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建设对企业成长的新要求
发布时间:2022-04-04 15:25:38
浏览数:次
摘要:“两型社会”的提出,向全社会提出了全面的新要求。对企业成长来说也不例外,“两型社 会”建设对企业成长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企业成长要重新确认企业的本质属性、重新确立企业成长的目标 、重新建立企业成长的模式、重新思考企业成长的战略。只有树立新的成长理念,并从思想观念、成长目 标、成长模式、成长战略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创新,才能真正融入到“两型社会”建设中,如此“两型社会”建设 才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两型社会”;企业成长;生态性
资源、环境、生态等等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乃至地球生命生存的非常紧迫的难题,无论 是问题的产生,还是问题的解决,企业都是一个重要角色。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工业企业成长的过程可以 说是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对自然生命有机体实施暴力的过程。人们的经济活动到了企业这个阶 段,就具备了无比的威力,正如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曾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 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不过,这种巨大的生产能量同时也是无可 比拟的破坏力量,尽管早就有专家学者研究、呼吁资源、环境、生态等等问题,如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 极限》,赫尔曼·E·戴利的《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还有1972年6月5-16日,世界上113个国 家和地区的1200名代表云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该会议宗旨明 确提出“取得共同的看法和制定共同的原则以鼓舞世界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会议还通过了由152位科学家参与撰写的《只有一个地球》的重要报告,向全 世界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响亮呼声。这振聋发聩的呼声强烈地震撼了世界各国的舆论界,赢得了全世界 关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有识之士的强烈共鸣,等等。经过全世界人民长期的努力,应该说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仍然不能解决相关问题,未来任重而道远。我国近年来提出“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设想, 并通过设立“长株潭”和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区来探索解决资源、环境、生态等等一系列问题的系统方 案。这是实质性地解决世界性难题的开始,那么,这对直接引起资源、环境、生态等等问题的主体——企业 将提出什么要求?本文拟将从“两型社会”建设的设想出发,初步探讨其对企业成长的基本要求。
一、重新确认企业的本质属性
企业的本质是什么?传统的理论认为企业就是一个经济组织,它所承担的基本责任必然是而且必 须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即为企业主和股东谋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在这种认识和观念指导下,企业的行 为及其成长过程就不仅没有很好地创造财富,而且危害自然、人类以及企业自身的生存。已经有人人皆知 的事实和材料可以说明,尤其是工业企业的行为已经和还将严重破坏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和宝贵的自然资 源。这既是违背了人们对经济增长的初衷,又是情理之中的事。正如曹孟勤所认为的:“企业之所以无情掠 夺自然资源并大肆破坏自然环境,这完全是由其自身存在的内在逻辑决定的,而这一逻辑发生起点则是人 们对企业本质的揭示和规定。现代人对企业本质的指认,本身就使企业内在地蕴涵了破坏自然环境的张力 ,生态危机的发生只不过是这种内在性张力显现的逻辑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将生态危机发生的原因与企 业本质内在地联系起来,这样才算把握到了问题的关键。”因此,曹孟勤不仅论证了企业的经济本质必然导 致生态危机的结果,而且也论证了企业的社会本质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认为“只不过是将最大化地谋求企业 主的经济利益,转变为最大化地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那么,建设“两型社会”就不仅仅是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它需要人们彻底地反省、反思自己的所有 行为活动,包括思维活动、生产(物质的、精神的、自身的)活动、消费行为等等。而这一切既决定了对 企业本质属性的重新确认和把握,又决定于对企业本质属性的重新确认和把握。尽管已有专家学者已经或 正在探索这个问题,但对企业本质属性问题的重新认识还不很深入,只是比较一致地认为单纯的企业经济 属性是必须要抛弃了,至于否定以后的企业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众说不一,我们比较赞同曹孟勤的企业 的生态本质说及其论证与逻辑地推论出企业应该承担的生态责任,但不认同其说法,即企业的生态本质表 现为三个环节:一是向自然环境提取人类所需之物;二是将这些所需之物加工成为产品在人与人之间实现 交换;三是将企业本身的废弃物和人们消费后的废弃物作为能量有效地返还给自然环境。尽管曹孟勤表示“ 三个环节相互作用、有机统一,才能产生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效的物质变换过程。