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总结 >

民族经济学学科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22-03-31 15:12:15 浏览数:

    摘要:民族经济学学科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现阶段民族经济学在学科地位与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亦存在诸多不足,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我们应理清民族经济学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的相关思路与观点,以推动民族经济学学科健康发展,培养更多的民族经济人才,使民族地区的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民族经济学;经济学范式;经济史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学科(以下简称民族经济学学科)自1979年创建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在学科地位与性质、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西部大开放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区域发展差距的日益扩大,以及国家一系列民族地区政策的实施,对民族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可以说当前民族经济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时期。但是目前民族经济学在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争议与不足,我们应理清相关思路与观点,以推动民族经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
 
    一、民族经济学学科地位与性质的演变及趋势
 
    民族问题历来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大问题,党中央极为重视民族问题,关心民族工作。没有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不可能有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成为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大批高级经济理论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迫切需要战略性和对策性的理论成果。但是当时并没有现成的、可资借鉴的经济学理论能更加贴切地用以指导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基于此,为专门研究和指导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民族经济学学科便应运而生。
 
    民族经济学学科经过30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一门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来讲,不断完善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民族经济学”是属于“民族学”的分支学科还是属于“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虽然在《中国图书分类法》中“民族经济学”被划归“经济学”,但从民族经济学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后不能授予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来看,作为“经济学”分支学科的观点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同。严格来讲,这是不利于民族经济学学科发展的。一方面,在民族学界看来,尽管研究的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但其主流研究并没有运用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并不乐意将其认可为民族学;另一方面,在经济学界来看,尽管研究的是经济问题,但在经济学科的分类中,并没有“民族经济学”这一学科,也难以认可为经济学。
 
    民族经济学的创始人施正一教授指出,民族经济的本质特征具有二重性,既可以从民族方面来研究经济问题,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即“民族经济学”,也可以从经济方面来研究民族问题,成为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即“经济民族学”。既然称为“民族经济学”而不是“经济民族学”,因此民族经济学应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不是“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理清学科性质对民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是极为关键的。民族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总体研究思路从民族学范式向经济学范式转变,民族学与经济学、民族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结合,应当是经济学框架内的结合。要把民族经济学看作是研究民族经济问题的经济学,既能明确界定民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又能使学科名称与其研究内容、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一致起来。
 
    二、民族经济学学科的研究范围与内容的演变及趋势
 
    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离不开民族经济发展的背景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民族经济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学者们也提出了许多看法。施正一先生指出:“不仅要研究民族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理论问题,而且也要研究民族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不仅要研究各个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而且也要研究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史;不仅要研究关于发展民族经济的各种理论、观点与政策,而且也要研究各个民族的经济思想发展史;不仅要分别研究各个民族经济或各个民族地区不同特点的经济问题;而且也要综合研究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共同问题;不仅要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中的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而且也要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中的生产力方面的问题;不仅要着重研究国内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而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要注意研究国外有关的民族经济问题。”李忠斌教授则认为,民族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民族经济生活、民族地区资源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民族经济生活的比较、民族经济政策、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与一般规律等。
 
    从目前出版的教材来看,民族经济学主要是研究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相关问题,涉及民族地区的经济布局、产业结构、发展要素、宏观经济管理、经济运行与市场经济、边境贸易与民族贸易、城市体系与乡镇经济、经济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等等。由施正一教授等学者编写的《民族经济学教程》一书,其理论体系较之以往比较大的调整,在该书中把该学科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极端的扩大,从中国到世界,似乎无所不包。这种体系安排,会影响民族经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民族经济学是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必然产物。对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应定位于研究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至于民族经济学要不要研究世界民族的经济问题,实际上就是涉及民族经济学的外延问题,还涉及到民族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适用程度。由于世界民族及地区经济发展非常复杂和特殊,各国对民族及民族地区的治理政策大不相同,因而对其进行研究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民族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在研究内容方面,关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史在目前已出版的教材并未涉及;对民族地区制度特别是非正式规则方面的研究力度也显得非常薄弱,“如若制度是存在于零交易费用的框架中的,那历史也就无足轻重了;但倘若形成今天之制度的过程是相互关联的,并且还约束着未来的选择,那么历史就是重要的”。“路径依赖意味着历史是重要的。不去追溯制度的渐进性演化过程,我们就无法理解今日的选择(以及界定其在解释经济绩效的模型中的地位)。”
 
