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总结 >

民间工艺大师毕生奉献典型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22-02-11 15:16:08 浏览数:

杖头顶着小小的人儿,线绳拴着小小的人儿,小人儿身穿华丽的服装,头上配戴着形形色色的锦冠,他们载歌载舞、吹拉弹唱,他们捋胡瞪眼、驰骋沙场,杖棍线绳掌控在艺人们的手中,这就是有着千年传承历史的**木偶。说起**木偶,不能不说起**,**与**木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

**,1944年出生,****县东张乡上庄村人,小时家境贫寒,16岁迫于生计拜第三代木偶世家传人王绍禹先生为师,潜心学艺,得到师父真传,掌握了木偶的制作技艺和戏曲的唱念做打基本功,18岁就能与师父同台演出。师父去世后他扛起了木偶剧团的大梁,全身心投入到木偶艺术事业。1966年,文革的冲击使木偶剧团陷于瘫痪。1967年8月,**和他的同仁们重整旗鼓,艰苦努力恢复了剧团,并更名为“**县八一提线木偶剧团”。他们大胆进行了改革,编排了《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等优秀剧目,后又排演歌舞、杂技、神话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他们过黄河、跨长江、上内蒙、下秦川,走演了全国十二个省市,誉满三晋,名扬全国。这是**木偶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使**木偶艺术得到升华,演艺水平得到提高。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981年,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变化,古老陈旧的东西被现代化高科技所替代,**木偶剧团被迫又一次解体,之后,则是一段漫长的沉寂,这一沉寂便是十五年。**梦系魂牵,始终无法丢弃他痴迷半生的木偶艺术。1996年,**在县总工会退休,他招集从前的老艺人们重操旧业,他们大胆探索和改革,将杖头、提线有机结合,双管齐下,同台演出。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应邀带团在南戴河参加了为期三月的全国民间艺术大展演。**木偶艺术以更为博广的形态进入世人的视野。日本、韩国、瑞典、美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的友人观看了演出并给予好评。2004年,在县委、政府和各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重新恢复了木偶艺术团,同年9月,**带团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并一举获得“金奖”, **木偶艺术迎来了一丝振兴的曙光。从此,每逢省、市文化节日都少不了**和他的木偶艺人们的身影,他们带着小小的人儿,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表演,博得社会各届人士的好评。

2005年,**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委员会评为“**省民间艺术大师”; 2006年4月,**参加中国民间艺术高层论坛,被中国世界华人作家艺术家协会、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艺创作专业委员会评为“银奖”;2006年10月,**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委员会授予“**省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称号;2007年6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2008年8月,**应邀赴京参加了“祥云小屋”奥运展演,取得圆满成功,并获嘉奖。2008年12月,**被省政府命名为第二届**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晋政函(2008)160号】。

为了使**木偶能够发扬广大、世代传承,**木偶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是**从艺五十年的一个里程碑。**经历了**木偶的起浮跌宕,生存磨难,虽然也曾因经济困难有过放弃木偶的念头,但是他没有让这个剧种在自己手里遗失,因为他始终无法割舍与木偶的难解情缘,在今后的道路上,他相信木偶会走的更好、更高、更远!

相关热词搜索: 民间工艺 先进事迹 毕生 奉献 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