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总结 >

《寒夜》中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

发布时间:2021-09-28 15:01:25 浏览数:

 《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

 摘要

 本文主要浅析了《寒夜》中的男女主人公,这两个人物形象汪文宣是一个忠厚善良、胆小软弱的知识分子,在那种社会却没有立足之地。事业的不顺,经济的窘困引起家人心情的不快,心情的不快又导致感情的不和。刻骨铭心的爱,使他忍受了常人不忍受的痛苦。带着悲哀、痛苦、怨恨、生的欲望。不尽的思恋,他走完了悲苦的人生之路。曾树生是一个美丽、活泼、性格开朗、充满活力的中年知识妇女。她始终生活在矛盾之中,是一个矛盾复合体。她不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在她身上表露出中国妇女依附于男人的弱点。曾树生是令人同情的。表面上看来她活泼开朗甚至风雅高贵,但她的内心世界跟汪文宣一样装满一肚子苦水。在感情上,她是矛盾的,她爱丈夫,却又去讨陈主任的欢心。在丈夫、情人之间,她久久地陷入感情的旋涡之中不能自拔。她又是一个极端自私的女人。在男人身上她想到的永远是索取,对丈夫索取的是情,对陈主任索取的是财,她真正爱的实际上就是她自己。

  关键词 :

 《寒夜》,汪文宣,曾树生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人民子孙万代永远都无法忘记的伤痛,虽然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但当我们每每提及的时候,所有的炎黄子孙的心都会隐隐作痛。在那个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和内外压迫之中,内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外有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的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亲身处于那个年代,没有亲身体验那段生活,但是通过很多文学作品我们依然能通过想象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巴金先生的《寒夜》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小说通过一对年轻夫妇的家庭、生活、婚姻、工作来反映侵略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深刻反映了家庭、生活、婚姻、工作在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下是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寒夜》中的这对年轻夫妇就是汪文宣和曾树生,作者对他们的形象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下面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一下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形象:

 一、

 汪文宣的形象:激情在年轻中死亡

 《寒夜》中的汪文宣是有理想、有激情的,可是他却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他的理想和激情在他的生命中是如此的短暂,如过眼的云烟,转瞬即逝。

 汪文宣是毕业于上海名牌大学的教育系的学生,年轻的时候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都有着美好的梦想和理想:教育救国,开办学堂。汪文宣是一个大学生,曾在上海读过书,深知祖国处于困难之中,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理应救国,而对于他来说,开办学堂,唤醒人们沉睡的灵魂,让更多麻醉中的中国人走向反抗的道路,这就是他应该做的。可是,当他毕业后进入社会才发现,命运并不是他想像的那么简单,就如人们常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毕业后不但没有能力开办学堂,就连生活都成问题,工作不好找,还上有老下有小,最后工作都是经人介绍才找到一份勉强能维持生活的工作,也就是一个小公务员。对于汪文宣的理想不能实现,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罪于汪文宣,当然与他自身的原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更多的还是要从社会的原因来考虑这个问题,在战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下,高失业率、工厂倒闭、物价飞涨、饥荒、恐惧等笼罩着人们,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要像汪文宣这样的人凭借自己势单力薄来实现理想,谈何容易?所以说汪文宣生活在那个年代,只能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虽然汪文宣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工资却是很低的,试想一下,一个打印文字校对员有好高的工资?汪文宣的这份工作对于他的家庭来说是艰难的,汪文宣是一个男人,命中注定他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要对于一个大家庭承担责任,他有老婆、有儿子、有老母,肩负重担,可是他的这份工作的微薄工资怎么能养活这一大家人,最为关键的是即便他的这份不好的工作都是托人介绍才找到的,所以,对于汪文宣来说,是处于两难困境的:做下这份工作,全家人生活艰难;不做下这份工作,将没有工作,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难上加难。前思后想,经过再三的分析,他还是决定做下这下份工作,虽然他心里是千百万个不心甘情愿做下去,但是在生活面前,他还有别的选择吗?其实,汪文宣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作为一个男人,做到这个样子,全家人的温饱都成问题,难道不是失败吗?难道不可悲吗?难道不值得人们痛心吗?难道不值得人们同情吗?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汪文宣的性格也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软弱无能、逆来顺受、自卑、胆小、内向、迂腐是汪文宣性格的主要特征,在他工作的环境中,他几乎没有朋友,唯一的朋友也和他年龄相差较大。在工作中总是认真负责,加班加点,呕心沥血,生怕出一点错,胆小如鼠,不敢抬头看人,就算是上司的一声咳嗽,或者哼一声,他都认为是上司怪罪于他,可以说汪文宣是生活得没有地位的,没有尊严的,是生活得非常压抑的,别人不愿和他做朋友,他也不愿和别人做朋友,整天生活在自己的封闭世界里,生活丝毫没有色彩,没有一点气息,在最后患肺病出血累在工作中他也不愿向别人提起,仍然一个人默默无言的承受。面对妻子的出轨,他无计可施,无法可想,