企业只有进行这种有效的 物质变换过程,才能担保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更不赞同其所谓的“在生态企业的这三个环节当中,第一个 环节体现着企业的经济本质,第二个环节则表达着企业的社会本质,向自然反馈生命能量的第三个环节则 主要彰显着企业的生态本质。”尽管他还是表示“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这第三个环节才决定企业的生态本 质,而是说这第三个环节更能体现企业生态本质的价值,第三个环节确保着生态企业前两个环节即生产和 消费活动的价值合理性与生态正当性。企业向自然环境的索取是否科学和合理,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实现人 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和能量循环。企业只有能够有效地向自然界反馈生命能量,促进自然环境的生长, 维护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才能使向自然环境的索取和人与人之间的产品交换符合生态伦理规范 ,符合人类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要求。也就是说,企业的经济本性和社会本性只是企业生态本性 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它们的所作所为必须介乎企业的生态本性,才能确保人对自然物消费的合理性与正当 性。”因此,曹孟勤阐述的企业生态本质是不彻底的。企业的生态本质在未来的人类活动中是最根本的属性 ,根本不是“企业的经济本性和社会本性只是企业生态本性中的一个必要环节”,以及“它们的所作所为必须 介乎企业的生态本性”等,而是应该贯彻在一切活动的所有环节中,也决不是什么三个环节的不同本质属性 问题。
生态本质的要求是最高、最终的根本的、绝对的要求,一切活动都需要服从这个本质要求。如企 业的活动只有在具有生态合理性,即符合生态要求的基础上讲究经济性,不符合生态要求的经济就不具备 经济性,即是不经济了。也可以说,按照生态要求我们目前的大多数经济活动是不经济的,甚至是很不经 济的。我们的地方政府、环保部门等之所以让步于经济增长的需要,就是还没有从生态本质出发,经济性 仍然是第一位的。
所以说,建设“两型社会”,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需要根本的转变。具体到企业成长, 首先就是需要重新确认企业的生态本质(企业生态本质的确认过程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进一步说,“两型社会”、或者生态文明建设将产生新的价值体系和理论体系,姑且称之为“生态 体系”。而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价值体系和理论体系,可以称之为“斯密体系”。那么现在还只能在“斯密 体系”的话语中讨论“生态体系”的问题,很可能辞不达意,甚至自我矛盾。
二、重新确立企业成长的目标
建设“两型社会”是全社会的事,企业尤其是主角。全社会消费的最终产品,都是通过企业的生产 经营活动提供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定程度的引导性和诱导性。企业是建设“两型社会”的主要承担者 ,不仅要求企业自身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而且要求企业通过产品、服务引导、帮助消费者实现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企业成长的目标过去是不断壮大、不断增强。企业成长的过程就是追求规模经济效应的过程,企 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其经济效益才能显现。尽管实际上很多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经济效益 并不理想,但是仍然不放弃对规模的追求,规模成了企业成长的神话。然而企业成长的规模越大,其消耗 的资源也越多,向环境的排放也越多,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因此,这是“两型社会”所不能容忍的。那 么“两型社会”所要求的企业成长目标是什么?应当是企业成长的低碳性、可持续性。
从目前来看,企业成长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来自自然界的物质资源,在这个过程中,直接或者间 接地排放了大量的碳,碳是温室气体、从而影响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主要根源。只有努力减少碳排放, 同时提高碳汇,以尽量保持我们赖以生存环境的碳平衡,才能遏制全球气候的变暖。为此企业成长需要确 立低碳目标,越低越好。在短期内不排放碳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低碳技术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同时通 过技术创新回收、增加树林草木吸收碳。
所以,“两型社会”条件下的企业成长不再是看规模、利润的大小,而是看碳排放的多少、成长的 可持续性以及对资源的节约、综合利用等等。
三、重新建立企业成长模式
企业成长的模式是什么,人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的说法,而是根据不同的讨论问题的需要 进行总结概括的。从“两型社会”建设的角度来分析考察企业成长问题,可以将过去的企业成长模式称之为“ 数量模式”,也可以称为“粗放模式”。即主要是追求量的扩张,通过增加物质的消耗与投入实现的企业成长 。数量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不仅是资源、环境的制约,而且也是低水平竞争必然的淘汰者。于是就提出了 集约式增长,即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消耗、综合利用、挖掘内部潜力等,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我们可 以称这种模式为“质量模式”。企业成长的质量模式虽然比较数量模式有了质的飞跃,但对于“两型社会”建设 来说仍然远远不够。