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计划 >

水下混凝土灌注事故预防及处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15 15:13:54 浏览数:

(中铁六局 呼和浩特铁建公司,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 要:文章分析了水下浇注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及常见 事故,提出了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关键词:水下混凝土;灌注桩;事故预防
中图分类号:TU528.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7—6921(2009)11—0103—02 

水下混凝土灌注由于其施工的隐蔽性、工艺的复杂性和连续性,容易出现钢筋笼浮起、堵管 、断管、坍孔等灌注施工事故,或致使桩身出现蜂窝、麻面、空洞、离析、夹泥、断桩等质 量事故,给工程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与安全隐患。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质量是保证成桩质 量的关键。因此,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质量问题,亟待探讨、研究和解决。
1 影响水下浇注混凝土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水下浇注混凝土是用混凝土从孔底开始灌注,将孔内泥浆置换出来,成为混凝土桩。浇注过 程中,应及时掌握孔内混凝土面上升的高度及导管插入深度,测定每个混凝土面位置应取两 个以上的测点,测绳受拉伸、湿度等因素影响,所标长度变化较大,须经常校正。浇注混凝 土必须连续进行,否则先浇灌进去的混凝土达到初凝,将阻止后浇灌的混凝土从导管中流出 。施工中,混凝土浇注速度应尽可能地快一些,终止浇注混凝土前,须确定混凝土面真实高 度,以见混凝土中粗骨料为准。
2 水下浇注混凝土经常遇到的几种工程事故及预防、处理措施
2.1 初灌未封底

桩底沉渣量过大,使初灌不能正常反浆,或导管距孔底太远,初灌量不够没有埋住导管。造 成这种原因是检查不够认真,清孔不干净或没有进行二次清孔。所以施工过程中必须认真检 查,采用正确的测绳与测锤;一次清孔后,不符合要求时,要采取措施:如改善泥浆性能, 延长清孔时间等。在下完钢筋笼后,再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应进行二次清 孔。导管底端距孔底高度依据桩径、隔水阀种类、大小而定,最高不超过0.5m。
2.2 导管堵塞

灌注时间过长,而上部砼已接近初凝,形成硬壳,而且随时间增长,泥浆中残渣将不断沉淀 ,从而加厚了积聚在砼表面的沉淀物,造成砼灌注极为困难,从而造成堵管。因此,必须尽 可能提高混凝土浇注速度,开始浇砼时尽量积累大量砼,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可以克服泥浆阻 力。快速连续浇注,使砼和泥浆一直保持流动状态,可防导管堵塞;浇注混凝土过程中,应 匀速向导管料斗内灌注,如突然灌注大量的混凝土导管内空气不能马上排出,可能导致堵管 ,若管内空气从导管底端排出,可能带动导管拔出混凝土面。混凝土的质量是堵塞导管的主 要原因,必须把好质量,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或离析使石子聚集在一起流动性差,导致堵管。 导管使用后应及时冲洗,保证导管内壁干净光滑。如发生堵管在导管上部可用钢筋疏通,在 下部提取导管上下振击。
2.3 导管漏水

导管使用前须做密封试验,灌注前检查导管是否漏水、弯曲等缺陷,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换。 在灌注过程中发现漏水应加快灌注速度,并加大混凝土埋深,使管内混凝土超出漏水处。
2.4 导管拔出混凝土面

导管提漏有两种原因:①当导管堵塞时,一般采用上下提振法,使混凝土强行流出,但如果 此时导管埋深很少,极易提漏。②因泥浆过稠,在测量导管埋深时,对砼浇注高度判断错误 ,而在卸管时多提,使导管提离砼面,也就产生提漏。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测定已灌混凝土 表面标高出现错误,导致导管埋深过小,出现拔脱提漏。特别是灌注后期,易将泥浆中混合 的坍土层误为混凝土表面。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用规定的测身锤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 度,并认真核对,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如误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必须及时处理。孔 内混凝土面高度较小时,终止浇注,重新成孔;孔内混凝土面高度较高时,可以用二次导管 插入法,其一是导管底端加底盖阀,插入混凝土面1.0m左右,导管料斗内注满混凝土时,将 导管提起约0.5m,底盖阀脱掉,即可继续进行水下浇注混凝土施工。由于要克服泥浆对导管 的浮力,混凝土面较深时,不宜采用。此方法使用时,必须由有经验的工程师现场指导,导 管长度、吊预制混凝土球阀铁丝长度、铁丝抗拉强度、混凝土面实际位置等数据,必须在事 先正确确定。
2.5 导管被混凝土埋住、卡死

