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拍场书法为何难与国画争辉?.doc

发布时间:2021-08-28 00:15:04 浏览数:

 拍场书法为何难与国画争辉?

 近两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拍卖市场也日渐红火,收藏逐渐成为部分中上阶层人士投资并借以修身的重要领域和手段。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和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书法与国画当然成了国际与国内拍卖市场上的宠儿。但是,相比较于目前正热火朝天的绘画领域来讲,中国书法市场似乎显得过于冷清,这流传千载、与人们的生活更为密切相关的传统艺术为何在当代文化市场上受此冷落、始终未能同国画有平等的地位呢?

 拍卖市场上的中国书法与绘画

 在当前的拍卖市场,尤其是国内的文化拍卖市场上,中国书画作为一个整体无疑已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一块领域。但我们只要稍微浏览一下现在各大拍卖公司的拍卖图录就可以看到,目前在市场上火爆上演的中国书画热毫无疑问是在国画主导甚至统治下进行的,而中国书法却仅仅作为“穿插”其中的“点缀”而存在,似乎只是以此来显示中国传统艺术中书画不分家的旧理。

 尤其在近现代及当代中国书画的市场上,近两年其发展的速度和火爆的程度都到了让人目不暇接的地步。但是,纵观各拍卖行的大型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会,国画几乎都占到了全部拍品的 90%以上。无论是从其绝对数

 量上来看,还是考察其具体的成交价、成交率等各种数据,中国书法相对于绘画作品来说都少得可怜,这些都无疑证明了国画在当代书画市场上一统天下的地位。

 在各大拍卖公司中国书画尤其是近现代以及当代的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中,这种国画统领天下的现象是显而易见的。仅举一例:在中国嘉德的2005 秋拍中,11 月 5 日的“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第一部分的拍品共有247 件,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国画作品,而书法作品总共才只有不到 10 件;在第二天进行的第二部分的 436 件拍品中,书法的影子也随着总数的加大而稍稍多了一些,其中刚刚谢世的中国文化界、书坛泰斗启功的作品占了相当一部分,另一大领域则被一部分书画皆擅长但主要以画作名世的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溥儒等大家的几件书法精品所占据。除此之外只有几位近现代书法名家于右任、沈增植、沈尹默等人屈指可数的几件作品在那里独立支撑中国书法的门面。而与这种寂寥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乎所有中国近现代国画界的大师级人物的精品画作都在这里登场,并以压倒性的优势让前者显得更加势单力薄,仅就这简单的数字来看中国书法就根本无法有与国画平起平坐甚至平分天下的可能。更有甚者,在 11 月 7日将举行的“中国当代书画”拍卖专场中,全部 108 件拍品无一例外的均为国画作品,书法以全军覆没的颓势未能占得一席之地。这种现象其实并非罕见,凡只限于当代作者的书画拍卖会上,似乎都只有当代国画家的位置,在 2005 年 8 月中拍国际进行的“当代中国名家书画”专场拍卖会上,全部 88 件拍品也同样全为国画,而未见书法的丝毫影踪。

 在其他如北京荣宝、北京翰海、上海崇源、北京华辰、上海敬华等一

 些以中国书画拍卖见长的国内各大拍卖公司 2005 年的历次拍卖会上,我们都很少能从中寻觅到书法的影子,相对于备受追捧的国画作品来讲,其成交价与成交率也是少得可怜。书法已完全成为了国画的“点缀”和“附庸”,它们仿佛就是为了“书画”一词的相对完整才得以被保留的。以此观之,似乎凡中国书画的拍卖会都可改称为国画的专场拍卖了,且毫不为过。

 同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并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并行而互补的同时发展的书法与国画竟会在当代市场上受到对比如此鲜明的差别对待,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层次的,除了有艺术作品本身的原因,还有许多长久以来的人为因素所形成的阻碍。书法市场就像一个羞涩的待嫁姑娘,虽已上轿,却始终未能摘下那块作为遮挡的红盖头。

 中国书法为何不能与国画平起平坐?