企业成长中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虽然有了一定的水平,但从现实来看,企业对经济 利益的追求仍然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企业在现有体系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要服从经济利益这个 最高目标的。然而在“两型社会”条件下,经济效益不能作为简单的最高目标,如上所述,“两型社会”要求企 业成长的最高目标是低碳性、可持续性,也可以说就是生态性,我们将这种企业成长的模式称之为“生态模 式”(生态、生态系统的概念应用在企业的研究中一般都是探讨企业之间的竞争、依存等关系;而本文提出 的企业生态问题则是指企业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企业也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元素) 。
生态模式的企业成长,不是不要经济效益,它是在生态性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即企业成长要 满足低碳性、可持续性的要求。有了生态性的前提和条件,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可能是最大化的,只能是适 当的。比如现在有些企业的利润很高,在现有条件下,也许是正常的,但这种正常只是“现有条件”,这个“ 现有条件”就是没有考虑一些资源、环境的消耗,或者说我们还没有适当的价格机制和体系来反映资源、环 境的价值。我们即使有些环保要求和收费等措施也是不完善、不全面的,因此,亟需建立生态价值机制和 体系,规范企业的行为。
企业成长的生态模式要求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追求适当的利润,人们可能认为有最大化的利润为什 么不能追求?是的,决不能。因为利润最大化是单向的线性的经济发展,无论是数量模式的企业成长,还 是质量模式的企业成长,都是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而且在“经济人”的理论体系和实 践体系下,人们变得越来越贪婪、奢侈、无度。那么,适当利润的经济行为是循环式的、回路型的经济发 展,生态模式的企业成长则是以尽可能少的或者不消耗自然资源、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人们其 实非常清楚:数量模式和质量模式的企业成长已经不可能长此以往,也不应该再继续危害我们唯一可生存 的地球家园,人们应当尽快返回自己的生态系统,不再肆无忌惮与之作对,而是友好相处、融为一体。
四、重新思考企业成长战略
企业参与“两型社会”建设,不是一种任务,不是响应政府号召而进行的一种政治式的运动。而是 企业自身的切实需要,是企业成长的战略选择。我们不管企业过去有什么样的成长战略,其实质基本上都 是共同的,即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即使是节约资源、提高物质利用效率的技术创新等等也是为了 降低成本,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界的压力如竞争、供应紧张、价格上升、宏观调控等等所致,有一 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倾向。而在“两型社会”条件下,企业成长要将建设“两型社会”融合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中,要在其日常经营活动中体现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工作,是企业成长的自觉之举,是企业积极寻求诸如 企业改变生产经营方式方法、创新、提升工艺水平、研发节能环保产品、倡导和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等 等。因此,建设“两型社会”是一种企业成长的战略需要和战略行动,它既不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也不是只 在某些方面的小改小革。它需要企业从生态性、可持续性出发,进行全面的深入变革、创新。建设“两型社 会”的企业成长战略与以往企业成长战略效果的最大区别,既不是成长的快慢、规模的大小、技术的先进等 ,也不是成本的高低、经济效益的大小,而是低碳性、可持续性、与环境的融合性及和谐性,也可以说是 企业成长的生态战略。
其实,我们讨论的虽然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而实际上从企业成长战略上考虑,则是企业 成长的内生要求。“两型社会”也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那么,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企 业对其成长战略的重新思考和确立就是理所当然了。
总之,“两型社会”建设对企业成长不是提出一般的要求,企业成长不能继续沿袭以往的理论和经 验,需要对企业的本质属性重新加以确认,即企业的生态属性;需要对企业成长的目标重新进行确立,即 企业成长的低碳性、可持续性目标;需要建立企业成长的新模式,即企业成长的生态模式;需要重新思考 企业的成长战略,即企业成长的生态战略。
参考文献:
1、曹孟勤.企业生态责任生成的内在逻辑[J].贵州社会科学,2008(8).
2、金涌等.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08(9).
3、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济经,2008(4).
4、杨通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EB/OL].http://d.jixue.cn/jixue/soft/zy,2006-04-22.
5、马勤.企业集约化经营的主要形式与方向[J].中外科技信息,2000(7).
6、顾力刚,方康.企业生态系统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影响分析.统计与决策,2007(8).
*本文属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YBB047)。
(作者单位:中共株洲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