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河下游滩区治理(冯利海)
内容摘要:黄河下游滩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较为宽阔的滩区,并栖息着一定数量的人口。滩区的存在为河道行洪创造了条件,为黄河泥沙提供了空间,保证了下游防洪安全,为两岸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随着黄河全流域的治理与开发,上游洪水得到一定控制,下游滩区的行洪概率逐渐降低,滩区开发利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如何充分发挥滩区行洪滞沙、开发利用、生态文明等方面的职能是治黄面临的紧迫问题,为此,笔者提出加强河道内控导工程建设,稳定主河槽,将滩区化分为主行洪区和可开发利用区。主河槽作为主行洪区,永久划为自然保护区,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其余部分按蓄滞洪区标准建设,在中常洪水时有计划引洪放淤,处理黄河泥沙,大滩区时自然漫滩滞洪。在确保黄河防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搞好滩区治理开发规划,最大限度发挥其的生态效益,实现人水和谐,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关键词:黄河滩区 行洪 滞沙 生态建设 治理 开发
黄河是一条极其难治的多泥沙河流,由于其特殊的河道特性,下游经长时间的演变形成宽阔的滩地,并栖息着一定数量的人口。随着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逐步实施,黄河下游洪水得到初步控制,滩区漫水概率降低。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开发滩区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如何治理好黄河下游河道,确保黄河防汛安全,滩区的治理与开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1、黄河下游特殊的河道特性
1.1含沙量高
黄河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黄河年均天然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特殊的流域自然地理条件,使黄河成为世界著名的多泥沙河流。
1.2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匀
黄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400-600mm。降水量分配很不均匀,夏季(6-8月)降水最多,占全年的54.1%,最大月份为7月,占全年的22.1%;冬季降水量最少,仅占全年的3.1%,最小月份为12月,占全年的0.6%。过于集中的降水,致使黄河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由此形成的下游洪水暴涨暴落、水沙俱下、突发性强、灾害大的特性。
1.3 特有的下游滩区
特殊的水沙条件,造成下游河道“宽、浅、散、乱”,游荡多变,灾害大,频率高,成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人们在长期与黄河水患作斗争的过程中,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上筑起了两岸坚固的防线——黄河堤防,形成较为宽阔的下游河道。黄河下游宽阔的河道为上中游暴涨洪水、水沙条件复杂、水位变幅较大的洪水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泄流通道,也为滞洪、沉沙提供了有效空间;同时也使主流变化频繁,中常洪水河势的游荡,“横河”、“斜河”时有发生。滩区的存在也为河道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人类控导主流、管理洪水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为防止堤防冲决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2、黄河下游宽滩区河段治理出现的新情况
2.1滩区概况
黄河自洛阳孟津到山东的陶城埠河段,为典型的游荡性河段,平均河宽10-20千米,最宽处达到24千米。河道宽阔,湿地面积较大,为两岸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两岸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影响,形成人口密度较大,经济较为发达。滩区内也世代繁衍生息着一定数量的人口。目前,大部分滩区土地已得到了开发利用。按当地的习惯将黄河滩区划分为三部分,分别称:老滩、嫩滩、过渡滩。老滩距堤防较近,大部分地势较高,开发利用条件较好,部分已纳入当地的可耕地,开发利用时间较长,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嫩滩接近黄河主河槽,地势较低,主河槽游荡摆动,洪水漫滩机会多,无开发条件。过渡滩介于两者之间,仅有部分得到开发,滩区群众广种薄收,春季还有一定的收成,秋季多数年份洪水漫滩,形成汪洋一片,造成秋粮减产甚至绝收。
2.2黄河断流危机
随着全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愈来愈高,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黄河年均水资源量580亿m3,目前年均利用380亿m3,位居各大江大河之首。其水资源利用率已接近70%,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警戒线。
