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50分钟~66分钟,(2)

发布时间:2021-09-16 16:13:19 浏览数:

 常规高等教育中的师范教育,它和别的学科的教育不一样。它要完成两重任务,也就是说既要培养专业知识,又要培养教学能力。两个任务加在一个和中文系、物理系一样的树林(音译 49.20)里头,它必然是两方面都不充分。那么许许多多的国家,都陆陆续续改变了,改变成什么模式呢?改变成 4+1 模式,4+2 模式,包括我们旁边的泰国。我跟李主任我们曾经去专门看了泰国清迈的大学里面的师范教育,它是 4+1 模式。这个变化给我们一个启示:尽管我们现在还在进行着师范教育,但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要解决好师范教育这种双重培养任务的问题。

 那么一直到现在我们的师范教育没有解决好师范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这个比重问题。那么这两个方向,其实是培养的是两方面的要求。我们过去只说,教师专业发展我们是在笼统的讲。如果从师范教育特点来讲,它应该是两方面的,也就是说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师的专业素质这两大高度。什么叫职业素养?就是当一个老师,你要懂得教育,要懂得心理学,要热爱孩子,要有这个教育事业的事业心。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们是要宣誓的: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我觉得五中这个比较好,五中有一个教师的宣誓,还有一个学生的宣誓。我觉得这个对树立专业观念和专业意识都非常有好处的。那么除了专业以外,除了这个教师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以外,教语文的、教数学的,他在他的专业领域也是需要达到相当的水平的。如果从不太严格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师范教育,四年的时间是不足以让我们的预备老师,在这两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培养的。

 那么这个要不要紧?也不要紧。我们一边做工作,一边教书,一边提高,我觉得其实整个全世界都是这样的。但是,我们这些年,包括新课改,我们给教师提供的继续教育又出现了偏向,我们过于搭上职业这一方面。所以我们的老师,现在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法知识,甚至一些相关咨询方面的知识等等比以前强了。但是在我们的继续教育当中,语文老师怎么样吸收中文系、历史性这些文科研究的一些好的方法,好的思想,好的哲学,我们这些方面是存在比较大的缺陷的。而且不仅是文科这样,理科也是这样。因为 2008 年的时候,我在香港开会正好碰见华东师范大学一个数学的专家,叫做郭宁远(音译 53.07)。他是理科背景,我是文科背景,我们俩一碰头,大家达成一个共识,就是我们的教师培养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去专业化倾向。比如我们现在看老师们写的论文,老师们写的专著,绝大多数是偏向职业这一块的。但是我们想想,我们过去发现这个华罗庚当老师的时候,他对数学非常有兴趣,在数学领域非常有感觉。这个叶圣陶先生他做语文老师,后来也是著名研究者,但他同时也是作家。在这个方面,有很多个学者,包括我们现在提倡学者型的教师。其实这一方面是需要下功夫的。

 那么如果按我们原来的那种思路,笼统的讲,大家都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是一种模糊状态。我们如果有了这样的意识,我们不仅知道教师职前有师范性和专业性的分衍,在职后的发展也有这样的分衍。我们就会在学校层面,在基层层面,为老师创造专业发展这一方面的条件。

 比如说我到一些中学去看,中学给老师用的图书,真正专业的工具性的图书是不达标的。非常主要的,比如说《中文大字典》、《辞海》、《辞源》、《中外文学史》、《中外哲学史》,一些著名的文学家的传记等等都是比较缺的。基本上我们都能从网上下载很多资源,但是应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一些系统的设计。包括进修、图书采购,以及以其他形式创造条件。因为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学生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教材、教科书的范围。如果我们的教师还是受教材,教辅的制约,我们会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不会应付我们的学生,我们甚至不能对话。这样的一种危机感,我觉得在我们高中应该有更多的关注。

 那么,刚才我们讲了老师个人的发展。我们也要讲讲学校各项制度的保障。在我们现在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当中,有一些东西是需要调整的。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以人为本,不光是对学生的。作为校长,作为局长,我们也要考虑教师在一个正常状况下怎样发展。那