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是一个重要的施工指标。导管埋深过大,以及灌注时间过长 ,导致已灌混凝土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大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力,加上导管采用已很落后 而且提升阻力很大的法兰盘连接的导管,在提升时连接螺栓拉断或导管破裂而产生断桩。导 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应根据搅拌混凝土的质量、供应速度、浇注速度、孔内护壁泥浆状态 来决定,一般情况下,以2~6m为宜。

如果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较大,供应混凝土间隔时间较长,且混凝土和易性稍差, 极易发生“埋管”事故。

如果预料到不能及时供应混凝土(超过1h),混凝土运输距离远,交通堵塞等因素时,除 混凝土中加缓凝剂外,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不宜太小,据已往经验,以5~6m为宜,每 隔15min左右,将导管上下活动几次,幅度以2.0m左右为宜,以免使混凝土产生初凝假象。 浇注混凝土中断超过2h,应判为断桩。卡管现象是混凝土配合比在执行过程中的误差大,使 坍落度波动大,拌出混合料时稀时干。坍落度过大时会产生离析现象,使粗骨料相互挤压阻 塞导管;坍落度过小或灌注时间过长,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缩短,加大混凝土下落阻力而阻 塞导管,都会导致卡管事故。所以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缩短灌注时间,是减少和避免此 类事故的重要措施。导管插入混凝土中拔不起来或被拔断,如果桩径较大,可以采用二次导 管插入法处理,否则只能补桩、接桩。接桩一般用人工孔的办法处理,清除桩顶残渣,接钢 筋笼,浇注混凝土至设计标高。
2.6 混凝土拌制不符合要求

混凝土配合比中水灰比控制在0.5~0.6,砂率应在40%~50%,粗骨料最大粒径应小于40mm, 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20cm,要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易性,用料上优先采用中粗沙,级配 较好的卵石,矿渣硅酸盐水泥,避免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混凝土和易性与水泥品种、砂率有极大的关系,砂率小、粗骨料级配不好,搅拌出的混 凝土极易离析,影响水下浇注混凝土质量。
2.7 桩顶空心

产生桩顶空心的因素有: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较大,混凝土坍落度小。桩顶空心呈不规 则漏斗形,其深度、位置与导管拔出时的位置、桩顶混凝土状态有关。导管埋得太深,拔出 时底部已接近初凝,导管拔上后砼不能及时冲填,造成泥浆填入。

防止桩顶空心,灌注结束前导管插入混凝土中深度不超过6.0m;灌注结束后,导管拔出 混凝土之前,导管上下活动几次,幅度不超过50cm,或者用机械、人工振捣桩顶混凝土,时 间不超过20s。尽可能缩短灌注时间,避免使桩顶混凝土产生假凝现象、降低桩顶混凝土的 流动性。
2.8 桩身有夹渣、夹泥、蜂窝

浇注过程中,须不断测定混凝土面上升高度,并根据混凝土供应情况来确定拆卸导管的时间 、长度,以免发生桩身夹渣、夹泥、蜂窝事故。

泥浆过稠,如泥浆比重大且泥浆中含较大的泥块,增加了浇注砼的阻力,因此,在施工 中经常发生导管堵塞、流动不畅等现象,有时甚至灌满导管还是不行,最后只好提取导管上 下振击,由于导管内储存大量砼,一旦流出其势甚猛,在砼流出导管后,即冲破泥浆最薄弱 处急速返上,并将泥浆夹裹于桩内,造成夹泥层;  灌注砼过程中,因导管漏水或导管提 漏而二次下球也是造成夹泥层的原因。使砼面处于垂直顶升状,不使浮浆、泥浆卷入砼 是防治夹渣、夹泥、蜂窝的关键。
3 结束语

水下灌注砼属于隐蔽工程,影响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对其施工过程每一环节都必须 要严格要求,对各种影响因素都必须有详细的考虑,若稍有不慎或措施不严,就会在灌注中 发生质量事故,小到塌孔、缩颈,大到断桩报废,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以致影响工期 并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控制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 尽量避免发生事故及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朴丽.影响灌注桩质量的因素及预防措施[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 2001,(5 ).
[2] 陈玉梅.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要点[J]林业科技情报, 2003,(4 ) .
[3] 荐占强,周保忠.混凝土灌注桩水下施工常见事故的处理[J]江苏水利, 20 03,(12).

相关热词搜索: 灌注 水下 混凝土 事故 预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