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票销售的收入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2-04-05 15:11:25
浏览数:次
摘要: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彩票业的销售规模和速度不断出现新的突破。在此背景下,文章运用图表探讨了中国彩票业的历史发展成就,以及彩票税是否具有累退性的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彩票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速,人均购彩支出增长迅速呈现累进特征,未来彩票市场仍有增长空间。
关键词:彩票销售;累退性
一、引言
彩票是政府为筹集公益金向社会公众发行的,供人们自愿购买、按一定规则取得中奖权利的有价凭证。1987年,中国为筹集公益金推出福利彩票,1994年又推出体育彩票。二十多年来,中国彩票销售整体有了较快的发展,筹集的公益金主要用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事业,为社会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民政部发布的慈善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慈善市场资金总额达到约865亿元,彩票公益金占比41%以上,凸显出彩票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北大彩票研究所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称,中国彩票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开发程度不够,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针对日益猖狂的赌球、地下赌博等,有些专家提出了加大彩票发行力度、开放赛马彩票等博彩产业以拉动经济的观点。彩票产业的发展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从理论上看彩票具有政府收入效应,但是它区别于税收的强制性而以娱乐性代之。政府垄断经营彩票,返奖比率为销售额的50%,公益金比率为35%,因此消费者购买彩票相当于被政府征税了“隐性税”。国外学者一直将彩票看作“无痛税收”或“微笑纳税”,认为它本质上是政府对购买彩票者个人所得征收的“物品税”。彩票收入既然是一项税收具有“再分配效应”,即彩票购买行为引起了收入在彩票购买者、中奖者、公益金受益者之间的一种再分配。如果彩票销售在不同收入群体间的分配是偏离公平的,那么彩票的发展会被质疑。随着彩票业的发展,一个引起争议的关键问题是:“彩票税”是否存在累退性税收特征,如果彩票销售的主要群体是中低收入者,那么彩票的再分配效应对低收入群体不利,其公益性是应被质疑的。学术界对此观点不一:有的认为彩票税是累退的,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彩票税是累进的。快速发展的中国彩票业,是否存在所谓的累退性?根据累退性的定义,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随着收入增加,人们对彩票的购买支出相应增长、不变还是减少,试图为彩票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启示。
二、彩票业整体发展规模与速度
中国彩票发行的20多年来,整体销售呈现一种加速上涨的趋势。据中国财政部消息,2009年中国共销售彩票1324.79亿元,同比增加264.66亿元,增长25.0%。根据世界彩票权威刊物《LaFleurs2008年世界彩票年鉴》统计,2007年全球彩票总销量达到2243亿美元(不包括视频彩票),比2006年增长217亿美元,增长幅度达10%。其中,中国彩票销量(包括内地与台湾)位居各国排行榜第四位,彩票总销量达169亿美元,占世界销售总额7.53%,仅次美国、意大利和西班牙。
图1 中国GDP与彩票销售总额
图1描绘了中国GDP总额与彩票销售总额的增长趋势,清晰可见彩票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自2005年以来销售规模每年都有巨大突破。2007年彩票销售额已是1987年彩票发行首期的4000倍。跟GDP的增速比较,彩票销售额加速度上升,而GDP增速相对平缓。
1995年以来中国彩票发行工作经过整顿,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并开始在全国发行体育彩票,彩票市场规模放大。1995年的彩票市场比1994年增长了274%,此后除特殊年份外,彩票销售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彩票发行与销售工作有较大负面影响;2004年由于震惊全国的西安假彩票案,财政部、国家体彩中心始对即开型彩票市场进行清理整顿,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即开型彩票大奖组销售全部停止,因此这一年的彩票销售同比减少了5%。之后2005年彩票销售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比2004年净增约330亿元,增长了87.56%。彩票销售增长速度及波动程度远远大于同期GDP,增速快但不稳定,与有关彩票发行政策紧密相关,彩票市场发展初级阶段呈现不稳定的特征。
在这个基础上,彩票业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彩票市场处于初级阶段。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彩票销售额为1060多亿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33%。在彩票业发达的美国,彩票销售额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0.87%以上。所以虽然中国的彩票行业与美国相比差距较大,但同时也意味着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彩票销售与收入的关系分析
