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实用】奥尔夫音乐教案

发布时间:2021-09-28 14:05:18 浏览数:

 【实用】奥尔夫音乐教案 3 篇 【实用】奥尔夫音乐教案 3 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奥尔夫音乐教案 3 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 1

  目标:

  一、通过不同的形式感应音乐的曲式。

  二、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音乐分析:

  1、这首曲子是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组曲》之《糖梅仙子》,是属于音乐欣赏。曲子是属于 ABA 曲式。

  2、曲子的由来:

  柴科夫斯基:[胡桃夹子]芭蕾舞剧:

  糖梅仙子之舞

  阿什肯纳吉指挥皇家爱乐管弦乐团

  这两首是著名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的第二幕的两首舞曲。

  背景是圣诞节的夜晚,剧中的小女孩梦见自己的圣诞礼物胡桃夹子,

  正和老鼠军队大战,正当老鼠快要获胜的时候,小女孩拿拖鞋向老鼠丢过去,因而打败老鼠军。这时候胡桃夹子也变成一位英俊的王子。王子为了答谢小女孩的救命之恩,就带她到由各种

 糖果做成的[糖梅仙国]宫殿中,享受可口的糖果。[糖梅仙子之舞]是小仙子们欢迎小女孩所跳的舞。

  3、已有的经验:

  早在小班下学期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音乐欣赏,是在主题《花儿的宴会》之《小草的春天》,它是来自海顿的《惊愕交响曲》。曲子的曲式是 ABA’B’.

  4、本节课有模拟演奏,曲子里曾出现的乐器有:钢片琴(A段)、大提琴(前奏)、管乐吹奏(B 段)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不同的形式感应音乐的曲式。

  难点: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

  1、是通过倾听、肢体感应、乐器的演奏。最后通过分组的模拟演奏来完成本节课重点的曲式感应。

  2、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表情、情境、好玩的游戏激发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并且体验活动的快乐,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难点。

  3、整体的设置主要事为了解决这节课重点,难点则贯穿在每一个环节中。

  队形及乐器的摆放:

  1、队形的顺序:

  队形一:分散在老师的周围(入场)

 附(图 1)

  队形二:半圆(课堂),分三组。附(图 2)

  2、乐器的摆放:摆放在凳子的下方。附(图 3)

 活动准备:

  1、音乐 CD 、录音机 、响板、铃鼓 、手摇铃。

  2、幼儿游戏书、 故事图片、乐器图片(钢片琴、管乐)、凳子(半圆围好)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 2

  活动目标:

  1、听辨声音的长、短。

  2、让幼儿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时值的不同。

  3、会用肢体语言或乐器,表现声音的长短变化,体验声音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音乐:《有趣的声音》、《火车开啦》。

  2、图谱。

  3、乐器。

  活动过程:

  一、声音游戏。

  1、在音乐《火车开啦》中,和幼儿玩"开火车"游戏,让幼儿说说:到站时,听到了什么声音?火车开动时是什么声音?说出哪个声音长(短)?

  有哪些小动物来了?让幼儿说出动物的名称,然后模仿叫声及动作。如:。

  (小小猫;喵 - 小狗:汪汪 汪汪)让幼儿说出谁的声音长(短)?

 小羊:咩 -咩- 小鸡:叽叽 叽叽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都听到过哪些声音?并模仿,知道谁的声音长(短)?

  (启发:动物园里、大街上、厨房里、天空中------4---5 人)

  二、肢体游戏。

  1、听音乐《有趣的声音》,鼓励幼儿模仿音效,让幼儿说出听到了哪些声音,哪个声音长?哪个声音短?