从1972年到1998年的27年中,下游有21年出现断流,累计达1050天。1997年断流最为严重,距河口最近的利津断面全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一度延伸到河南开封附近。1999年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后,才使黄河断流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2.3传统的治河理念影响了滩区持续发展
随着治水技术的进步,上中游梯级开发的逐步实施,尤其是小浪底水利枢纽的投入使用,全流域调水调沙的调度运用,黄河两岸的防洪保护区防御标准有了明显的提高,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初步缓解,下游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节和控制。由于上中游水沙条件的变化,黄河下游长期维持一个较为稳定的中小流量,主河槽缩窄,河道的冲刷,大面积的滩区漫水概率降低,为滩区土地的有效利用创造了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滩区的治理开发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原有治河理念已不能适应新情况发展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滩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如何引导滩区开发,有效利用黄河滩涂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治理黄河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2.4生产堤对治河的影响
随着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的修建,黄河主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过去主流游荡多变的河势,逐步形成相对稳定规顺的河势流路,既保证了黄河的防汛安全,又为滩区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滩区群众的自保意识也得到加强,滩区群众自发地在过渡滩上修建了标准不一的挡水土堤,俗称“生产堤”,生产堤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部分滩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却束窄了河道有效行洪断面,使中小洪水发生时老滩和一部分过渡滩失去上水条件,滩槽无法进行正常水沙交换。长期的运用,必将使主河槽行洪部分越淤越高,使槽更高、滩更低、堤根更洼,形成“悬河”中的“悬河”,也叫“二级悬河”,遇到较大的洪水更容易发生“滚河”,造成顺堤行洪等重大险情,给黄河防汛带来重大隐患,严重影响黄河防洪安全。
此外,由于生产堤为群众自发修建,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质量标准,严重影响洪水下泄,不利于应对各类洪水防守。同时,生产堤的修建还减少了黄河两岸的湿地面积,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此,河道管理机关曾多次明令禁止,国家曾出台有关补助政策,滩区实行“一水一麦,一季留足全年口粮”,要求破除生产堤。但是,黄河流域近期较长时间的枯水期,上游来水持续偏少,洪峰流量小、漫滩次数少。使黄河下游修筑生产堤的热情进一步高涨,修建标准也有新提高,由过去自发修筑生产堤逐步发展到以单个或若干个村为单位,集体有组织、有计划的修建,为黄河下游防洪带来新的问题。
黄河滩区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水利条件好,适宜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当地群众具有较高的开发积极性。如果一味地进行自发性的农业开发,虽然暂时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除有害防洪外,大量的滩区湿地将逐步消失,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所以黄河滩区的开发要站在有利于黄河两岸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统一规划,有计划地实施,逐步引导群众有序开发利用,科学发展。
2.5 滩区开发利用需重点考虑的几个因素
首先要满足防汛需要留足行洪断面,充分考虑黄河水沙条件的复杂性,服从、服务于防汛大局;其次要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在保持和维护黄河天然河道特性的前提下,有计划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历史上的黄河给我们留下了气候宜人的黄淮海大平原,也留下了无数湖泊和较大范围的湿地,这些湿地对改善黄淮海平原的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开发利用黄河滩区要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第三是黄河滩区的开发要充分考虑行滞洪要求,保持河道特有的属性不变,不能改变历史河势及流路。滩区的开发要充分考虑河道排洪,在开发标准和规模上要科学分析论证。可适度进行有计划的轮换开发,以保持黄河滩区高程平衡上升。黄河以泥沙较多而著称,泥沙在河道的淤积在所难免,保持黄河河道在一定范围内游荡仍然是治黄工作长期的任务,为防止泥沙淤积主河槽,形成“二级悬河”,有计划的引洪放淤也将是治理滩区的重要内容,保持滩槽同步上升,以维持较好的行洪断面,稳定河势流路。