 当他看到自己的心爱的妻子和别的男人挨着身体勾肩搭背一起走的时候,他居然不敢上前去当面看清楚,甚至幻想是自己看错了,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面对自己的心爱的女人,而且是自己同床共枕的妻子,他都不敢去争取属于自己的东西,作为一个男人,活到这种地步了,还有男人的样子吗?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他:可悲。

 汪文宣的确是可悲的,可是也与他周围的人是有关的:冷漠的上司,冷漠的同事,不要脸的第三者。在汪文宣的工作周围,不管是上司,还是同事,都是冷漠无情的,虽然大家在一起工作,但是仅仅是工作而已,除了工作以外,没有其它任何的人情温暖,不管是上司还是下属,都没相互间了解家庭与生活,连汪文宣病得在工作中肺出血也没有人发现,更别说来关心来问候了,由此可以看出那个社会的人情之冷漠,冷漠到如此的绝情,如此的不可理喻。而那个第三者也是最可恨的人之一,明知曾树生是有夫之妇,也是有儿子之人,可是他偏偏来找这个有夫之妇,拆散别人的家庭,让汪文宣家破人离,都说宁拆一座庙不毁一门亲,那个陈上司真的不是个人,如此恨心对汪文宣夫妇下手,就是这个不要脸的第三者让汪文宣悲上加悲,痛不欲生。通过对汪文宣周围的冷漠的同事和上司以及那个不要脸的第三者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可悲。

 汪文宣真的可悲到家了,除了工作上的不顺心、妻子出轨外,家里始终有永不停息的婆媳问题在缠绕着他,本来妻子和母亲都是自己最亲最爱的人,可是恰恰相反,这两个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却一直给他带来困惑,让他一天都得不到清静。本来汪母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旧知识分子,可是由于汪文宣的父亲去得早,没有办法,只有从云南到重庆来投靠儿子,汪母是深爱儿子的,可是就是汪母的爱让汪文宣喘不过气来,因为她对于汪文宣的爱是变态的,爱得过了火了,她生怕汪文宣对曾树生的爱超过了对她的爱,也就是她很怕曾树生抢走儿子对她的爱,于是她常常嫉妒曾树生,对曾树生恶言冷语,很是看不惯曾树生,并且常常拿曾树生不是明媒正取来打击曾树生,让曾树生火冒三丈,从内心深处撞击着曾树生的痛,于是这对纠缠不清的婆媳关系也无情的折磨着汪文宣,很多时候汪文宣不晓得怎样来解决两个女人的问题,全部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推,对自己捶胸顿足,曾树生也常常怪他不帮她说句公道话,这让汪文宣很是苦恼。所以说汪文宣是很可悲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都没有为汪文宣想过,都没有为汪文宣让过,有的只是永无止境的争吵。

 在工作、家庭、婚姻的各方折磨中,汪文宣病了,而且是严重的肺病,病到出血了,病倒了,母亲没有工作,只有靠妻子的工资来维持生命,本来这个家庭在汪文宣没有病的时候,生活都是很艰难的,现在汪文宣病了,更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我们常说人什么都可以有,就是千万别有病,在那个年代,汪文宣不但没有钱,就算是有钱也没有好的医院,也没有好的医疗卫生条件来治好他的病,所以,汪文宣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汪文宣的死也是可悲的,他是在抗日战争的胜利的锣鼓声中、在妻子对爱情的背叛后死去的,他没有看到儿子长大成人,也没有作为儿子的身份为母亲送终,以后他的亲

 生儿子的命运到底如何他更是无法知晓,自己才三十四岁,就这样离开了自己幼小的儿子,离开了自己年老的母亲,所以说他的死,只能用死不瞑目来形容最为恰当。

  二、

 曾树生的形象:激情中背叛

 曾树生和汪文宣同样毕业于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高材生,同样有着崇高的理想:教育救国。可是,她在和汪文宣自由恋爱后有了儿子,一起到抗战大后方重庆来了后,才发现自己的理想只不过是梦想而已,眼前的情况根本无法让她实现自己的教育救国的理想,俗话说得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汪文宣都是如此了,自己又能怎么样,当然这也不能全部怪罪于汪文宣身上,在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和国民党白色恐怖组织统治下,社会黑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找到一份工作也不错了,实现不了崇高的理想也是正常的事情,为了自己心爱的男人,自己也得找一份工作才行。

