以农业信息集成和网络服务为目标,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 代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将渗透到农业产、供、销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环节,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 稳定、高效发展。
现代化农业是贴紧市场、知识密集程度高、系列化生产经营配套、企业化集团优势突出的市 场农业。信息化对它的作用尤为突出。①通过信息化把农业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 发展;②通过信息化把农户和龙头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提高市场竞争 力;③通过信息化网络推介和销售农产品,开展网上贸易,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 的快速通道。
3 信息化农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3.1 避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农业是依赖自然资源从事生命物质生产的,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地域性、季节性、变异性和 经验性很强,可控性和稳定性较差,因此要使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就必须有较完善的技术体系 支撑。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改造农业的这种先天性的行业弱势。因此说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民的生产都是盲目的,基本上是 以产定销,即便收成很好,却由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导致增产不增收等现象。而信息化农 业就可以以其特有的方式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①政府 可以利用进村入户的农业信息网快速准确地传递调整宏观决策所需的相关信息,指导本地区 农产品的区域布局,提高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②广大农民可以利用农业信息网提供的 市场信息、适用技术及政策法规等,指导自己的产、供、销,避免盲目投入和资源浪费,同 时也减少了污染,为构建节约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3.2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信息化农业在国民经济现代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农村技术 开发中心、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合作建立的“中国信息通讯技术扶贫能力建设”项目 已证明,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条行之有效、与世界接轨、与科技同步前进的农村发展致富的 好路子。一个地方的农业和一种产品是否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关键是要有质量优势、特 色优势,而质量优势、特色优势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优势。要形成发展市场农 业的强优科技,首先就要掌握世界科技的最新动态,抢占科技的制高点,同时又要把这些最 新最优的科技成果以最简化的手段传授给农民。此外,还要大力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新知 识的能力。这些方面抓好了,就能把现在的劳动密集型、资金物质密集型农业改造成为技术 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农业。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大力开发创新科技成果,不断引进消化科 技成果,快速转化利用科技成果,真正把农业的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 轨道上来。实现这种转变,关键是要有雄厚的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化可以起到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挤居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作用,它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农民脱贫致富的纽带、桥梁。
3.3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指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信息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和动力源泉 ,必然以高新技术及高智力为依托,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窗口建 设,引进推广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加快农业配套先进技术的示 范与推广。随着农业信息网络进村入户,以及越来越多的具有较高学历的农民掌握了信息技 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将迅速推广到千家万户。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农业专家系统应用软件 来代替农业专家在基层长期为农民服务,实实在在为农民解决生产中的难题,使农业科研成 果迅速地被农民吸收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4 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农业是弱势产业,生产周期长,受制约因素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 风险。依靠农业信息化的优势可以抵御或转移农业生产的风险。①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 能力:通过逐步延伸的农村信息网络可以让农民及时获取政策、科技、市场等方面的信息, 依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规模、品种和数量,协调和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 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②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在农业生产中利用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预测预报等现代化信息技术,配合各类专家系统对农业生产地区 的自然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资配置,尽可能实现精准农业,从而增强 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4 利用信息化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方法
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教育落后等因素的存在,致使农村与城 市在知识水平、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农业市场化和生产国际化的出现, 使农村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使广大农民能及时获得、使用科技信息来指导生产、 经营,成为信息部门工作的核心。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还存在较大 差距。突出表现在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的获取和服务方面,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宏观决策和 市场监管仍然缺乏有力的信息支撑,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仍然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因此 ,要实现农业信息技术服务高水平和高效率,首先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加大投 入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等方式,加强现有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增强其发展的动力和活力。①建设农业信息数据库,搞好集成发展农业信息资源工作 。即建设能满足农业发展各方面需要的门类齐全的、信息资源丰富的农业信息数据库,解决 好农业信息的源头问题。②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完善全方位为“三农”服务的信息 服务体系。即在国家统一管理和农业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协调指导下,依托全国信息主 干网建立区域网、局域网、县(市、区)网站、乡镇信息服务机构,形成全面、高效、高质 为“三农”服务的网络体系。
4.2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建设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信息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都普遍存在着开发不足的问题。有许多 能为农业生产带来良好效益的信息未能得到及时的开发、加工,向农村社会提供。同时,又 有许多急需得到某种信息服务的农民,因受个体素质的局限,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的 各种信息。因此,必须加强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建设,一方面使我们提供的农业信息具有科学 性、准确性、及时性、适用性。另一方面可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的认识,增强他们获取信息 的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3 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的主体,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在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新农村建设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传统 的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通过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文 化知识、适用技术及政策法规等信息,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 素质,增强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在农业信息的捕捉、传递、利用和反馈的循环往复 过程中,农民的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技能不断提高,进而自觉地运用到生产实践 中,以致达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良性发展的目的。
4.4 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络
我国农业信息化起点比较晚,利用信息技术为“三农”服务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受 地理位置、人文因素和自然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各地所需的农业信息差异很大;另一方面, 我国广大农村大都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更加需要个性化服务。虽然目前农村有信息服务网 站,但很多内容缺乏行业特点和本地特色,信息源不明确,信息的真实性、可信度无法确认 。通过全方位服务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 与经营的管理水平,提高市场流通的效率以及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 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5 结语
信息化农业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结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大力推广信息化农业。 它有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有助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有助 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郑红维.关于农业信息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2,(1).
