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总结 >

浅谈对“阿拉善精神”和“阿拉善理想”的几点认识

发布时间:2022-03-06 15:04:45 浏览数:

(阿拉善盟委党校,内蒙古 阿拉善 029200)
摘 要: 通过对阿拉善精神的实质和弘扬阿拉善理想的重大意义的阐述,引发作者对对构建阿 拉善理想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阿拉善精神;生态建设;文化繁荣;边疆稳定;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F207(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6921(2008)19—0009—02

近两年来,阿拉善盟委面向全盟人民提出了“树立和发扬阿拉善精神、构建阿拉善理想”的 重大理论课题,这一举措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以“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坚忍不拔 、艰苦奋斗”为内容的阿拉善精神的提炼和总结,进一步增强了阿拉善各族人民建设阿拉善 、振兴阿拉善的信心和决心。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阿拉善是当代阿拉善各族人民共同的 憧憬和愿望,构建阿拉善理想更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在阿拉善地区的具体实践 ,需要通过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
1 阿拉善精神的实质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和指导下阿拉善盟已基本实现了“转移发展战 略”所确定的历史性目标和任务,“十一五”规划又为实现全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重 要战略机遇。2007年的盟委(扩大)会议上,盟委书记布小林提出了树立和发扬阿拉善精神 、构建阿拉善理想的重大理论课题。以“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坚忍不拔、艰苦奋斗”为内 容的阿拉善精神是阿拉善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结晶,是我 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阿拉善精神的产生有着凝重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因素和深刻的现实基础。阿拉善曾有军 垦屯田、戍边拓疆、移民交融的悠久历史。2000多年来各民族在交融中互促发展,创造了以 居延文化为代表的草原文明,丰富和发展了草原文化。尤其是各民族群众在共同生活中彼此 建立起了手足般的深厚情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朝名将霍去病曾有“匈奴未 灭,何以为家”的豪言壮语,体现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三百年前的土尔 扈特人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东归英雄”的不朽史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阿拉善地处偏域 ,生态环境脆弱。大自然的雄浑伟力使阿拉善人领略了生命的无尚崇高和生存发展的艰辛。 正是这种地域环境铸造了阿拉善人坚韧、乐观和豁达的地域性格和民族品质。而今,阿拉善 人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甘于舍小家顾大局,无私奉献支持国家建设,以博大的胸襟拥有了 现代顶端的高科技航天文明,使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位高质运行;在阿拉善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中还涌现出了南斯勒马、永青加布、达能太、李德平等一批英模代表 ,塑造了阿拉善人扎根边疆、服务百姓的群体风范。因此,阿拉善精神所彰显的是崇尚奉献 、不断进取、吃苦耐劳、宽容豁达的精神品质。阿拉善人正是凭借着性格中的这种韧性和刚 毅、持重与稳健,以超人的意志在戈壁荒漠里建立起了中国最早也是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现代 盐场,以勤俭持家的品质树立了“雅盐精神”。在原乌苏图地区开辟了经济示范区,如今开 发区已形成了以盐化工、煤化工、冶金、电力、建筑材料等为支柱的工业产业格局,拥有世 界最大的金属钠厂、亚洲最大的靛蓝粉生产基地和中国西部最大的煤田配送中心。漫水滩工 程的开发建设以及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的建成是自治区甚至是西部最大的移民示范区。那 些为开发建设和繁荣发展阿拉善曾付出过青春乃至生命的人们对自然真谛的诠释和对理想信 念执著追求的真实写照正是阿拉善精神的实质所在。当前盟委提出弘扬阿拉善精神正是我们 未来构筑阿拉善理想的重要政治灵魂,这种理念和精神昭示了阿拉善人崇尚和谐、积极向上 的素质和胸襟。
2 弘扬阿拉善精神的重大意义

“阿拉善精神”是阿拉善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传 扬,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荣辱观、发展观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体现。2007年全盟地 区生产总值增幅首次进入自治区前列,财政总收入突破13亿元大关,为全面完成全盟“十一 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阿拉善的发展具有许多优势。
2.1 矿产资源优势

阿盟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分布广、储量大、品质优等特点,湖盐、无 烟煤、芒硝、铁、金属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发展为盐化工、煤 化工、硝化工、冶金、建材等主导产业,构成阿盟工业经济的基本框架;庆华集团又成功开 发了蒙古国那林苏海煤田,实现了对国外资源的开采利用。
另外盟内还有20余处的国土面积有待开发。
2.2 旅游资源优势