3.宽滩区河段治理开发的建议
3.1 黄河滩区应尽量减少人口居住。目前黄河滩区共居住着181万人,一旦洪水到来,将直接威胁滩区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现有的人口要有计划的迁移,严禁在黄河滩区建设较大规模或高标准的城镇、住宅等设施。采取“移民建镇”措施,有计划、分步骤地迁移滩区人口至河道以外。对实在不能外迁的滩区人口,应结合农村小城镇建设,在远离主河槽、相对安全的地带建设村台,逐步将分散的人口集中安置在相对安全地带。
3.2 滩区种植宜渔牧不宜林。滩区气候湿润,雨量适当,有较好牧业条件,应大力发展畜牧业。滩区距水源近,地下水埋深浅,渔业发展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重点应发展冬季农业,秋季应限制农作物种植。为防止林木对河道行洪造成影响,林业发展应受到限制。适当的兼顾林草种植比例也是环保的需要,这需在河道的低洼、近堤区域种植林木,一方面可以改善环境,另一方面大水时可缓流落淤。但是,林木的种植要严格限定范围和数量,禁止成片种植,以免造成行洪障碍。
3.3 滩区自然淤积泥沙功能要长期保持。控导工程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主流,限制了河道游荡范围,也改变了滩槽交换的水沙条件;长时间的小流量,使大部分滩区失去了上水淤高的条件,滩槽高差逐步加剧,有限的湿地面积也在逐步萎缩。在控导工程适当位置修建引水口,国家采取补贴政策,滩区有计划的自流放淤处理多余泥沙,分区域轮流实施,增加湿地面积,改善黄河两岸生态环境;同时使滩槽均衡上升,防止大水时主槽的滚动。引黄涵闸逐步实施洪水期运用,引洪水补源或淤滩,以削减洪峰,处理泥沙。
3.4 黄河滩区的生态效益要受到充分的尊重。黄河由于其特殊河情,造就了下游广袤的黄淮海大平原,形成特有的气候条件,惠及两岸大量的人口。滩区为大面积冲积平原,土壤多为沙质。如不进行防风固沙治理,冬、春两季极易造成沙尘天气,对两岸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黄河滩区在不影响河道行洪的前提下,可有计划的种植防风固沙林。黄河大堤临河可种植一定宽度的防浪林,大堤背河种植生态林。近堤的老滩区可种植面积不超过总面积10%的林带,其它滩地路旁可种植2-5行的行道林。田间地头,井渠旁、坑塘边也可种植1-3行的林木。树种易种植高杆树种,防止种丛生植物。滩区面积较大,水利条件得天独厚,应大力提倡畜牧业、渔业,兼顾农业、林业发展。黄河下游滩区要牧、渔、农、林综合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黄河滩区的生态效益。
3.5 有计划的限制河道行洪范围,使滩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治水技术的进步,上游梯级水库的开发,下游调水调沙等治河手段的实施,黄河下游形成窄深河道将有可能成为现实。为有效利用滩区土地资源,可将滩区分成两部分,以现有生产堤为界,分主行洪区和开发利用区两部分。将现有生产堤加高加固成具有一定挡水能力的堤防,形成一道中小洪水下的护滩防线。护滩堤防标准在不影响正常洪水滩槽交换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标准。加快主河道内控导工程建设,将黄河游荡特性限定在护滩堤防内。现有黄河堤防仍为确保堤防。护滩防线内黄河滩地作为永久性黄河湿地,严禁用于开发、利用,作为自然保护区加以管理。护滩防线到大堤之间按蓄滞洪区设置,这部分滩区为可利用地,按规划统一进行治理、开发。有计划安排处理黄河泥沙空间,结合开发情况有计划地安排休耕存放泥沙,为汛期自流引洪放淤或机械放淤提供必要的条件。护滩防线上一定距离设分洪闸,自然串沟处设漫水口门,作为中常洪水期间自流引洪放淤使用。
3.6 要重视滩区迁安救护道路建设。黄河洪水来猛去速,突发性强,能否及时将滩区群众及其财产转移到安全地带,加强滩区交通设施建设是滩区建设的根本保障。滩区道路要以垂直河流方向布置为主,并就近与主要交通干线相连接,适当布设顺水流方向的连接路。路面高度依滩区地形修建,高度不宜超出滩面0.5米,保留原有的串沟,维持滩区原有的行洪流路,以不影响行洪为前提。
4.开发体制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市场化治理开发机制亟待建立。
4.1 滩区城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引导,市场化开发潜力没能发挥。改革开放以来滩区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多数群众已脱贫致富奔小康。现有的居住条件已不能满足群众需要,进出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差,移民建镇、集中安置符合群众需要,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将目前自然分布、零星分散村庄,集中安置在交通便利,距主河槽较远、河道游荡范围以外相对安全的地方,按城镇化社区标准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集生产、生活、服务职能为一体,分工明确的现代化城镇聚居区是现阶段滩区发展的要求。地方政府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实际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加强引导,政策上要给以倾斜,加大涉农资金的投入力度,推进居民点迁并或村庄整治,能迁移到滩区外的要尽可能迁出行洪区,逐步减少滩区居民点总规模,尽量减少占地面积。同时,多方吸引开发商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投资开发,加快滩区城镇化建设步伐。
