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灾区教育卫生管理和队伍水平确保与灾后重建高起点的硬件设施相适应
512特大地震给我市造成了巨大伤害,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全国各界,特别是在上海、福建、重庆等对口援建省市的无私援助下,灾区教育、卫生建设力度之大、速度之快、质量之好、标准之高,都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喜人态势。一流的标准,一流的房舍,一流的设备,为灾区教育及卫生事业发展实现新的腾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硬件水平的跨越式提升带来的是对软件水平的更高要求。设施设备的提升和完善使医院和学校的业务活动更加全面和专业化,管理的理念和制度同样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变革。如果我们的管理和队伍水平不能相应提高,优越的硬件就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灾区教育卫生事业的质量水平就难以得到真正的提升,我们也难以向倾力支援我们的全国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因此,尽快提升灾区教育卫生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确保与灾后重建高起点的硬件设施相适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灾区教育卫生管理与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队伍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
1、编制总量不足。各灾区县虽然目前教师总数都是满编,但因为编制标准本身的问题,实际普遍是“满编缺人”,大量教师超量工作。重建后,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按高标准配齐配足,实验室、体育馆、艺术教室等功能设施俱全,不仅教辅管理人员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而且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都大大扩展,进一步加剧了教师不足。卫生的情况也十分相似。灾后医疗卫生单位建设标准高、规模大、人员不足的现象更趋突出,特别是高中级技术人员、学术和学科带头人及经过良好训练的护理人员严重缺乏。
2、人员结构不佳。在灾区教育、卫生系统普遍存在非业务人员比例过大,一线教师和医生缺乏的问题。一个重建后的灾区市人民医院,非卫生专业人员占全院职工的21%,在妇保院和中医院也占了24%和28%,在一些乡镇卫生院非卫生专业人员占全院职工30%以上。中小学中也存在很多专业素质不高的教辅管理人员。灾后重建后学校、医院增配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和教学仪器,许多非业务人员没有能力操作和管理,造成设备空置的现象。
3、优秀人才缺乏。在灾区教育、卫生系统中,高职称、学历人才所占比例少。都江堰市卫生专业人员中,中高级技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大专以上学历仅占58%,高级职称仅占45%,中级职称仅占19%,村卫生站有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的仅占村站乡村医生的43%;全市中小学在职教师,超过半数都是大专学历,本科学历只占395%,研究生学历仅2人。与灾后高起点的硬件设施相比,高层次人才偏少,制约了灾区教育卫生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整体质量的提高。
(二)配套保障不足,管理水平不高
1、运行经费不足。灾后重建的新学校、新医院设备配备标准高,运行费用也高。都江堰市医疗中心、综合中医院建设项目都按三级乙等综合医院的标准建设,据测算,仅医疗中心每年运行费用就上亿元,远超目前的经费投入水平。特别是2009年我市医保制度改革后,农村人口过去被抑制的医疗需求迅速释放出来,各灾区县的基层卫生机构都出现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的状况,经费紧张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培训经费不足。震前由于生均公用费较低,常常不能保障教师正常培训。震后由于各灾区县财政都处在恢复中,也难以对教师、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投入更多的资金。
2、管理水平和效能不高。地处我市三圈层的灾区教育卫生事业基础较为薄弱,学校和医院的管理机制、理念、意识相对落后,优秀管理人才短缺,存在着运行效率不高、服务不到位、管理粗放等问题。在灾后重建硬件设施初步现代化的条件下,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管理制度,是灾区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的紧迫课题。
二、提升灾区教育卫生管理与队伍水平的建议
(一)做好管理和人才发展规划
把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灾区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从事业发展、人才建设、运行机制、行政保障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教育、卫生部门要认真研究灾区社会事业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会同财政、发改、统筹、人事、规划等部门全面设计推进灾区社会事业软件建设的各项措施和保障制度。建议认真汲取援建方的智慧和经验,邀请上海、福建、重庆及国内外专家学者,为灾区教育和医疗卫生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出谋划策。
