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课外阅读】论巨鹿之战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9-08 00:21:34 浏览数:

 【课外阅读】论巨鹿之战的历史意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可以说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因为战争是你死我活的一种决斗,双方将投入最大的力量。

 在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作战双方,有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有的是国与国之间的斗争,有的则是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斗争。无论哪一种斗争形式,总有一方胜利,一方失败。

 胜负的关键取决于双方实力的大小,但决斗的过程有多种因素起作用。双方的军事力、政治力、经济力以及地理因素等等,让战争充满了变数。双方指挥战争的决策者,领导者所具有的自觉能动性,即组织战争的决心、组织动员的团队、主观的指挥能力,以及依据客观形势所采取的正确路线与策略,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有许多小国打败大国、弱军战胜强军的著名战例发生的原因。春秋时齐鲁长勺之战,是小国鲁国战胜大国齐国的战例;拉开三国鼎立序幕的赤壁之战,是弱小的吴蜀联军战胜强敌曹操的战例。但战争的最终胜负取决于实力大小和人心向背,这是任何人都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

 秦汉之际的改朝换代,产生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项羽惯能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创造了辉煌的战绩与盖世功勋。正如项羽自己所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史记·项羽本纪》,本文下引本篇,不再注)可是项羽垓下一战失败,则要了他的命。这是因为项羽暴虐,汉行功德,人心向背起了最后的决定作用。

 正如司马迁所批评的,项羽“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只靠武力是征服不了天下的。项羽至死不悟,怪罪“天亡我”,是完全错误的。本文不全面评价项羽,也不讨论项羽在楚汉战争中胜败的原因,只集中评说项羽发动巨鹿之战的历史意义。项羽一生的功绩,就浓缩在巨鹿之战中,此役是项羽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它奠定了灭秦的基础,项羽也因此建立了盖世奇功。

 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 207 年阴历十一月至七月(秦以十月为岁首),前后长达九个月,交战双方,一方是章邯率领的秦军有五十多万,另一方是反秦的诸侯之军约四十万。巨鹿是秦朝的一个郡,郡城就是巨鹿城,在河北平乡县西。秦朝末年,巨鹿是一个军事重镇。赵国军队据守在巨鹿,秦军团团包围,诸侯之军来救,双方展开大会战,各自拼尽全力争胜负,所以规模之大与历时之久,在中国军事史上也是罕见的。

 诸侯之军最强的一支是项羽率领的楚国军队,有十万余人。巨鹿之战中,项羽是诸侯之军的盟主。这支军队的来历,以及巨鹿之战的背景,这里须做一些交代。

 项羽是项梁的侄儿。项梁、项羽是战国末楚国大将项燕的后裔。项燕在秦灭楚的战争中兵败被杀,项梁、项羽遭到秦朝的通缉,两人流亡到吴中(今苏州市)避难。公元前 209年九月,项梁、项羽响应陈胜在吴中起兵,得江东子弟精兵八千人。这年十二月,陈胜兵败战死,陈胜部将广陵人召平正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东北)作战。召平急中生智,他以陈胜王的名义拜项梁为楚国上柱国(官名),催促项梁领兵过江北上。项梁已安定了江东,于是借机名正言顺率领江东八千子弟渡江北上,沿途收编多股起义军,到达下邳,已有六七万人。这时,山东境内有一支较大的起义军,首领叫秦嘉,驻军彭城,他不听陈王号令,另立山头,奉楚国后裔景驹为楚王。秦嘉还试图组织项梁北上。项梁进军彭城,打败秦嘉,杀了景驹,又进军到薛邑,会议诸将。这时沛公刘邦也率领军队来投靠项梁。居巢人范增,年七十,好奇计,他也投靠项梁,成为谋士。范增建言项梁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王,仍称楚怀王来号令民众。老楚怀王名熊槐,战国末期楚国君王,他被秦国欺骗,入秦不返,客死在秦国,楚国人民非常同情他。项梁采纳了范增的计谋,立了楚怀王,自任楚上柱国,更加得到诸侯各军的拥护,起义军壮大到十多万人。项梁十分欣赏刘邦,他让项羽与刘邦结拜为兄弟,两人并肩作战,分兵突进中原,向西击秦。这时,由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二十余万进入山东境内,章邯与项梁两军展开了主力决战。