4.2 滩区的开发要逐步向集体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滩区土地的利用目前仍然采用家庭联产承包的形式。作业分散、耕作粗放,经济效益较差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作业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引导和鼓励群众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实行专业化、机械化、集体化作业,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多方吸引资金,投资开发黄河滩区,当地群众以独资或合资的形式,投资入股共同开发,突破现有的一家一户种植模式,成片开发,规模种(养)植,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同时兼顾环境因素,逐步将黄河滩区建设成布局合理、品种多样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
4.3 黄河滩区应按蓄滞洪区标准进行管理。游荡型河段宽滩区的存在,为下游消减洪峰、减少河床抬高,降低洪水威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将长期发挥特有的作用。滩区遇中小洪水可利用生产堤上的分洪闸分流洪水,有计划地处理洪水和泥沙;遇大洪水自然漫溢,利用宽滩区排洪滞沙,确保洪水安全下泄。由此而造成的滩区群众的财产损失理应给以补偿。建议尽快制定出台黄河滩区淹没补偿管理办法,以规范滩区开发与管理。
4.4 国家应尽快出台有关政策,建立黄河洪水保险机制。黄河洪水突发性强,漫滩频率高,生活在滩区的群众,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长期遭受洪水的侵袭,生活生产环境受到较大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建立更有效的洪灾防范应对机制,强化洪灾损失补偿机制和洪灾利益协调或合作机制的条件基本成熟。国家应尽快制定有关政策,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尽早在黄河滩区试办洪水保险,从根本上解决漫滩洪水过后经济补偿问题。
总之,滩区的发展要以防洪保安全为中心,积极服务于两岸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统筹规划,有序治理与开发,实现人水和谐,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如何充分发挥黄河滩区行洪滞沙、开发利用、生态文明等方面的作用是治黄工作面临的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也是我们不断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冯利海:工程硕士,教授级高工,新乡黄河河务局副局长)
稿件来源:黄河报·黄河网
热门文章:
- 县教育体育局工作总结和2024...2025-01-12
- 市融媒体中心工作总结和2024...2025-01-12
- 2024年度县发改局工作总结和2...2025-01-12
- 县科技局工作总结(全文完整)2025-01-12
- 2024年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2025-01-12
- 2024年度县数据资源管理局工...2025-01-12
- 2024年教务处工作总结及2024...2025-01-12
- 2024年市国资系统人才工作总结2025-01-12
- 2024年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工作...2025-01-12
- 2024年度农业农村工作总结2025-01-12
相关文章:
- 黄河大合唱教学反思.docx2021-08-27
- 保卫黄河朗诵稿2021-08-27
- 关于印发2004年山东黄河河务...2021-09-09
- 黄河防汛工作“五落实”新措...2021-09-10
- 学习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2021-10-10
- 学习《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和...2021-10-11
- 《黄河法》和《黄河水量调度...2021-10-11
- 学习《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和...2021-10-11
- 2020年《黄河法》和《黄河水...2021-10-11
- 《黄河法》和《黄河水量调度...2021-10-11
-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2021-08-27
- 以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为路径,...2021-08-27
-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议书2021-09-13
- 依法治理年度工作总结2021-09-15
- 电力公司依法治理典型材料2021-09-23
- 对提升城市社区依法治理水平...2021-09-24
- 认真落实依法治理稳&nb2021-09-24
- 用治理、善治理论解读现代海...2021-09-25
- 取消农业税后我国乡村治理结...2021-09-27
-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治理结...20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