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困境;高风险;资金链断裂;财务困境控制
发布时间:2022-04-05 15:22:33
浏览数:次
摘要: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涌现,为了应对历史成本逐渐难以适应如此复杂局面的现实压力,2006年,财政部出台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其中很重要的变化是重新提出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将其作为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有力补充。新准则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文章从公允价值的概念及我国应用公允价值面临的问题开始介绍,得出公允价值在现实情况下应谨慎使用的启示,并力图寻求解决其在现实应用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应用状况
虽然公允价值在国际上运用已经比较普遍,我国此次引入公允价值,也是同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如何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出现利润操纵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尽管新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也就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但我们还要从基本概念上更好地理解公允价值,以便更好地运用。
一、公允价值(Fair Value)的概念
真实和公允是人们评价财务报告的重要标准,强调财务信息的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即公允地表述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但要做到公允表述,就得借助于公允价值计量。
IAS32号(1995)认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FASB157号在2006年9月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中将其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可见,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计量属性,其最大特征就是来自公平交易的市场,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这种达成共识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具体地讲,在市场交易中体现了公开原则;“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在经济学上意味着信息完全对称,体现了公平原则;“自愿进行”体现了公正原则。从本质上说,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基于市场信息的一种客观评价,它能真实、公允地反映资产和负债的内在价值。公允的意义为公平、公正、允当,但它涉及市场参与者的主观评价,因而并不是一种绝对公允。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曾指出,“公允”是属于道德范畴而不是经济范畴(葛家澍,2006)。
二、我国应用公允价值面临的问题
2007年1月1日,新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最大的亮点是公允价值的运用,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公允价值要体现“公允”,交易就必须公平,因此交易双方都必须了解交易情况,自愿地进行买卖。但实际上,很多的交易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并且目前我国缺乏活跃的市场,要素市场不成熟,市场化程度低,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很多困难。另外,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也将面临一些问题:
第一,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是估计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确定一系列的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就可以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但在实务操作中往往要复杂的多。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资本市场所提供的各种利率有时会缺乏公允性,大都是以银行存贷款利率为基准进行估计,并没有充分考虑风险溢价,且垄断现象明显,使公允性降低。而财政等相关部门尚没有建立相关的操作标准,即没有关于未来现金流量确定方法和折现率的具体规定,并且资产的未来收益由于资产未来的使用状态不稳定而具有不确定性,准则及其解释中也没有给出相关的参照方法,致使公允价值计价缺乏作为依据的实务标准,操作难度很大。
第二,企业对某些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公允价值的确定,往往是基于其未来收益(或损失)的估计,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因为确定某些事项的公允价值时,市场交易往往还没有实际发生,而对于没有实际发生的交易进行确认,需要运用估计和判断。由于这种估计和判断往往是建立在对未来的预测基础上,这种价值信息一般更有助于投资者的预决策,更能提供对企业管理当局有用的信息,即具有更高的相关性。但由于需要更多地借助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其公允性还有待检验。
第三,取得会计信息质量成本太大,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很难得到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所以只能以最能代表公允价值概念的、可以在市场中观察到的数据来近似地表示资产的公允价值,比如资产的市场价格、现行成本、可实现净值等。为此,会计人员要收集大量数据资料,并应用计算机软件等辅助工具进行复杂的数学估值,或者直接借助企业外部的资产评估服务,所以,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的取得要花费相当大的成本,增加了会计操作的难度,特别是在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比较低的情况下需要花费大量的培训时间和成本。如果确定公允价值所带来的效益不能弥补所付出的成本,那么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就得不偿失。
三、对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建议
新准则对公允价值应用进行了许多约束: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应用是谨慎的,目前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确认要有严格的使用前提,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如果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就应用公允价值,否则仍然使用历史成本,这是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基本指导思想,即对于公允价值强调的是“适度运用”,并且只在上市公司实施,其他企业可以暂不实施。目前要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运用条件,必须采取以下一些应对措施:
(一)尽快制定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指南
虽然准则规范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但由于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缺乏导致公允价值的计量在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要提高会计计量的可操作性,就要研究市场体制、市场资产或负债的估价系统,在会计准则中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的规范要求,不断对会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从而做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全面推广应用中。此外,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的取得比较复杂,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要降低公允价值的取得成本就需要不断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跟踪国际公允价值应用的最新发展动态,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制定相关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提高公允价值的实际技术操作水平。同时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公开市场信息,实现资源的共享,使各种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能够很容易取得。
(二)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可靠性
公允价值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却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同等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公允价值如何取得,如何确保其可靠性一直是公允价值运用的难点。按照新准则的定义,在已发生的交易中,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就是市场价格;如果没有发生交易,则需对其进行评估,若双方是非关联方,双方的协商作价也可视为公允价值。虽然新准则明确规定了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一系列使用条件,但是在采用什么技术或方法评估没有市场参考价格的公允价值,以及如何保证该评估价或协商价是合理的和可靠的,仍然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由于不同的方法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不同主体的经济利益。因此,如何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可靠性,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降低应用成本
在我国当前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化进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给予重要帮助:1、应该发挥网络信息功能,为公允价值取得提供技术服务,财政管理部门可以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网上公允价值数据库,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程度;2、可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分析和预计过程中折现率、现值估计的准确性分析,进而减少和避免职业人员的主观判断因素的干扰;3、企业可以建立会计信息化网络,至少是建立会计信息化软件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从而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全面的数据资料。
四、结束语
公允价值在计量上具有非确定性、变动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其目的在于突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当价格上涨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中,除货币性项目外,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都会被低估,这种报表不能揭示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对决策可能不相关。而公允价值较能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所以,公允价值很好地解决了历史成本计量下无法克服的缺陷。它突破了传统会计全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与只提供过去信息的局限,它是以历史成本会计下初始交易所形成的账面价值为基础,对历史成本会计下的某些资产特有利得和损失进行表内确认与计量,根据时间的推移和市场价格的变化进行调整,特别是对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非货币性交易等价值的变化进行及时地确认和计量,从而有效地维护企业的生产能力,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2006.
2、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讨论[J].会计研究,2007(11).
3、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6(9).
4、张华良.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研究,2006(12).
5、张媛.美国公允价值主题最新研究简介及启示[J].对外经贸财会,2006(2).
6、邹小平,吕跃金.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最新发展及借鉴[J].会计师,2006(11).
(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