 书法家身份的尴尬

 中国书法与绘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都与文人、宫廷等社会上层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各项的拍品中,它们往往被视为是最具人文性和文化气息的。但是,也是由于这历史的原因,中国书法却不得不长期以来都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上。

 历史上的书法家大多兼具政治家、文学家等其他更为重要的身份,书法只被作为一项基本的技能是文人借以获取其社会地位的手段,专业的书法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可以说几乎没有。所以,长久以来,“书法家”只

 能作为其他“家”的附属,这种传统延续至今,成为“书法家”或说“职业书法家”总显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症结。书法家以文化、学识为先,否则即是“书匠”,而不对等的是“画匠”一词古已有之,且早已是一项正当的“职业”了。画家可以没有多少学问,但书法家必须有相对较高的学问;绘画可以作为一项正当的职业,而书法自古以来都只能作为一种素质的象征、身份的附庸。这种身份划分上的传统差异造成了书法家在当代社会中难以转型的历史性尴尬。

 当代社会对这种文人传统的继承从一开始就明显地表现于各大专院校艺术类专业的设置方面:美术作为一门专业甚至独立的院系从近代教育伊始业已存在,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并得到了相对比较充分的发展;而书法却始终未能在此专业教育领域与美术分得一杯羹,直到近些年才掀起了各院校开始兴建书法学院、将中国书法独立分科的风潮,但为时已晚,至少在最近十几年,书法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依然稀缺,而这种教育下的专业意识将在一个更加长远的时期内继续束缚书法的市场化发展。

 到了文化领域已逐步市场化的今天,很多书法家仍旧死守着“书法家”的历史原则,将“卖字”视为文人不屑一顾的行当。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能够进入正式大型拍场的当代书法家屈指可数,而一些优秀的当代画家的作品则早已攀升到了堪与某些古人比肩的价位。这里不得不承认书法家自身观念的因素影响和阻碍了书法市场的发展。

 有鉴于此,目前中国书法市场上交易的主要形式也依然停留在登门或托人求购、借助于笔会或画廊代理、私下交易等“传统”方式上,这在另一种层面上实际满足了一部分书法买家、藏家的需求,反过来却继续阻碍

 书法拍卖领域的发展。

 旁观者对书法艺术性的认识尚模糊不清

 鉴于书法以汉字为载体的独特的性,其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定位与分界在大多数人眼中始终都是模糊不清的,因此也就在一定层面上大大削减了书法艺术的受众群体。购买是创作的动力,同时也是这个领域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因。没有占社会绝大多数的旁观者对于书法的正确认识,书法市场的开拓策略再完备也只能是一纸空谈。

 由于历史的原因,书法的主要功用并不是装饰,更不是拿来收藏。毛笔是用来写字的,而写字是用来记录和创作文学作品的。只是在“写字”的实践中,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了其中所蕴涵的某些独特美感,而开始从汉字审美的角度来审视和欣赏一件书作。由此一些人开始钟爱书法,甚至独好此道,因而产生了历史上很多不朽的书法大师。虽然对于书法的艺术价值,古人早已认识得十分清晰,但这种认识依然与今人不同:“写字”的实用价值依然排在毛笔的功用之首,而其创作价值只是一些文人闲暇时借以修身或交流、应酬的工具罢了。在当时的百姓眼中,有学识、有文化的人才会写字,“这个人识字”更是一个人文化含量的标志,而没有太多人会注意到他字的好坏。

 但到了近代,西方开始传进了更加方便和简易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方式,于是毛笔作为一项实用和使用工具开始逐渐退出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舞台,识字和写字也随着教育的普及而变得再没有那么神秘。毫不费力地“写字”几乎人人都会,而写得如何则在更大层面上成为了一个人学习、

 积累和修养的问题。书法到底是不是艺术,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主观而又不太明确的定位。

 

相关热词搜索: 国画 书法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