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思政元素探讨
时间:2021 年 3 月 14 日 学海无涯
页码:第 1 页共 8 页
1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思政元素探讨
[摘要]在高等教育多维度育人的“思政”理念导向下,本文立足于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特点,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中。本文将从课程思政元素的引入、思政融合手段及融合案例等方面挖掘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思政元素,探索在课程的知识点、科学发展史、历史故事、重大历史事件等融入思政元素,力求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为今后全面实施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思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要将立德树人充分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协同前行,构筑育人大格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师德师风、理论素养、学术水平、人格品质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1]。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也是全面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教材、课堂的关键,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在专业知识传授之中,挖掘专业课程中相关知识点的思政元素,凝炼出有效的映射点,从整体上对教学任务进行规划和布置,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
跨学科的融合[3]。生命科学导论作为一门本科院校的通识课,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理解生命和敬畏生命,生命科学与人类自身、社会生活活动以及人文科学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该课程既有高度的专业性,又有辩证统一思想的存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联系,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生命科学导论》(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张惟杰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内包括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大小分子、细胞的形态结构与新陈代谢、信息传递、遗传与变异、生命世界、生态与环境、生物技术、生命伦理学等[4]。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一方面反映生命科学 60 多年迅猛发展的过程,另外一方面重视生命科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深入分析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和相关的知识点,挖掘专业知识蕴藏的丰富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掌握课程相关知识点,更能够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史及与生命相关的社会热点,做到更好地全方位、全程育人。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切记生搬硬套、牵强刻意的引入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融为一体[5]。
1 课程思政元素的引入 1.1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教学 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生命科学导论中的很多专业知识点,细细感悟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中国消灭天花的过程,讲解人痘接种术。使学生了解先辈抗击天花的过程,感知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文化自信,增强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相关的成语、谚语、俗语及经典诗词等,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生物遗传的现象,“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说明生命现象是由遗传物质决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环境会影响植物成长,“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反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属于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需要汲取营养,古诗“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可以形象的表明限制性内切酶回文序列的特点等。
1.2 将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教学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将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课题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能够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彰显中医药院校办学特色。教学中可找准切入点引入具体事例,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关联,增强文化自信、专业自信以及课程自信。《生命科学导论》绪论课是正式教学开始前的前言课,是对课程的概括和介绍,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在今后学习中是否对该课程产生兴趣,影响到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融合。如在讲述生命规律的时候,我们可以讲解我国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从宏观角度阐述天、地和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分析和总结生命的规律,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1.3 将生命科学史引入教学 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无数的科学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65年我国首次人工合成具有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81 年我国首次合成酵母丙氨酰 tRNA,1999 年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2015 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研究青蒿素抗疟疾而获得诺贝尔奖。引入科学家的励志、鼓舞人心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生命科学的欲望。同时将生命科学史与知识点相融合,比如讲到物种的分类法,可以引入林奈开创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物种分类法;讲到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死亡与癌变这[收稿日期]2020-12-02 一章节时,可以引入单克隆抗体技术,讲述 1975 年英国科学家 Kohler 和 Milstein因单克隆抗体技术而获得 1984 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故事。讲到遗传与变异—生命特征的延续与发展,我们可以引入遗传病的介绍,如染色体病(唐氏综合征),单基因病(血友病),线粒体病(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等。同时给学生讲解身患遗传疾病患者抵抗疾病的励志故事,如唐氏综合征患者舟舟等,学习他们身残志坚,面对人生积极的态度。此外,可以向学生们宣传遗传病相关的公益活动,如世界唐氏综合征日、世界血友病日等,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责任感。
