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计划 >

浅析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问题

发布时间:2022-03-29 15:18:59 浏览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现,它弥补了政府和企业在满足公众需求方面的不足,成为了社会经济中的第三大部门。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财务管理问题是关键问题之一。财务管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组织的发展,因此对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完善组织财务管理体系已成为民间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确立了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趋向的渐进改革策略,社会转型速度加快,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民间非营利组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民间非营利组织是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为主要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合法的法人地位的社会民间组织。在我国主要分为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活动领域非常广泛,从扶贫救济、赈灾救难到疾病的防治,从控制环境污染到人权保护,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还落后许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财务管理问题是关键问题之一。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宏观上给予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还不够,组织自身发展也很不规范,缺乏自身能力及制度建设。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特殊性
 
    (一)组织的资金来源不同于营利组织
 
    民间非营利组织不完全依靠从顾客那里获取的服务收入来维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社会捐赠、会费收入、服务收费、经营收入等。
 
    (二)组织不存在利润指标
 
    民间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在它的财务中缺少利润指标,这使得管理缺乏系统性,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身的目标难以确定。
 
    (三)组织中的责权利不是十分明确
 
    民间非营利组织,由于其不存在利润指标,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难以考核评价,因而对各部门的责权利也就无法划分的十分明确。
 
    (四)组织的所有权形式特殊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投资者不拥有组织资产的所有权,组织资产的权益属于组织本身所有。投资者不能收回或据以取得某种经济上的回报,因而民间非营利组织通常不进行损益的计算,也不进行利润的分配,是一种特殊的所有权形式。
 
    二、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财务管理问题
 
    笔者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了组织的规模、类型、财务人员构成状况、组织活动资金的来源情况以及年活动资金总量、组织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审计工作等,分析了不同类型组织在财务管理活动中的异同,结果显示:多数组织认为资金短缺是关键问题。因此,组织的财务管理活动是必要的,组织只有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社会资源,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将本次调查中发现的各组织财务管理现状综述如下:
 
    (一)普遍缺乏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
 
    目前,我国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主要参照的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还没有一套完善的适合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据调查,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规模普遍比较小,员工人数较少,多数组织的专职员工人数不足10人,工作细分程度比较弱,导致组织的财务体系比较单一,组织内部不重视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建设。
 
    (二)会计工作不规范
 
    民间非营利组织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其不适用于《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等企业类的会计制度,长期以来使用的都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地方性社团会计制度等行业性会计制度。直至2004年8月财政部才颁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并于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些地方只是利用两、三天时间对组织的会计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不明显;部分组织缺乏合理、有效的财务处理程序,缺乏预算管理和财务收支计划,达不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不能定期对财产进行清查。
 
    (三)活动资金严重不足
 
    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大部分资金是靠组织自筹的,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王名在2005年9月6日的“21世纪论坛”会议中表示,“我国60%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基金会除外)每年的资金运作不超过2万元,只有5%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开展了一定的国际合作”。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所能获得的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比较少,组织自身开展服务获取收入的盈利水平较低。
 
    (四)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民间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就不应该有营利,缺少对财务信息的分析和管理,将财务管理工作简化为会计收支行为。因此组织财务人员主要包括会计和出纳两人,在被调查的组织当中,没有一家组织拥有会计师和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来负责组织的财务分析和资金管理工作等。
 
    (五)自律机制和审计制度不健全
 
    由于组织自身的非营利性,不存在利润指标,使得组织很难对自身的运营活动进行评价,进而缺少组织自律机制,多数组织缺乏公布其资金使用情况的意识,不便于组织进行自律和接受外部监督。同时,登记管理部门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审计工作主要是通过年检报告的形式进行的,但年检报告的内容不能反映组织的全部财务状况。
 
    三、战略视角下的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一)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机制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是指财务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以制度、预算为主要手段,通过规范和约束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行为,保证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组织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组织完成社会使命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在组织财务管理中,如果仅有财务预算,而对组织的活动行为缺乏控制,则会出现财务失控现象。因此,财务控制作为一种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控制,它在组织经济控制系统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起着促进、监督和协调等作用,是完善财务管理体系的核心。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法规和制度,依法管理组织的收入和支出活动;建立和完善组织的财务机构,形成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各项财务活动的健康运行;依法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内容体系
 
    1、扩大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广泛,主要包括:社会捐赠、政府拨款、会员会费、服务收费、经营收入和投资收入等,充足的资金来源是确保组织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保证。从近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资金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扩大收入的管理已经势在必行,组织收入分为非自创收入与自创收入,应分别进行管理。
 
    2、有效控制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支出。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支出管理,应当按支出的用途分为项目及活动支出与行政支出分别进行管理。项目及活动支出是民间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发生的,其管理应当从社会效益出发,通过规划与监督,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行政支出是民间非营利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发生的,其管理应当遵循厉行节约的原则,尽可能控制行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3、进行科学的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民间非营利组织开展一切服务活动的基础,组织只有在明确的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下,才能对不同的项目做优劣比较,进而选择最优的活动项目。成本分析使组织运作的各项成本一目了然,使成本控制有章可循,有助于设计筹款计划、制定宣传策略。通过效益分析,组织可以得知在所开展的项目中受益者的人数、受益者的范围、组织在哪些方面还有提高效益的潜力等。成本效益分析有利于组织开展有效的活动项目,提高组织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能力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财务管理能力的建设。
 
    1、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组织各项财务活动的基础,使组织各项财务活动有章可循。西方发达国家通常依照国家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组织的收支、财务核算、财务纪律等进行管理,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因此,在建立财务管理制度时,既要考虑到已有的财务制度规范,又要结合组织的实际。
 
    2、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建设。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批优秀、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作为基础保障,因此,我们要根据新出台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对现有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还要吸纳一批道德素质高的专业财务骨干,以利于组织的筹资、财务分析工作等。
 
    3、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动力。创新也是民间非营利组织生存发展之本,是组织向社会显示自己的作用,促进自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我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总体上还处于培育期,不论是发展理论还是开展活动的方式,很多方面都处于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学习过程当中。这就要求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要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和积累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监督力度
 
    民间非营利组织要获得健康持续发展,保障其社会公共责任的实现,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既需要组织内部的自我约束,也离不开外部的有效监督。组织内部的自我约束需要稳定的自律机制,外部的监督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组织通过自律机制与外部监督的互动作用,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信度,使组织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公益使命。
 
    参考文献:
 
    1、赵蔚.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制度缺陷及建设[D].山东大学,2002.
    2、柯光辉,陈莉.民间非营利性组织财务管理现状及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
    3、杨小彬.民间组织财务管理及制度建设[J].会计实务,2006(1-2).
    4、张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NPO财务管理[J].北方经济,2006(5).
    5、易育林.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财务管理 民间 组织 我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