阿盟的旅游资源独具魅力并且具有原始神秘性。一些著名的旅游景区 已初具规模,成为我盟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著名的巴丹吉林沙漠、胡杨林景观区、贺兰山 原始次生林、吉兰泰盐湖等给国内外游客留足了印象。还有十分珍贵的人文资源,比如曼德 拉山岩画、藏传佛教寺庙、土尔扈特蒙古族风情等,这些人文资源极具独特性和原始生态性 。
2.3 口岸优势

阿盟独具的地域特点为发展口岸经济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已建成的策克口 岸正式批准为国家双边性常年开放口岸,乌力吉口岸也正在投入建设中。嘉策、临策铁路以 及临哈公路的建成通车必将有力带动贸易、物流、旅游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口岸经济 是全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统计,仅煤炭一项每年从蒙古国的过货量就达3 000~5 000 万t,可长期支撑全盟电力和煤化工的发展。

由此看来,阿盟未来经济的发展具有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特别是在总结了“九五”、 “十五”的成功经验的同时,盟委又适时提出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城乡一体化建设 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进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建设和谐阿拉善”的新要求。古人云:不 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加快发展的历史重任要求全盟上下必须继承 优良传统,发扬“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阿拉善精神。要胸怀全局 ,目光远大,把全部心思凝聚到事业上来,把所有干劲用到建设上来,增强大局观念和团队 意识,善于从工作大局和发展大局去思考和处理各种问题,真正做到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第 一要务;“无私奉献”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反映和体现了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和其他需要 帮助者的一种纯洁高尚的道德义务关系。林业战线的优秀楷模李德平同志用自己短暂的生命 历程践行和兑现了奉献人民、服务基层的崇高诺言,为我们解读“阿拉善精神”提供了生动 依据;惟坚韧不拔,方百炼成钢。日益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要求全盟上下必须保持和发扬 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意志,摒弃浅尝辄止、小富即满、不思进取、贪图安逸的惰性 心态,必须勤于探索,敢于创新,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历练和考验;“艰苦奋斗”历来是一 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美德,也是一中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一定要过苦 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树立吃苦耐 劳、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和价值取向,要在实践中把握艰苦奋斗精神的精髓和本质。

实践证明:“阿拉善精神”一直是引领全盟各族人民团结前进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 柱。弘扬“阿拉善精神”是当前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西部强盟,最大 范围和程度地造福全盟各族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
3 对构建阿拉善理想的理性思考

弘扬阿拉善精神是构建阿拉善理想的前提和基础。要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阿拉善应该主 要包括经济发展、生态改善、文化繁荣、边疆稳定和社会和谐五个方面。
3.1 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阿拉善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速 度明显加快,全盟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生产规模能力不断扩大。已建成的孪井滩等10个 重点生态绿洲农业区,拥有耕地2.93万hm2;牲畜总头数200多万头(只);全盟已拥有的 各类工业企业1 253家,建成了乌斯泰等10个园区,旅游等第三产业稳步发展,这些都构筑 了全盟 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2007年全盟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亿 元,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亿元,增 长21.5亿元,增长19.4%;财政收入达到16亿元,增长2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达到11 800元,增长13.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020元,增长14%。
3.2 生态建设

近年来全盟持续集中地进行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黑河的跨省区调水工程,使居延河重新恢 复了绿洲;退牧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国家生态重点县建设工程、生 态移民搬迁工程、澳援项目工程、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生态抢救与保护工程等一批生态建设 工程的实施使阿拉善生态整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生态治理的任务依然繁重艰难。尤 其是重点城镇、重点工业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还未得到根本的改善。
3.3 文化繁荣

加快全盟发展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物质享有程度,更重要的是要着力 提升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特别是要引导人们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 活方式,切实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由于阿 拉善历史文化的断代性,缺乏有影响的文化艺术作品。但是我们要注重挖掘和整理阿拉善历 史上遗留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历史文化将其发扬光大,尤其是阿拉善地域文化的民族特点是研 究阿拉善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3.4 边疆稳定

阿拉善的国土总面积27万km2,边境线长43km,总人口20多万。阿拉善人 世世代代戍守边关,建设家园。特别是近年来,全盟呈现并巩固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 进步、民族团结和睦、边疆长治稳固的大好局面,这是阿拉善精神在祖国西北大地上绽放的 成果。
3.5 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是党和国家今后工作的中心之一,也是全盟“十一五” 工作的重点内容。构筑富裕、文明、和谐的阿拉善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阿 拉善人坚持不懈地为之付出努力和奋斗。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构建阿拉善理想的重大意 义,努力探索实现阿拉善理想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条件,为早日实现这个理想作出应有的贡献 。

相关热词搜索: 阿拉善 几点 浅谈 理想 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