 公元前 208 年六月项梁立了楚怀王。八月进军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大破章邯。项梁乘胜追击,在定陶围困了章邯。秦朝三川郡守李由,是丞相李斯的儿子,镇守军事重镇洛阳。李由奉命东援章邯,行至雍丘(今河南杞县),与西进击秦的项羽、刘邦军遭遇,项羽打败秦军,杀了李由,威名大振。正当各路起义军取得胜利之时,由于项梁战胜、骄傲轻敌,在 208 年九月,遭到章邯偷袭,项梁战死,楚军主力全军覆没。这时项羽率领的西征军实力最强,是河南起义军的中坚力量。

 项梁战死,是河南起义军继陈胜王战死之后第二次遭受的重大挫折,反秦斗争又一次转入低潮。章邯认为河南局势已定,率领二十余万秦军移师河北。河北赵国最强,章邯令驻屯长城防御北边匈奴的三十万秦军南下,由王离率领来增援,西路秦军合计五十余万,可以说是秦朝军队倾国出动。章邯意图一举灭赵,于是把巨鹿团团包围起来。如果秦军得逞,秦末大起义将会受到彻底的镇压。因此,各地反秦的诸侯之军也会聚于巨鹿,联合抗击秦军,有三十多万,加上项羽军,共四十余万。

 项梁败亡,楚怀王从薛邑进驻彭城,召回项羽、刘邦等军,收回拳头,重新部署。彭城会议,楚怀王决定集中楚军,分为两路击秦。一路以宋义为将军,项羽为副将,范增为末将,率领楚军主力十余万北上救赵,这一路称河北之军。一路以刘邦为将军,张良为谋士,向西击秦,从武关迂回突入关中灭秦,这一路称河南之军。楚怀王与诸将约:“谁先入关,谁做关中王。”

 项羽有国难家仇,极端仇视秦朝,他向楚怀王要求在河南作战,西向灭秦。楚怀王不同意,让他做宋义的副将北上。本来项羽是西路军的主将,刘邦为副,而现在的部署,在河南作战的西路军,主将成了刘邦,项羽却被降为河北之军的副将,显然是楚怀王压制项羽,不让他独当一面,目的是摆脱项羽对他的控制。项羽对此很不满意。

 宋义是一介书生,擅长纸上谈兵。宋义害怕与秦军决战,他率领十余万楚军屯驻在安阳(今山东曹县),滞留了四十六日不渡黄河。当时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建议立即进兵河北,与河北诸侯之军会合,解救赵国,也可使自己的部队在赵国取得给养。宋义害怕秦军,又想保持实力以图割据,他当然不听项羽的建议,反而下了一道针对项羽的训诫命令,说:“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宋义还当面挖苦项羽说:“冲锋陷阵,我宋义不如你;运筹帷幄,你项羽不如我。秦赵相斗,我们坐观成败,可以收渔人之利。”

 项羽忍无可忍,他与范增谋议,决定排除宋义这一批北上救赵的绊脚石。一天清晨,项羽早早进到中军参见宋义,一刀砍了宋义的头,大义凛然地向全军宣布:“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项羽诛之。”阴令就是接受了楚怀王的密令,这当然是项羽的一个借口。众将军没人敢吭气,沉默了一会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拥立楚怀王的本来就是项家将军,现在你处死叛将是完全应该的。”于是众将军推举项羽为全军统帅。

 宋义已死,楚怀王只好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黥布、蒲将军都隶属项羽。项羽号令全军渡河击秦,到赵国那里去取粮食。项羽军渡过黄河,逼近巨鹿,前面挡了一道漳河,章邯重兵据守。项羽命令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为先锋,渡过漳河建立滩头阵地,项羽随后率领全军渡过漳河,过河后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断了后路,以此激励将士勇往直前,不打胜仗绝不生还。这一壮烈行动,惊天地,泣鬼神,表现了起义军拼死战斗的勇猛精神。这一精神形成一个成语,叫“破釜沉舟”,比喻干一件事,要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以夺取胜利的意思。

 围困巨鹿的秦军分为两个部分。王离率领的秦长城军在第一线包围巨鹿城,章邯率领的秦军据守漳河,修筑甬道连接王离军,保障后勤供给。秦军声势浩大,人数众多。诸侯救赵的各路大军在巨鹿城外,驻扎了十几座营盘,坚壁自守,谁也不敢与秦军交战,赵国危在旦夕。项羽军投入了战斗,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喊声震天动地。项羽一日九战,九战全胜,杀了秦将苏角,俘虏了主将王离,另一秦将涉间自杀。三十万精锐的秦朝长城军,一天之内急剧崩溃。