  2、小结:我们生活中的声音,有长也有短,老师用一根长纸条表示长音,如:喵-;把这根长纸条剪成两段,就变成两个短音,如:汪汪;出示纸条,让幼儿形象理解。

  3、启发幼儿用肢体表现长短不同的声音,如:长音,伸长手臂;短音时,握拳手臂收回。

  4、启发幼儿用身体动作演奏声音的长短节奏。如:拍手、踏脚、摇头-----

  三、节奏游戏。

  1、认识乐器:三角铁、木鱼,知道名称和用法。

  2、让幼儿用自己手里的乐器敲出声音,说出是长音还是短音。

  3、出示节奏谱《不一样的声音》,a 组幼儿用三角铁演奏长音,b 组幼儿用身体动作(拍手、踏脚----)演奏短音。然后 b 组幼儿用木鱼演奏短音,a 组幼儿用身体动作(踏脚、开枪、敲鼓---)演奏短音。

  4、a、b 组看图谱分段演奏。

 四、活动小结。

  我们周围有许多长短不同的声音,音乐就是由很多长短不同声音组成的。

  开火车出教室,去寻找外面不一样的声音。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 3

  活动构思:

  我们还尝试了多种歌曲演唱的形式。在小班下学期的时候,孩子们就能够熟练的进行对唱。所以我们在中班上学期就进行了以往传统音乐教育里只有大班和学前班才进行的轮唱活动也是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的因材施教。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卡农练习的含义。

  2.学习轮唱歌曲的方法,初步感受轮唱歌曲独特的美。

  3.提高幼儿的节奏感,并能运用说、唱等形式表现。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珠子及相应的指示卡

  2.每人三套白天、夜晚的图片

  3.系着橙色和绿色相间的蝴蝶结的彩带一条(蝴蝶结的数量同幼儿数量)

  4.《D大调卡农》音乐片段、《保卫黄河》音乐片段

  5.按图卡指示穿珠子

  蓝色和红色的珠子各 5 个,按照图卡指示穿珠子,通过动作练习初步感受轮流的含义。

 6.排图片

  每名幼儿白天和夜晚的图片各三张,请幼儿尝试排图(排列图片中出现白天、夜晚、白天、夜晚的排列比较多的时候),进一步感受自然现象轮流出现的情况。

  活动与指导

  1.发声练习

  幼儿演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作为发声练习,引导幼儿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请男孩和女孩分别演唱回音部分,为轮唱歌曲做铺垫。

  2.观察(低音量播放背景音乐《D大调卡农》)

  教师拖着一条有着绿色和橙色两种颜色蝴蝶结的长长丝带做成的尾巴出现,引发幼儿一起观察彩带上的蝴蝶结颜色排列有什么特点。(有绿颜色和橘黄色两种。绿色的蝴蝶结和橘黄色蝴蝶结是间隔的,一个绿色一个橘黄色再一个绿色再一个橘黄色,两种颜色轮流出现。)

  请男孩和女孩分别站在绿色和橘黄色蝴蝶节前面,使他们加深颜色轮流出现的印象。

  3.倾听

  倾听作曲家帕海贝尔作品《D 大调卡农》音乐片段,请幼儿说一说,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什么?(音乐舒缓、优美、像小河流淌、像云朵飘动、有追逐的感觉等等。)

  4.轮说

  幼儿分为两组,尝试用轮说的方式来朗诵儿歌《小白兔买梨》,

 边拍手打节奏边朗诵。第一组先开始说到第二小节,第二组开始说。

  反复练习几次两声部轮说儿歌,为轮唱歌曲做准备。

  5.轮唱

  (1)初步尝试轮流演唱的形式演唱歌曲(轮唱)《小星星》。

  幼儿分为两组进行轮唱。第一组唱完第一小节后第二组开始演唱。建议幼儿可以边拍手边演唱歌曲,保持节奏的稳定和一致。当第一组演唱到两名教师各负责一组幼儿引导幼儿注意跟随本组的声部的演唱进度,不受另一个声部的影响。

