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总结 >

音乐课堂中德育渗透高洁

发布时间:2021-09-28 12:22:37 浏览数: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库尔勒市第十三中学

  高 洁

 摘

 要: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渗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可见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音乐不但能益智,而且能以美辅德,是德育教育为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怎样利用音乐学科的特点,通过不同形式发挥教育因素,因势利导,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重要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总结的几点经验和大家分享。

 一、在背景简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演唱或者是欣赏一首乐曲之前,我们都要对作者的生平,代表作品或该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通过介绍作者的经历来感化学生、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八年级第一单元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该作品用极其细腻感性的音乐表达方式,营造出了崇高的、圣洁的、赞美诗般的音乐效果,此类作品情感丰富,是特定时期根据特定事件创作的主题性歌曲,学生通过聆听演唱可以感受美演绎美,却无法深刻了解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大爱与博爱的品德与情怀。因此背景介绍就成了该作品德育渗透的突破口。

 在实际教学中我设计了有音乐背景的情感延伸,播放以《让世界充满爱》为背景音乐的,有关失学儿童,受灾灾民,以及战争难民的情景多媒体画面。通过讲述:“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类呼唤爱,世界需要爱,在这充满欢乐的世界里,也有许多忧伤和痛苦。如果你关注生活,你会发现,由于经济的落后,有许多人无法去

 圆上学梦,他们生活在忧伤中;由于自然灾害,有人正经受着生与死的挣扎,他们生活在痛苦中;由于战争,有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他们生活在绝望中”等等需要关爱的事例,使孩子们从身边的小爱延伸到世界的全人类的大爱。同时结合朗读,表演,自由发言等形式鼓励孩子多想多谈多感受。使学生明白:世界需要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只有心中有爱,才能让世界有爱;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让世界充满爱!虽然在一节唱歌课中进行这样的背景介绍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但是换来的是孩子们心灵的一次历程一份沉淀,引领了孩子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方向,这样的德育渗透更符合当下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要求。

 二、在歌词旋律中进行德育渗透

 歌词旋律作为歌曲的基本要素,是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是学生了解体会歌曲内涵的最直接的方式。通过生平简介、初听乐曲后,学生对作品已有了一定的了解,紧接着结合歌词的内容和旋律、节奏特点对作品进行分析、讲解,针对性的进行各种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七年级第一单元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该曲所有学生都会唱,跟旋唱词没有任何难度,而如何从歌词旋律中品味作品内涵,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让学生认知、感受、认同、铭记,让这些德育要素在方寸间跃然纸上,深入人心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我以“什么是民族精神?我们国家的民族精神是什么?”作为德育渗透的切入点,通过师生交流探讨 “民族精神”的含义与现实体现,为展开教学做好铺垫。紧接着展开讲解体会歌词与旋律。如前奏旋律结尾处“555 555|1”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具有铿锵的节奏、明亮雄伟的旋律,似在热情奔放的召唤人们奋起战斗;又如中段“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该句前四字连用四个四分音符,而且加了重音记号使人感到坚定有力、它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特别是在“到了”两个字上使用了八分音符加重音记号,更是斩钉截铁。而此后忽然出现的八分音符,也营造了一种紧张、迫切的音乐情绪。当歌曲进行到“最危险的时候”时,音乐增强了向前冲击的气势,似在呐喊、在疾呼,每一个音都包含着号召人们快快奋起,共同挽救祖国危亡的情感和力量。结尾部分三个“前进”再次表现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坚定信心。最后的“进”字看似多余却有着无限的余味,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这些歌词旋律的点滴细节之处,通过挖掘与分析形成了完整的德育教育模块,通过歌词旋律的讲解层层深入,使学生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无论正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只要你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旋律,你就会感到一种自豪!一种力量!因为在这音符中,你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一个伟大民族中的一员!

 三、在意境指导中进行德育渗透 音乐欣赏是一门美的艺术,同时亦是一门综合艺术。这一点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分析理解乐曲的内涵。教师可通过横向联系,想象或再现作品情景,营造恰当的作品意境,使音乐内容互相渗透,更加广泛,教育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充满信心,培养学生的情感。同时教师也可根据作品细节,从“意境’’中“悟"出道理,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丑的辨别能力。在七年级的课本中,有一首歌曲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那就是《伏尔加河船夫曲》。我在引课时先请学生欣赏了一段视频,是俄语演唱的苏联民歌,视频里是伏尔加河畔两旁优美的风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入手,先学生带入欧洲俄罗斯民歌的氛围里,再从美丽的自然风光跳出直接导入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通过强烈的反差凸显作品前部阴郁、深沉的基本格调。再由师生共同分析画中人物,做到“思画中人物之所思,想画中人物之所想”,无形中将鲜活的艺术形象印刻在学生脑际,完成了意境营造。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作品强弱变化等要素揭示作品主题:困境中的俄国劳动人民忍辱负重却

 饥寒交迫,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仍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决心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踏开世界不平路,对着太阳唱起歌”。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画中人物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不畏艰难、脚踏实地一路前行的精神力量。

 音乐,它的独特功能就在于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治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它可以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有交往地发挥德育的作用,所以它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得力工具。通过音乐教学,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使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热爱自然。音乐教学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德育教育这一重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音乐教师不容推辞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们应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当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 完美世界。

相关热词搜索: 音乐课 德育 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