收入与购买彩票支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它决定了彩票是否具有累退性税收的特质,彩票的公益性收入主要是谁承担成本。学术界观点各异甚至截然相反。一般认为,低收入、低教育程度阶层购买彩票占收入比重较大,彩票税具有累退效应。
Brinnerand Clotfelter(1975)使用家庭和彩票中奖者的调查数据研究美国州彩票的税负分配问题,结果表明各州彩票税都是累退的。Rubenstein Rand Benjamin S.(2002)从彩票购买与公益金使用两个方面对乔治亚州的彩票业进行分析,认为彩票是一种累退税,随着收入的提高支出比率下降;Scottand Garen(1994)的研究发现:一开始,彩票的参与率随着个人所得的增加而增加,当收入达到30000美元时彩票需求达到最高,之后则呈现下降的趋势。即彩票支出曲线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到达最高点时开始下降,呈倒∪形,彩票的收入弹性具有累退的性质;但是Mikesell(1994)研究了1983年10月到1991年12月间美国33个州的彩票人均购买量与州人均收入等指标的关系。结果发现,彩票的收入弹性显著为正,而且非常之大;Garrett(2001)对彩票的销售情况进行了全球范围内的比较分析,研究了1997年世界82个国家或地区彩票人均购买量与该国或地区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从全球角度来看,人均收入对人均彩票购买量的弹性系数为1.347;以各大洲角度来看,南美最高,欧洲其次,非洲最低,而且这些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彩票具有累进的特征,而且累进的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
国外有学者认为,彩票的累退性或累进性可能随着时间发生变化。Anthony D. Miyazaki,Ann Hansen,and David E. Sprott(1998)根据美国六个州的彩票销售数据,计算每年各州彩票的Suits指数,发现各地区彩票的累退性随时间的变化不一致,如1986年Oregon州彩票销售存在显著的累退性,而到了1995年这种累退性基本消失。
对于中国彩票销售的收入弹性大小如何,是否也存在“累退性”的问题,国内学术界缺乏对此的实证分析。为了检验中国彩票销售与居民收入之间呈现的关系,我们考察了近几年来全国平均的人均购彩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结果发现,1995年人均购彩额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2.97%,2000年这一比重达到22.73%,2005年增长到52.03%,其后持续增长,2007年达到53%。人均购彩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彩票销售增速大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彩票行业整体发展趋势良好。
从结构上研究中国彩票是否存在累退性,可以借鉴研究收入是否与彩票消费相平均的洛伦兹曲线方法。首先根据居民可支配收入,将全国各省市按由穷到富排列,计算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百分比与人均彩票销售额累计百分比,分别作为横轴与纵轴,得出的曲线即彩票销售的洛伦兹曲线。这一方法在Anthony D. Miyazaki,Ann Hansen,and David E. Sprott(1998)研究州彩票累退性问题时使用。
如果存在累退性,彩票销售累积百分比大于收入累积百分比,则洛伦兹曲线位于对角线的上方。累退性程度越大,则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的偏离程度越大。
图2与图3分别表现了1996年与2007年彩票销售的洛伦兹曲线,比较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的位置关系,1996年的洛伦兹曲线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低收入地区洛伦兹曲线在对角线上方,说明存在彩票累退性,而中高收入地区洛伦兹曲线在对角线下方,说明存在彩票累进性。但是2007年彩票的洛伦兹曲线全部处于对角线下方,说明彩票业的累进性已经十分显著,从偏离对角线的程度可见累进性的程度越来越大。可见中国彩票发展健康,不存在所谓的累退性。
图2 1996年彩票销售洛伦兹曲线
图3 2007年彩票销售洛伦兹曲线
中国彩票销售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那么吸引中高收入者成为彩票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高收入阶层潜在市场的价值得以凸显。由于中高收入者具有较强的娱乐需求、社交需求、公益需求、自我实现和被他人认可尊重的需求,如果将这些元素有效融入彩票的设计与销售环节,可以有效开拓彩票中高收入市场。
参考文献:
1、Miyazaki,A.D.,HansenA.,SprottD.E..Alongitudinalanalysisofincome-basedtaxregressivityofstate-sponsoredlotteries[J].JournalofPublicPolicy&Marketing,1998(2).
2、RossRubenstein,BenjaminScafidi.WhoPaysandWhoBenefits?ExaminingtheDistributionalConsequencesoftheGeorgiaLotteryforEducation[J].NationalTaxJournal,2002(2).
3、ScottF.,GarenJ..ProbabilityofPurchase,AmountofPurchase,andtheDemographicIncidenceoftheLotteryTax[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1994(1).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