2 课程思政融合手段 2.1 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循循善诱,组织学生展开与课程知识相关的思政内容的讨论。学生自由组合或分成若干小组。老师根据课程知识
点提出问题,布置相关学习任务,组内成员根据问题展开讨论,以PPT 形式在课堂展示。在此过程中,不同小组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和结论,可能产生不同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以辩论形式进行自由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2.2 分享实际案例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收集相关的案例,案例故事包括科学家的励志故事、历史故事,及社会热点等,案例故事中需体现相关的思政元素。在教学的过程引入相关的案例,学生通过这些案例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感悟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维和感知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3 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 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的平台,围绕课程思政,设置学习任务点,要求学生完成任务点,同时也可以将自己收集到与思政相关材料上传到学习通、雨课堂等。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任务点,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如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学评价等。评价主要根据任务完成度、完成质量、参与程度等,将其纳入最终的评价结果。
2.4 开发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将课程知识点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结合,创新性地注入思政元素,将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史实与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相关章节如细胞的形态结构、信息传递、遗传与变异、生命科学、生态与环境、生命伦理学等授课章节紧密融合,开发多个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3 课程思政融合案例 3.1 生命的特征 生命的特征包括生长、繁殖和遗传、细胞、新陈代谢和应激性。但是病毒的发现又对此提出挑战,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在侵入细胞之前不能繁殖,病毒不具备生命的许多特征,但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能够借助宿主细胞的一套生命系统复制自己,表现出生命的特征。引入 2019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自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疫情,举全国之力开展疾病防控工作。进一步介绍曹植《说疫气》记载的“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历史上鼠疫杆菌引起的“黑死病”、肺核杆菌形成的“白色瘟疫”等传染病带来的严重危机及朊病毒引起的克雅病、埃博拉病毒疫情可能导致的种族灭绝。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在谋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各族同胞团结一心的英勇斗志等所具有的作用,进一步强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勇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刻苦学习,发愤图强,努力实现“中国梦”。
3.2 遗传 在讲解遗传规律时,引导学生在学习遗传规律的同时,我们可以引入孟德尔的生平,孟德尔是遗传学之父,他巧妙设计用豌豆来做实验,统计分析了不同性状豌豆,但在当时成果并未得到普遍认可,多年后被重新发现并得到认可。在讲解孟德尔科学研究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形象生动的掌握复杂枯燥无味的遗传定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我国现代遗传学的先驱谈家桢教授,重视遗传学教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遗传学人才,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向学生讲述谈家桢教授的故事,鼓舞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生命世界。
3.3 生命伦理学 遗传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解决医学的难题,但也带来了遗传伦理问题和社会安全问题。2018 年“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出生,采用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对胚胎进行编辑,经过基因修饰,使婴儿在植入母亲的子宫之前获得抗击艾滋病的能力,婴儿出生后即可天然抵抗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属于生命科学的遗传伦理问题,违背人类伦理的,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争论,事件最后相关的研究人员也得到了相应的惩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生命伦理案例教学,对相关的知识做出恰当解释与评价,引导学生正视生命伦理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伦理决策能力、医德良知和人文精神。
4 结论 在生命科学导论讲授过程中,根据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特点,我们引经据典,将科学发展史、历史故事、社会热点、重大历史事件等融入相关的思政元素,并将“四个自信”的教育内容引入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加强课程思政的教育。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过程,既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理解,又丰富了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课程思政可以促进专业课的建设,使课堂
变得有温度、深度、高度,更有情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需要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全方位的加强思政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符合新时代建设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28-29. [2]冯务中.如何“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5(1):13-17. [3]刘升长,翁美芝,舒青龙,等.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促进医学人才培养[J].科学·自然课程教育研究,2018,(37):133-134. [4]张惟杰.生命科学导论[D].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陈阳建,李凤燕,张立飞,等.“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管理观察,2018(26):126-127.
相关热词搜索: 生命科学 导论 元素热门文章:
- 县教育体育局工作总结和2024...2025-01-12
- 市融媒体中心工作总结和2024...2025-01-12
- 2024年度县发改局工作总结和2...2025-01-12
- 县科技局工作总结(全文完整)2025-01-12
- 2024年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2025-01-12
- 2024年度县数据资源管理局工...2025-01-12
- 2024年教务处工作总结及2024...2025-01-12
- 2024年市国资系统人才工作总结2025-01-12
- 2024年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工作...2025-01-12
- 2024年度农业农村工作总结2025-01-12
相关文章:
- 物理学专业生命科学导论公选...2022-10-19
- 艺术导论感想精选多篇2022-04-24
- 有效教学有哪些核心元素呢2021-09-08
- 氧族元素有哪些2021-09-08
- 浅谈现代园林景观传统元素与...2022-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