    三、民族经济学学科的研究方法的演变及趋势
 
    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涉及的是一个方法体系,不仅仅是某一单项方法。由民族经济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研究方法不可能是简单采用某一学科的方法,应该综合运用经济学与民族学乃至其他一些学科的方法。从民族经济学研究的具体情况看,所采用的方法同样与研究者的学术背景、研究视角有关。有些研究侧重于经济学的方法,有些则侧重于民族学或社会学的方法,但大部分研究还是可以大体归于规范或实证研究中,尤其是一些应用性研究基本都采用了这两种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是民族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民族经济学研究必须对民族经济这一社会有机整体演化过程的概念和现象进行解释和描述,做出“是什么”的回答。“是什么”无疑是经济分析最基本的内容,没有这一基础性表述,经济分析便无法进行下去。民族经济学不能不在“是什么”的实证分析基础上展开。但民族经济学仅仅满足于对“是什么”的描述是不够的。民族经济学研究的任务之一是促进民族经济的有效发展,客观上面临着与“是什么”相应的“怎么办”的挑战。事实上,对当前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更迫切需要的是具有应用意义的应该怎么办的规范分析。因此,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能仅仅在实证分析或规范分析中二者择一,也不宜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之间进行严格的区分。虽然实证分析被冠以“客观性”,规范分析被涂上“主观性”色彩,但经济分析所涉及的分析者与分析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这就决定了无论多么客观的经济分析都不可能摆脱价值判断。
 
    总体而言,民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目前“总体上还处于描述阶段”,现状资料的堆积和一般化、简单化的表层描述,以及向民族经济各领域、各部门的平面延伸代替了“理论的纵深分析”,因而未能真正揭示民族地区经济活动的特殊性。民族经济学理论研究很少使用经济学等学科已经普遍采用的量化分析、实证分析、模型分析、博弈论分析等研究手段。在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体系中,研究方法关键要体现出该学科的经济学属性。如引入经济学中博弈论方法,分析民族地区某些少数民族的行为就不难于理解了。一个少数民族可以作为一个集团对待,集团成员都十分清楚集团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种密切关系也构成了对成员行为的强制性约束。每个集团成员都清楚集团本身的内在制度或约束,每个成员在选择策略采取行动时,必须将对其他成员的影响和作用考虑在内,某些时候为了集团利益或集团其他成员的利益,就不得不选择次优策略。在分析民族地区的经济现象时,有时把某个民族作为一个个体比将该民族成员作为一个个体(经济人)分析显得更为重要。
 
    四、民族经济学学科的学术研究及人才培养的演变及趋势
 
    民族经济学学科研究的最大成就,就是开拓出社会科学的理论新领域,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到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状况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促进了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交流。在80年代的中期,民族经济研究掀起了一个小高潮,从实践到理论都处于探索的兴奋状态中,呈现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是一片“肥沃的荒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理论的平面垦殖收获到颇为丰硕的成果,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科理论体系,公开出版了许多学术著作。民族经济学不是一个仅限于学者个人研究兴趣的新学科,而是极为重视专业性教育发展,大力培养各级各类民族经济人才的学科。目前民族经济学专业已经基本形成了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民族经济学”被教育部列为大学民族学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理论课程。30年来,民族经济学在高等教育中从无到有,取得了相当快速的进展,民族经济人才的培养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亦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开设民族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局限于民族大学及部分民族地区大学,这好比“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要知道“民族经济学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活动的经济学,而不是少数人(或少数民族)的经济学”,因此应在全国高校范围特别是在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培养方案中推广开设民族经济学课程或设置民族经济学专业,以培养更多的民族经济人才,使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要知道连《民族区域自治法》都陷入了是民族地区自治少数民族的法律,而不是全国人民法律的误区,民族经济学的尴尬境地也就可想而知了。但作为民族经济学的学者、研究者和教育者应有极力推动在全国高校开设民族经济学课程的努力和勇气,因为这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我国和谐社会、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民族经济学学科经过近30年的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民族经济多元化的新形势,民族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急需完善和深化,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也急需创新和发展,人才培养范围也急需拓展。只有与时俱进,并不断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民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才会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黄健英.民族经济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6).
    2、施正一.关于发展我国民族经济学的几个问题[A].民族经济学科20年[C].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3、李忠斌.关于民族经济学学科体系建构的宏观思考[J].思想战线,2004(3).
    4、(美)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趋势 演变 经济学 学科 民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