当前最紧迫的是制定重建后新条件下学校和医院的人员配置和经费保障标准。根据高水平硬件条件下的教学和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结合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学校、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和辅助管理人员配备标准,明确运行经费投入标准。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规划,要充分考虑今后农村医疗需求的发展趋势以及硬件条件改善后运行费用增加等因素,确保灾区卫生医疗机构能顺利有效运行。
(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1、完善人才培训制度。一要充分利用上海、福建、重庆对口援建帮扶的有利时机,制定送培计划,把更多的校长、院长、教师、医护人员送到发达地区去培训、挂职、交流、对岗,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二要多请上海和发达地区的专家、学者、教师来讲学授课,采取如远程教育、专家讲座、短期集训、现场辅导等形式,让更多的教师和医护人员有提高的机会。三要加强校本(院本)培训,采取校(院)研修、课题研究、岗位练兵、自学自训等形式,尽可能地为提高教师和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提供方便和鼓励。适当减少名优教师和医生的业务负担,让他们抽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指导示范和培养年轻骨干。要增加培训经费,将教师和医护人员培训经费作专项列支。
2、强化人才引进制度。人才引进的重点要放在引进德才兼备的、高水平的领军人物上。建议尽快制定灾区教育、卫生人才引进的具体办法,面向全国重点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要加大力度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学科带头人,并落实优惠政策解决实际困难。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准入制度,公开招聘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应届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充实灾区基层教育和卫生队伍。
(三)加快推进教育卫生管理体制改革
1、加快推进管理制度改革。建议在灾区开展公办医院和学校管理改革试点,利用当前灾区重建政策上的有利条件,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和医院管理制度。探索完善医院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增强自主权,充分赋予校长、院长在管理上的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探索建立校长、院长职务级别制,把校长、院长分为若干级别,根据其任职年限、经历、管理业绩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评,评出不同等级的校长、院长职务,在经济政治待遇上区别对待,贡献杰出者可以突破现行行政规定的待遇;推进教育卫生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探索教师“县管校用”和医护人员“县管院用”机制,激励主体积极性,促进城乡均衡,推动质量整体提升。
2、完善评价与监管体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督导功能从相关局中独立出来,由政府直接管理,强化职能,牵头负责对公共社会事业的监督和考评。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对成绩优异的校长、院长、教师、医生给予更多的奖励,对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要求的人员,采取降薪、转岗、待岗、解聘等方式处理,确保教育卫生事业的活力和人才队伍的质量。
热门文章:
- 2024年(8篇)工作述职报告汇...2025-01-11
- (2篇)2024年工作计划汇编2025-01-11
- (9篇)党支部工作特色亮点党...2025-01-10
- 2024年XX图书馆工作总结报告...2025-01-08
- 2024年-政工工作个人三年工...2025-01-07
- 2024年第三季度个人工作小结...2025-01-07
- 2024年度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打算2025-01-06
- 2024年街道党工委工作总结暨2...2025-01-06
- 2024年度党支部党建工作总结...2025-01-06
- 2024年度在全市市场监管工作...2025-01-05
相关文章:
- 县长在全县地震灾区重建工作...2021-11-03
- 灾区解决农产品卖难状况调研报告2022-01-14
- 灾区重建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2022-01-21
- 地震灾区城市供水应对水源污...2022-02-22
- 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2021-09-11
- ×乡灾后重建工作汇报2021-09-14
- 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重建依据2021-10-02
- 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动员发言2021-10-11
- 镇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2021-11-09
-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与重建2021-12-13
- 通信产业灾后重建宜着眼长远2022-01-10
- 乡镇林业灾后重建工作实施方案2022-01-13
- 乡镇恢复重建工作汇报2022-01-14
- 地理信息系统为四川灾后重建...2022-02-25
- 灾后重建基础设施的投融资策...2022-02-25
- 物业管理公司环境卫生管理方...2021-09-28
- 卫生管理准则2021-09-29
- 环境卫生管理处主任现实表现材料202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