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总结 >

三农”投入要避免中间环节流失和漏损

发布时间:2021-09-26 12:56:01 浏览数:
许多学者、部门和地方政府,一谈起解决“三农”,就提出要加大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财政投入,从农业是弱势产业,需要财政投入给以支持讲,这无疑是对的。但是,由于县乡政权和事业、村组织机构不少,需要养的人员过多,县城和集镇建设没有资金来源,各部门和事业单位又搞办公楼、培训中心等建设,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实际上被县乡村等中间环节所消耗,去养了人了,吃了皇粮了,没有流到农业、农村和农民中间,发生了财政对“三农”投入的中间流失和漏损。如果对这种中间流失和漏损问题不有效予以解决,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实际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首先,国家对农业的一部分投入,通过国营涉农企业的低效率,被中间环节流失和消耗了。过去国家对农民的种粮补贴,一般补助到收购环节,于是一些国营粮食储备经营企业,压级压价收购农民的粮食,多报收购和储备数量,国家向粮食增加的财政支出并没有到农民的手中;在粮食多、市场上粮价比收购价低时,国营粮食企业千方百计不收购农民的粮食,而当市场上粮食价格比收购价高时,这些企业又要求国家采取措施,禁止农民自由在市场上出售粮食。由于国有粮食收购经营、农业机械、农药化肥等企业,资产结构单一,经营机制僵化,效率较低,浪费较大,成本较高,国家本意想通过加大对这些企业的财力支持,使他们向农民提供价格低、质量优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服务,但是,实际上这些企业将国家大量的投入变成了其低效率的消耗,维持其运转。
  
  其次,一部分国家对“三农”的投入,通过县级政权和事业进行分配时,被这些组织和单位本身所消耗。从目前的财政体制看,中央和省级财政对财力集中过多,地市一级财政就显得较为困难了,而大部分县级财政实际是吃饭财政,许多县连工资都不能保证发放。于是,一是一些县的财政保工资缺口较大,许多上级各部门下拨的各种涉农事业发展费,到了县里,以保稳定为由,挪用甚至捆起来作为发放工资所用,并且医疗费报销等等,都在这里开支。二是一些县里的事业单位,财政拨款不够用,甚至没有财政拨款,或者从乡村收不够钱,于是上级拨款并没有流入农业、农村和农民中,而是被这些部门和事业单位用来补充办公费用、发放工资和福利了。三是一部分支农资金被挪用和占用搞了县城和集镇建设。许多农业县财政基本上是一个吃饭财政,搞县城市和集镇建设没有资金来源。于是一些县在上级下拨款的支农资金上打主意,本来国家拨到农业、农村和农民中的一些款项,被用来搞了县城和集镇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建筑物等建设。四是一部分支农资金被县各部门和事业单位用来搞了办公大楼、培训中心(招待所),甚至单位住宅。到许多县,农财、计生、林业、粮食经营、农业科技、畜牧兽医等等部门和单位,其办公楼在当地都较为气派,一些部门和事业单位还建了宾馆。
  
  再次,一部分国家支农资金,通过乡政权和其七站八所时,被这一环节所消耗。从乡级政权机构来看,一般的乡镇财政负担的干部平均从公社时的十几人左右增加到目前的几十人,甚至百多人。并且,一个时期曾要求乡镇政权五大班子俱全,过去没有的人大、政协、纪检等班子也建立了起来,各部门又要求上下机构在乡镇一级也要对口设置,各种科室和办公室也层出不穷,使财政和农民供养的行政人员越来越多。许多乡镇党务和公务人员,财政只拨了最基本的人头费,办公、奖金和其他福利,都要消耗国家下拨的各种支农资金。而财政所、民政所、劳动管理所、工商所、税务所、土管所、派出所、农机站、农科站、兽医站、水管站、种子站、电管站、计生站、防疫站、文化站、林业站等等,许多所站,或者财政拨款经费不够,或者基本上没有财政拨款,而是依靠和消耗上级的各项支农经费在艰难维持运转。
  
  第四,一部分国家支农资金,通过村一级基层组织时,又被村级组织的管理人员所消耗。从有关抽样调查看,全国村级党支部、村委会由村民供养的职数,一般在10人以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村民供养的村级管理人员每村平均竟达到26人!全国有73万个村,村民平均按照供养10人计,需要供养730万人,全国平均农村村组织管理人员1人每年按照5000元标准供养,为365亿,等于农民向国家的全部纳税,比国家财政向“三农”投入的300亿还要多。从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看,大部分资金国家不可能避开县乡村组织直接向农民投入,还是需要县乡村组织来具体落实。在中央三令五申不许向农民增加负担,而村级吃闲饭的人又很多的情况下,能保证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不被这些村组织管理人员所消耗掉吗?
  
  第五,一部分国家支农资金,可能被形象工程、工程吃回扣、工程偷工减料、贪污挪用等所消耗。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地方上了一些所谓的农业科技工程等等,但是仔细分析,其效益远低于投入成本,并且农民并没有真正受益,只不过是做样子给参观和视察看的。比如有一个地区,上了一个现代化的养猪场,圈舍为不锈网的,天冷时有暖气,天热时有空调,猪还可以享受淋浴,一些领导干部在参观时赞不绝口,称之为高科技的养猪项目。然而,这样昂贵的成本,其肉养出来,得多少钱1斤呢,能卖得出去吗?国家对农业投入投在这样的项目上,对于发展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没有长远的作用,甚至因亏损还会成为当地的包袱。另外,许多支农资金投在假冒伪劣工程、豆腐渣工程等等中,一些资金可能被贪污、挪用,从而在中间流失和漏损。
  
  因此,可以看出,2004年中央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也增加了支农资金,要将这些资金真正投入和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使农民受益,更加重要的工作是要避免其中间环节的流失和漏损。
  
  一是投入要公开和透明化,加大村民和新闻界的监督权力。各级财政对农业的各项投入,其资金来源和使用结果,应当先后登报和张榜公布。村民、村民代表、村民代表委员会、乡人民代表、县人大、新闻界都有权进行监督。基层村民、人大政协、全社会群众和新闻界监督,有助于资金的专项使用,并减少上级政府监督和管理的成本。
  
  二是对一些支农资金从过去的间接投入,改变为直接投入。比如粮食收购补贴从过去补给国营粮食收购企业,改变为直接补给交粮的农民后,农民真正拿到了国家补贴的钱,中间环节的流失和漏损就规避了。一些可以间接投入的支农资金能改为直接投入的,应当尽可能改为直接投入。
  
  三是上级下拨的各项支农经费,要专款专用,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对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贪污挪用各种支农资金的,应当严厉查处,从重处理;即使没有个人贪污腐败等问题,但用支农资金来发放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或者搞其他非农工程建设的,也应当按照党纪政纪国法,进行处理,并对事件和处理结果予以曝光和公布。
  
  四是要加快县乡政权事业和村组织的精简改革。严格控制住县乡村吃皇粮机构的数量和人员的规模,下决心逐步减少吃皇粮人员,并使县级财政收入与负责事务相称,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使县乡政权和事业、村组织不再成为截留国家支农资金的不良中间环节。
  
  五是加快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制度改革。特别是加快涉农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使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不要因国家支持农业生产资料工业,而形成不思改革、不思技术进步、不思加强管理,依赖财政补贴的低效率、高消耗企业。国家要对涉农企业补贴,进行招标竞争制改革,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其他所有制企业,那一个企业对农民生产和提供的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好、价格低,就对那一个企业进行补贴。 相关热词搜索: 三农 流失 环节 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