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我国经济增长分析

发布时间:2021-09-28 12:50:13 浏览数:

  我国经济的增长分析

 2009 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化成国际金融危机且不断扩散蔓延的背景下,全球经济深度衰退,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度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陡然下滑。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出台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一系列政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世界各国和地区中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参见表 1)。2009 年,根据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353 万亿元,比 2008 年增长 8.7%,高于 2009 年年初制定的 8%的经济增长目标[1] 。分季度看,GDP 增长率依次为 6.2%、7.9%、9.1%和 10.7%,增长速度逐季加快,成功实现了止跌回升(参见图 1 和表 1)。2009 年年初,海外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将深度下滑;在中国国内,由于信心和预期的差异,也出现了关于中国经济 2009 年走势的 L 形、U 形、V 形或 W形的诸多争论[2] 。这确实说明了一句话——“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重要”。

  表 1 2008~2009 年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率

  图 1 GDP 增长速度变化

 简单地总结,中国经济能够实现反转的原因有四:第一,中国经济本身具有较强的结构弹性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前者主要在于中国经济中市场、地区和产业之间存在结构落差。第二,中国政府的反危机措施迅速、得当和有力。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果断决策,采取了一揽子反危机的措施,包括启动 4 万亿元投资、实施 10 大产业振兴规划等等,这也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与优点。第三,中国经济 10 多年来的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效果。这体现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四个方面。在需求结构上,通过实施扩大内需的各项措施,有效弥补了出口剧烈下降的影响,使国民经济总需求仍然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在产业结构上进行了较大调整,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二产业增速下降的不利影响,又对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区域结构上,中西部地区投资继续快于东部。在收入分配的结构上,居民收入增长首次快于GDP 增长。第四,就是中国人民信心的稳定。

 从先行指数和一致指数上看(参见图 2),中国宏观经济景气基本上在 2009 年年初就实现了触底反弹——先行指数和一致指数在 2008 年 11 月和 2009 年 2 月分别达到了最低点 97.4和 94.0。从预警指数上看(见图 3),2009 年 2 月达到了最低点 73.3——而低点上次出现还是在 2001 年 10 月。随后,这三大指数形成了漂亮的“V”形反转。不过,需要引起注意的是,2009 年 12 月预警指数达到了 120.7,这已经超越“稳定”区间而进入了“趋热”区间。

  图 2 中国经济先行指数和一致指数

  图 3 中国经济预警指数

  图 4 1999~2009 年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在成功实现“保 8”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2009 年全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 31.0 亿吨

 标准煤,比上年增长了 6.3%。这是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压力。当然,从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指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上看,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从图 4 和表 2 可以看出,2003 年以来,第三产业在GDP 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第二产业在 GDP 中所占的比重则不断下降。

  表 2 2007~2009 年 GDP 的三次产业构成

  - - 全文完- -

相关热词搜索: 经济增长 我国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