[2] 美淑芳,吴芳云.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探讨[J].金华职业学院学 报,2002,(2).
热门文章:
- 2024年(8篇)工作述职报告汇...2025-01-11
- (2篇)2024年工作计划汇编2025-01-11
- (9篇)党支部工作特色亮点党...2025-01-10
- 2024年XX图书馆工作总结报告...2025-01-08
- 2024年-政工工作个人三年工...2025-01-07
- 2024年第三季度个人工作小结...2025-01-07
- 2024年度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打算2025-01-06
- 2024年街道党工委工作总结暨2...2025-01-06
- 2024年度党支部党建工作总结...2025-01-06
- 2024年度在全市市场监管工作...2025-01-05
相关文章:
-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年2021-08-27
- 新农村发展经济需要法律保障2021-09-24
- 让科技专家在建设新农村中大...2021-10-02
-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21-10-02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2021-10-02
- 在调研小康新农村建设时的讲话2021-10-03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2021-10-05
-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21-10-06
- 新农村建设公路整治和文明路...2021-10-06
- 建设新农村的心得体会2021-10-06
- 国家对于工商加快信息化建设研究2021-08-27
- 大数据下水利财务信息化建设思考2021-08-27
- 对于推进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建议2021-08-27
- 省级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2021-08-27
- 信息化建设论文2021-09-10
- 医院信息化建设总结2021-09-13
- 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2021-09-22
- 应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加强企...2021-09-28
- 税收规范管理应首推信息化建设2021-09-29
- 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2021-10-02
- 档案利用制度2021-09-14
- 在全市利用外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09-19
- 化学课程资源利用2021-09-28
- 2006年x区利用外资工作方案2021-10-17
- x区利用外资工作情况汇报2021-10-17
- 关于我区利用外资的调研2021-11-09
- *区利用外资及外贸出口完成情...2021-11-14
- 如何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2022-02-21
- 浅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2022-02-23
- 探索提高高校图书馆文献利用...2022-03-08
- 农业局上半年党建工作总结及...2021-08-27
- 农业院校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2021-08-27
- 现代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2021-08-27
- 农业银行会计个人先进工作事...2021-08-27
- 智慧农业中农业电子商务研究2021-08-27
- 农业银行年度个人总结2021-09-09
- 县农业产业化建设情况汇报2021-09-11
-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2021-09-13
- XX区农业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2021-09-13
-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2021-09-13
- 建设局副局长个人述职报告范本2021-08-27
- 建设局信访服务建设工作经验2021-08-27
- 委员会建设工作会议讲话稿2021-08-27
- 建设项目中工程监理运用2021-08-27
- xx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政协...2021-09-06
- 法官论坛77:建设工程领域项...2021-09-08
- 加强中专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为...2021-09-09
- 建设局在信访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2021-09-10
- 县建设局在节约用地会议上的发言2021-09-10
- 建设局在重点工程廉政建设会...202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