 秦楚两军大战,诸侯之军都在营寨中作旁观,不敢投入战斗,人人恐怖,惊骇万分。项羽大破秦军之后,召见各诸侯将领。诸侯将进了楚军辕门,都跪倒在地,膝行向前,不敢抬头看项羽。项羽被公推为盟主,所有诸侯之军都归项羽指挥,合计有四十余万。

 秦军章邯还保有二十余万实力,是秦军精锐,久经战阵,加上章邯足智多谋,项羽军虽然数量已占优势,仍不能一口吞掉秦军。两军相持半年多,还没决出胜负,这时传来消息,刘邦率领的河南之军已逼近武关。项羽要争取时间先入关中,他采纳了赵将陈余的劝降之计,决定与秦军和谈,招降章邯。陈余致信章邯说:

 “白起为秦将,南经鄢呈,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竞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三岁矣,所亡失已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郤,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功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鈇质,妻子为僇乎?”

 章邯看了陈余的书信,狐疑不决。这时章邯派到咸阳请求援兵的副将司马欣回来,流着眼泪向章邯报告。原来司马欣到了咸阳,奸臣赵高不让司马欣见秦二世,不让秦军战败的消息传进宫中。此时秦二世正责备赵高,赵高为了推脱责任,正在找借口召回章邯,把失败的责任都推到章邯身上,舍车保帅。司马欣是逃出咸阳从小路赶回军中的。章邯听了,已知自己到了前进不能,后退不得的绝境。项羽为了加快和谈,软硬兼施,发动了几次进攻,打得秦军连连后退。双方经过了讨价还价,章邯在河南安阳殷墟地方向项羽投降。项羽答应,入关后让章邯和两个秦军副将司马欣、董翳三人瓜分关中为王。

 章邯投降,标志巨鹿之战的结束,秦军主力全部瓦解,秦朝已名存实亡。十月,刘邦入关破咸阳,还军霸上,一面又封闭潼关,拒绝项羽及诸侯军入关,大力宣传怀王之约,刘邦应做关中王。刘邦除秦苛法,只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于是“秦人大喜”、“惟恐沛公不为秦王”。

 十二月,项羽后于刘邦两个月才到达潼关,见刘邦封闭潼关,勃然大怒,于是破关入秦,驻军鸿门,准备讨伐刘邦。刘邦用张良计,与项羽会于鸿门表示接受项羽处置天下大事。刘项两人表示和解,实际上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史称刘项两人的会盟为“鸿门宴”。

 项羽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火烧秦宫室三月不灭。项羽分封诸侯十八王,封刘邦为汉王,自称西楚霸王。霸王,就是为天下的盟主。项羽的霸王地位,实际是天下之主,是他在巨鹿之战中消灭秦军建立盖世之功所得的回报。由于项羽坑杀了秦降卒二十余万,又火烧秦宫室,所以称之为“虐戾灭秦”《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刘邦攻下咸阳,后来又建立了汉朝,按通常道理应是刘邦灭秦,西汉时人,无论皇亲贵戚、官僚士大夫,还是普通民众,都是这样认为的。但司马迁不这样看,他认为灭秦之功应归于项羽,所以为项羽立本纪,但在本纪中不便明写,而在其他篇章中鲜明地表达出来,有明有暗。

 《陈杞世家》说:“伯翳之后,至周平王时封为秦,项羽灭之,有本纪言。”这是在他篇中的明写项羽灭秦。《太史公自序》说:“秦失其道,豪杰并秦失其道,豪杰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司马迁写作《项羽本纪》的原因,一是表彰他灭秦之功,二是诸侯拥立他为盟主。所谓“项梁业之”,指灭秦之功,项梁开其端,项羽继其业,灭秦的依据与标志,就是项羽杀庆救赵,巨

 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诸侯拥立项羽为共主,这是暗写项羽灭秦。《陈涉世家》写陈胜王之死,以“会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为楚王”接其业,篇末又说:“陈胜虽已死,其所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这也是暗写项羽灭秦。司马迁运用春秋笔法,指出灭秦大业是陈涉发难,项羽灭秦。《陈涉世家》写了近二十支起义军,却只字不提刘邦军,这是司马迁故作疏漏用以表达灭秦之功不是刘邦。

 那么刘邦的功绩是什么呢?《太史公自序》有着明确的回答。司马迁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陈涉、项羽、刘邦三人,各有自己的地位。《秦楚之际月表序》作了明确的定位。司马迁说:“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司马迁的这些观点,得到了历代史家的公认。也就是说,项羽灭秦,建立了盖世奇功,这就是巨鹿之战的历史意义,这是历代史家的定评,至今没有异议。

相关热词搜索: 巨鹿 之战 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