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县域经济带动新农村发展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市)辖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县域经济,既相对独立,又高度开放,是一种多元经济相融合的特色经济区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县域经济既是城市和农村经济的结合点,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会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农村性特征。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必须实行农村生产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实现农业工业化、企业化,乡村城镇化,使农民逐渐成为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位和身份的社会成员,从而最终实现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现代化。那种以“村”为单位建设新农村的做法,相比之下会造成资源的较大浪费,从长期发展的实践来看,也很难使农村的落后面貌发生质的变化。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通过县域经济这个载体,从而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对**44个县及县级市的发展状况所进行的因子分析表明,**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在区域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县依次为长海县、海城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大石桥市、东港市以及庄河市7个县(市),占全省的15.9%,主要集中在**南部;一般县为17个,占全省的38.6%,主要集中在**中部;落后县20个,占全省的45.5%,主要分布于**的东部和西北部。造成目前这种分布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地的资源禀赋及地理位置的不同。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7个县(市),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从而使新农村建设进行得比较迅速;发展水平处于一般状态的17个县(市),由于分布在**中部城市群周围,受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影响,新农村建设也在稳步进行。因此,要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步伐,除了继续加快辽中南地区的发展,还必须加快辽东和辽西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快辽西县(市)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和带动**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发展县域经济带动新农村建设,既符合我省省情,也符合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尤其是符合国内沿海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如下趋势:通过县域工业化带动新农村生产的发展;通过县域城镇化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通过县域经济的现代化提升新农村的精神文明水平;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与合作,大胆进行体制上的改革和创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来认识,彻底扭转“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传统观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县域经济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以及各阶段的重点;搞好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城镇村布局规划、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等专项规划,形成完整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
推进城市、县域一体化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增长和农民增收。必须打破封闭型和有限开放型的陈旧思维,大胆改革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手段和生产过程,积极探索国际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积极推进**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各地资源优势,扬长避短,构建农业的区域优势和产业带优势,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
借鉴“特区、开发区、新区”的模式,通过全面系统的县域制度创新,建立“特县、开发县、新县”,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动县域改革,特别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系。转变县级行政单位的经济管理职能,明确县级政府功能定位,赋予县级市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该下放的权力坚决下放到位。
深化城乡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鼓励各种经济主体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搞好城乡对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进程。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走农业产业化之路。为了加速**县域城镇化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必须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放活土地使用权,实现土地资源的集中使用;培育土地使用权市场,推动多种形式的土地转包;确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城镇落户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联系。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劳动就业体系的一体化。打破现有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取消不利于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坚持就地城镇化和就地就业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区域块状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巨大作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人员的就业培训,积极引导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积极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体系一体化。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的投入力度,解决农民看病难、因病致穷的问题;加快建立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从土地保障、集体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扩大职工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尽快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居民保障制度的对接,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建设。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切实保障农村居民的民主决策权;加强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领导,积极开展教育、宣传和培训活动,增强农村居民的民主意识;明确界定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关系和权力。
强县扩权、壮大县域财政实力。赋予县级政府相应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减少管理层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在有条件的县(市)实行由省直接管辖,实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不断壮大县域财政实力。
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发挥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县域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壮大民营经济,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放开对民营经济投资经营领域的限制,支持并鼓励民营经济以参股、兼并、租赁、收购等方式积极参与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促进民营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围绕大中城市积极建设起一批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最终形成若干个大中小城市协调配套的城市网络体系,并把发展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热门文章:
- 县教育体育局工作总结和2024...2025-01-12
- 市融媒体中心工作总结和2024...2025-01-12
- 2024年度县发改局工作总结和2...2025-01-12
- 县科技局工作总结(全文完整)2025-01-12
- 2024年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2025-01-12
- 2024年度县数据资源管理局工...2025-01-12
- 2024年教务处工作总结及2024...2025-01-12
- 2024年市国资系统人才工作总结2025-01-12
- 2024年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工作...2025-01-12
- 2024年度农业农村工作总结2025-01-12
相关文章:
- 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年2021-08-27
- 新农村发展经济需要法律保障2021-09-24
- 让科技专家在建设新农村中大...2021-10-02
-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21-10-02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2021-10-02
- 在调研小康新农村建设时的讲话2021-10-03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2021-10-05
-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21-10-06
- 新农村建设公路整治和文明路...2021-10-06
- 建设新农村的心得体会2021-10-06
-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2021-09-09
- 试述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有...2021-09-16
- 县域经济如何在竞争中发展2021-09-25
- 发展县域经济的价值判断和路...2021-09-27
-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2021-10-09
- 2006年县域经济工作要点2021-10-09
- 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思路2021-10-09
- *县激活民间资本发展县域经济...2021-10-28
- 充实县域经济一线人才的思考2021-10-28
-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2021-10-29
- 关于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2021-09-20
- 在示范中带动2021-09-24
- 继续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2021-09-25
- 品牌带动与区域经济发展2022-03-22
- 2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经济社...2021-08-27
- 2021年~2025年服务贸易发展...2021-08-27
- 发展党员预审“三看”,确保...2021-08-27
- 谈5G时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进程2021-08-27
- 电子商务发展前景-毕业论文2021-08-27
- 直机关工委发展党员常用文书范文2021-08-27
- 小型农业机械发展趋势及应用...2021-08-27
- 各国交强险发展论文_交强险发...2021-08-27
- 疫情防控一线发展党员座谈会...2021-08-27
- 2019年发展党员工作总结2021-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