 就是要给老师们留有空间。我们不断的给老师加码,老师就没有时间去发展。在山东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山东有一个名牌中学,一位老师很有想法,高三语文把关教师,姓王。这个教师,每年拿到高三教材,基本上一两个月给学生梳理完,剩下时间把他精心准备的大量资源给学生一起学习,探讨,教学方法非常好。结果到年底评价,大家一打分,他不过关。别的老师就说了,你破坏规矩了。学校给你安排是按部就班的教书,你全教完了。虽然你高考好,校长很喜欢你,但是你不守规矩。结果这个老师,校长非常的器重他,他非常自责。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就思考:有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探索,其实是需要学校的评价和管理的支持的。所以,一个人的发展,必须要同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我们过去讲教育实验,教育改革,我们老在这个点上思考。结果我们好多事情没法深入。其实任何一个改革,一个探索,哪怕是微观的一个学科探索,都应该是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那么什么叫三个层次?微观就是我们在教学层面,中观是我们学校的管理层面,宏观是我们地区和国家的政策。如果这三个方面给予老师更多的支持,我相信,我们教师的很多积极性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那么我们老师的思想解放,积极性调动起来,那很多好的经验就不一定出在北京的人大附中,四中,那就可能出在我们五中和德阳的其他学校。

 那么顺着这个思路,我再讲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个人发展和群体发展。按照我们传统的思路:学生考大学是个体发展,那我们老师争取课题,争取教学能手也是个体发展。那么个体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一个是我们的生活、工作负担,非常重。学校要发展,我们自身要发展,我们就会不断的叠加我们的负担。那叠加到一定程度,不仅不会有好效果,反而会把我们的身体压跨了,精神倦怠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们就要学会从只会用加法转向只会用减法。

 那么教师的负担怎么解决?美国人为我们找到了,美国人有很多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家可以在晚上休息的时候看看有时候美国人的电影在我们的六套放,好多是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非常深刻。美国人一直觉得中国人的技术教育好,因为中国人会考试。但是中国人没有学到美国从小就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都是老师指导老师,老师扶着这样学的。所以美国的孩子为什么后劲大,在创造领域方面,在自主学习方面,他的这个优势是我们没有学到的。

 那么美国人很注意向中国学,他就提出来,他在中国做过调查,你们中国有两种方式非常好。一种方式就是老带新,就是年轻来到学校,学校会给他安排一个老教师,给他一些指点,给他一些帮助,给他一些经验。那我们美国人,要是老同志指导我们,那是要付钱的。因为我要尊重他的劳动,这是他的私有财产。那么中国这个文化,大家是互相帮助,有这很良好的传统。中国还有另外一个传统,中国有一个大家合作的组织叫做教研室,我们美国也没有。美国人帮我们总结出来这两个发展,这确实是我们的优势,我们的传统。但是这两个传统我们是挖掘的,利用的是不充分的。因为我们这个教研室经常是局限在教学本身了。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这个方面是有些薄弱的。

 我记得我刚当老师的时候,在中学当老师的很多是“右派”,是专家,他们沦落到教小学,所以我当老师就得益于这些老先生给我的指点,他们怎么教书,我就怎么去学,非常受益。那么当我年纪大的时候,新老师来,新老师的计算机能力,新老师没有框框,新老师这种自我意识的体现又对我又是帮助。所以老带新,不是一种单向的付出也是一种教学的相长。那么接着说我们的教研室,如果我们的教研室变成一种学习型的教研室,大家不妨研究教案怎样写,甚至教案大家都可以合作,这个教案可以大家分。一个教研室五个老师各做五分之一,拿来大家共享,讨论,丰富这个共用方案。备课负担大家减下来了吧,而且里面加了讨论,加了大家共同讨论的智慧,肯定比自己备课要效果好。把备课时间减下来,才有时间,才有精力去发展我们的专业。从体育上我们也可以学习到,一个排球队上场的只有六个人,

 但是得了奖连板凳队员都上去了。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团队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的教师发展,教师评价,如果在这方面得到了感悟,我们做了调整,也会大幅度的减轻我们教师的负担,为我们教师成长找出更好的出路。

 当然我相信我们中国的老师,是非常聪明的。只要我们的制度上有所创新,思想得到解放,我想在我们的教师当中会出现很多的专家,我们的学校在改革方面也会有突出的成果。在这些方面,我们也希望以后每次来德阳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今天拉拉杂杂讲的不一定对,谢谢大家的支持)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