 于是曾树生在银行找到了一份工作,只不过是在银行当一名没有多大作用的花瓶,虽然很多人看不起这样的工作,特别是汪文宣的母亲,也是看不起曾树生到银行来当一名花瓶,可是她们更本不明白,曾树生是对汪文宣的真爱才去受这份罪的,因为凭汪文宣一个人微薄的工资无法养活这一大家人的,所以只有自己来找一份工作,以助心爱的男人一臂之力,一起同甘共苦,就像人们所说的:有福同享,有难同挡。就算汪文宣病倒了,自己仍然坚持工作,用自己的工资来帮汪文宣看病。

 虽然曾树生这样的努力奋斗,忍受着各种屈辱,但是曾树生并没有得到她想要的东西,曾树生之所以愿意到银行去当花瓶,就是想得到老公汪文宣的全部的爱,想得到婆婆的认可,想得到儿子对母亲的爱。可是事与愿违,婆婆并没有喜欢树生,相反,婆婆讨厌曾树生这个儿媳妇,处处为难她,还常常拿曾树生不是名媒正取的来打击她,婆婆经常用自己是汪家名媒正取的来向曾树生施压,要求曾树生必须听从和服务于她才行。可是曾树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才生,当然不会接受婆婆的发难,于是婆媳之间常常摩擦起火,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家庭里充满了内部战争,而且永无休止。可是,汪文宣却从来不帮她说一句公道话,而且总是劝曾树生要忍让婆婆,这让曾树生大为失望。不但婆婆不喜欢自己,连自己的小儿子也是婆婆一手在带,儿子也对她不理不采的,这对于曾树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她在这个家里没有得到爱,也没有地位,她根本感受不到家给她带来的温暖和爱,她感觉到这个家无非是个名义上的家而已,根本不是人们所说的是人生旅途中的避风港。

 对于男人来说,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会离婚,对于女人来说,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会结婚,这是人们对男人和女人对婚姻的一般看法。可是曾树生和汪文宣是一对苦命的恋人,在艰难的困境中没有轻易放弃,偏偏遇上了一个第三者,而且是她的上司。对于曾树生来说,要曾树生来选择是复杂的、艰难的,一方是家里永远有着婆媳之战,家里没有一

 点家的温暖和关爱,一方是年轻有为一表人才的上司的苦苦追求和金钱的诱惑,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反反复复的重复中,终于,忍受不了毫无生活气息的家,接受了上司的追求。即便曾村生接受了第二个男人的追求,但她心里依然挂念着自己的老公和儿子,离开重庆到了甘肃,仍然寄钱回来,帮助病重的老公和幼稚的儿子,仍然保持着和汪文宣的通信。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曾树生忍受不了贫穷,主要原因是曾树生的性格起了作重要的作用:她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她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知识分子。

 曾树生虽然背叛了,但是她以后生活是好是坏还是个未知数,在汪文宣病逝之后,她们两个已使去了联系,于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里,曾树生回到了重庆,想来看看自己的曾经的家,可是此时已是物是人非、人去楼空,年迈的汪母独自带着孙子离开了那个曾经充满家庭内部矛盾的家,到了一个不知去向的地方,到底这对可怜的婆孙俩现在身处何方?是否有遮风避雨的地方?是否风餐露宿?还是冻死在朱门之外,暴尸荒野? 所以曾树生也是一个非常可悲的人物形象,人们常说就算找一千个也不如先那个,汪文宣从来没有背叛过曾树生,相反汪文宣还支持曾树生去过自己想要的美好的生活,但是在内心深处来说,汪文宣还是希望曾树生回到自己的身边来,汪文宣为了自己的家,呕心沥血,最后病死在自己年轻的人生路上,也没有放弃儿子和母亲,而曾树生呢,最终在家里最需要人帮助的时候离开了、背叛了。

  三、

 汪文宣、曾树生悲剧原因

 第一,有时代和社会的原因。

 汪文宣是一个小公务员,在抗日战争的大后方重庆经过朋友的介绍有了一份养家糊口的活做,妻子在银行里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按道理上来讲,汪文宣在常人看来是应该生活得幸福的,他们这家人可以说生活得是快乐的,可是从头到尾汪文宣生活得不是人们想像的顺利,最后却在孤独与痛苦中了却了年轻而悲惨的生命。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汪文宣有这样可悲的结局?其实他的想法很普通也很简单,他只想和家人在一起好好的生活,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甚至连什么都可以忍受,到了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敢想的地步。对于世界上所有正常的人来说,这是最低的也是最起码的生存要求。然而,像他那样“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老好人为什么偏偏却不能存活在那个年代呢?他也曾经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的一个高材生,也有过崇高理想:创办“乡村化的学堂”来报效祖国。那么到底是谁阻碍了他向前的步伐?又是谁把他由一个“五四时期”的勇士变得懦弱、无能、胆小、怕事、失去个性、失去生命力、失去生命意识的懦夫、孬种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残酷的战争时代;黑暗的社会...

相关热词搜索: 形象 寒夜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