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对话,让课堂更加精彩

发布时间:2021-09-08 00:19:52 浏览数:

 对话,让课堂更加精彩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与文本对话 新《课程标准》则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明确了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老师与文本的四种对话关系。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对话教学的最终目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感知文本的内涵,深华对文本的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呢?本学期我就围绕挖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话题进行了研究,以此走进文本。我是从以下几点做的:

 一、从题目入手引出话题,走进文本。

 题目,顾名思义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它或是点明文章内容,或是点明文章的中心。

 例如教学《松鼠》一文时,本人就抓住题目,“铺设”了这样的话题—— 师:如果让大家以这题目写文章,你们会写哪些内容? 生:松鼠的外形、松鼠的吃食、松鼠的睡觉、松鼠的住处、松鼠的成长情况、松鼠怎样活动等 师:孩子们,你们写的内容真多呀,要写好这些内容的先做好什么? 生:得对松鼠进行认真地观察。

 师:不错,观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有位昆虫学家布封就对松鼠进行过研究,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吧!

 就这样,我在新课导入时,就紧扣住题目,以“你们会写哪些内容”这一话题,在不经意中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阅读兴趣,真正实现了变“让我读”为“我要读”,学生们为了解决自己心中的困惑,就必须走进文本,自主研读。

 二、从课文矛盾处引出话题,走进文本。

 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着存在的,如果没有矛盾冲突,没有对立统一,也就不会有激烈的思维火花,就不会有发明创造,人类就不会有进步。因此,阅读教学要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对话”,需要我们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过程”中发掘、制造、生成一些矛盾,让

 “矛盾”飘溢课堂,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

 例如教学《窃读记》课文中“我”放学急匆匆地去书店找昨天看过的书的这一情节时,我让学生反复地、深入地读书、思考,引导学生抓住了文本的“矛盾点” ——我惧怕,我快乐,从而引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激烈碰撞:“我”为什么又惧怕又快乐?这一“矛盾点”引发了学生的深思,学生联系了实际,与文本中的小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对于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少年来说,人家书店是买书挣钱维持生计,而自己偷偷地看人家的书,就是不道德的,所以生怕人家发现被责骂或驱赶;可为了满足自己读书的欲望,想到自己能从书中获得智慧,又觉得是一件快乐的事。也许,初读课文时学生理解不够深刻,然而当他们进入了文本,从这一貌似“矛盾”处,感受到惧怕与快乐背后的含义,使人不得不被小作者热爱读书的举动所感化。

 三、从文章中心句入手引出话题,走进文本。

 有的文章有着明显的中心句,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直奔中心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实践证明,抓住中心句进行教学是非常省时而又有效的。

  例如,教学《珍珠鸟》一文,在学生初读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本人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信赖,往往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话题“信赖在课文是怎样体现的”,由此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对待珍珠鸟的做法。

 四、从文章的空白处引出话题,走进文本。

 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像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像,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语文课上,在文章的空白处有意识地引设话题,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不失为开启学生思维,与作品沟通的有效途径。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有一句“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语句平淡朴实但包含着五壮士内心丰富的感情。教学中,本人引导学生依据对前文的理解、感悟,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深入作者的内心,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使学生童稚的心灵与五壮士的情感产生共鸣。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把握时代脉膊,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并生成高质量的对话话题,并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呈现出充满活力的课堂。

相关热词搜索: 课堂 对话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