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疲劳与断裂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1-09-05 23:57:31 浏览数:

 疲劳与断裂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疲劳与断裂 Fatigue & Fracture 二、课程编码 0806911 三、学时与学分 40/2.5 四、先修课程 弹塑性力学、断裂力学 五、教学目标 疲劳与断裂是工程中最常见的破坏形式。本课程帮助学生获得疲劳与断裂破坏的基本概念、破坏机理、基本规律等知识,了解现代结构疲劳、断裂控制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掌握研究疲劳、断裂破坏基本规律的一般方法。

 六、适用学科专业 工程力学、土木、材料、机械、船舶、能源 七、课堂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 绪论(4 学时)

 什么是疲劳;疲劳断裂破坏的严重性;疲劳设计方法;疲劳破坏机理与宏微观断口特征;疲劳断裂研究方法 ● 应力疲劳(4 学时)

 基本 S-N 曲线;平均应力的影响;影响疲劳性能的若干因素;变幅载荷谱下的疲劳寿命预测;随机谱与循环计数法 ● 疲劳应用统计学基础(4 学时)

 疲劳数据的分散性;正态分布;威布尔分布;二元线性回归分析;S-N 曲线和 P-S-N 曲线的拟合

 ● 应变疲劳(4 学时)

 单调应力- 应变响应;滞后环和循环应力 -应变响应;材料的记忆特性与变幅循环响应计算;应变疲劳性能;缺口应变分析及寿命预测 ● 断裂失效与断裂控制设计(4 学时)

 结构中的裂纹;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控制断裂的三个基本因素;材料的断裂韧性 K1c;断裂判据与断裂控制设计

 ● 表面裂纹(4 学时)

 拉伸载荷作用下无限大体中的埋藏裂纹和表面裂纹;拉伸载荷作用下有限体中表面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弯曲载荷作用下有限体中表面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

 ● 弹塑性断裂力学(4 学时)

 裂纹尖端的小范围屈服;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 测试与弹塑性断裂控制设计

 ● 疲劳裂纹扩展(4 学时)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疲劳裂纹扩展寿命预测;影响疲劳裂纹扩展的若干因素 ● 裂纹闭合理论与高载迟滞效应(2 学时)

 循环载荷下裂尖的弹塑性响应;裂纹闭合理论;高载迟滞效应 ● 疲劳寿命预测和抗疲劳设计(2 学时)

 疲劳寿命预测的一般方法;损伤容限设计中的损伤累积方法;耐久性经济寿命设计的基本原理 八、实验内容和学时安排 四个实验学生选做两个,4 学时。

 实验一、平面应变断裂韧度 KIC 的测定; 实验二、光滑试样的疲劳实验; 实验三、裂纹尖端张开位移 COD 的测定; 试验四、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测定实验。

 九、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陈传尧编著,疲劳与断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年。

 辅助教材:

 (1)王忠光译,S. Suresh(美)著,材料的疲劳,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 (2)郑朝云、张式程译,D. 拉达伊(德)著,焊接结构疲劳强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年第一版; (3)熊俊江著,疲劳断裂可靠性工程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年第一版。

 参考资料:

 1. Fuchs H O, Stephens R I. Metal fatigue in engineering. New York: Wiley, 1980 2. Klesnil M. Fatigue of metallic materials. Elsevier Scientific Pub,1980 3. Collins J A. fatigue of materials in mechanics design. New York: Wiley, 1981 4. 陈篪,蔡其巩,王仁智. 工程断裂力学(上).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77 5. Broek D. Elmentary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Noordhoff, The Netherlands, 1978 6.

 高镇同. 疲劳应用统计学.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6 7.

 Hertzberg R W(美). 工程材料的变形与断裂力学. 王克仁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8.

 黄志标. 断裂力学.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 9.

 陈传尧,高大兴. 疲劳断裂基础.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10.

 林吉忠,刘淑华. 金属材料的断裂与疲劳.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9 11.

 Bannantine J A, et al. Fundamentals of metal fatigue analysis. Prentice Hall,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1990 12.

 Parker A P. The mechanics of fracture and fatigue, London: N Y E & F N Spon Ltd, 1981 13.

 Rolfs S T, Barsom J M(美). 结构中的断裂与疲劳控制. 刘文珽等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 14.

 Sandor B I(美). 循环应力与循环应变的基本原理. 俞炯亮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5.

 涂汉生. 数理统计.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2

 十、考核方式 疲劳与断裂课程采取考试、平时作业(含实验报告、小论文等)和课堂综合(包括回答问题、课堂讨论、出勤情况等)三者相结合的考评方式。

 考评采取百分制,其中考试占 60%,平时作业占 20%,课堂综合占 20%。在平时作业的 20%中,课后作业 10%,实验报告 5%,小论文 5%。在课堂综合的 20%中,课堂提问 5%,课堂讨论 5%,出勤情况 10%。

 采用笔试,开卷,全部试题均为必答题。满分 100 分。考试题目类型可能包括: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和计算分析题,但以计算分析题为主。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大纲 断裂 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