  (2)欣赏轮唱歌曲《保卫黄河》的片段。

  播放轮唱歌曲《保卫黄河》的片段。教师介绍歌曲名称《保卫黄河》。

  请倾听后幼儿说一说歌曲的演唱方法和以往听到的歌曲演唱有什么不一样?(男声和女声轮流演唱歌曲、歌声起伏不断等。)

  向幼儿介绍这种轮流演唱歌曲的方法叫轮唱,也叫卡农练习。提示幼儿刚才唱的歌曲《小星星》运用的就是轮唱的方法。

  (3)提高轮唱的难度,提议结尾部分同时结束。

  请幼儿想一想怎样唱才能使两组不同时间开始演唱,却最后一起结束演唱。

  按照幼儿讨论结果试唱歌曲《找朋友》。使幼儿在尝试中发现,可以采用最后一句重复的方法使两个声部的演唱同时结束。

  6.互动

  幼儿邀请其他教师或其他班级的小朋友一起参加轮唱歌曲

 《找朋友》。

  活动延伸:

  1.练习轮说古诗,逐步增加轮说的难度,从而提高幼儿的节奏感

  2.轮唱歌曲的时候增加声势动作,提高卡农练习的难度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是围绕理解卡农练习(轮唱)的含义,也就是轮流的含义展开的。我们在晨间活动的时安排了两个预备活动,一个按照图卡指示穿珠子,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动作练习来理解轮流含义。另一个是排图活动,让孩子体会生活中许多自然现象也轮流出现的。

  在活动中先利用观察蝴蝶结的排序,把体验和观察活动深入进行。在运用各种感官去体验的过程中,还安排了两个倾听的环节:听卡农曲中经典的曲目《D 大调卡农》、听轮唱歌曲《保卫黄河》。这两个曲目对于孩子倾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处于注重音乐教育活动开端性的考量,觉得孩子在开始接触音乐作品的时候,应该听比较经典的曲目,以求给孩子一个比较完美的`印象体验经典作品所带来独特美感。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当孩子的感知已经达到我们的预定目标,就进行了轮说和轮唱两个环节。

  当教师提出提高轮唱歌曲难度的时候,提出了问题:“怎么样做才能使轮唱的歌曲在结束的时候,一起结束演唱?”一个小朋友提出:“我们可以一起开始,一起结束。”小朋友们也纷纷表示同意。教师回应说:“如果一起开始一起结束就是齐唱了,不

 过既然他这样提议,那么我们试一试吧。”大家一起齐唱了一次歌曲《好朋友》。这时教师再次提出刚才的建议:“我还是觉得轮唱歌曲特别好听。轮唱歌曲的时候怎么样才能一起结束演唱呢?如果先演唱的一组把最后一句重复一次或者两次,看看这样是不是可以一起结束呢?”于是,小朋友很高兴的按照这个方法进行了演唱,结果很有效,两组不同时间开始演唱,却一起结束了演唱。

  这个小插曲出现的时候教师充分尊重了孩子的意愿,体现出教师对随机教育的注重。教师巧妙的利用了孩子的提议,使孩子们通过演唱歌曲直接再次体验到齐唱和轮唱的不同,为更好的进行卡农练习做了又一次铺垫。如果教师急功近利的把方法告诉大家,直接否定这个孩子的建议,就失去了这次宝贵的随机教育的机会,又打击了孩子积极思维、积极参与的热情。

  在园内试教的时候,活动中的按照图卡指示穿珠子和排图活动是作为活动的一部分出现的,园领导指出活动略显拖沓。我们也考虑到这两个活动,虽然对于理解轮流的含义十分有效,但蕴涵的音乐元素不外显,所以把这两个活动变为晨间准备活动,这样更加突出了音乐活动。

  在铁东区指导的试教中,区领导为我们提出了活动环节上安排的缺欠,指出我们出现了轮流、循环这两个概念上的不清晰。我们及时改变指导语,使活动的中指导用语明确、准确,易于幼儿理解。同时也把原来观察蝴蝶结圆形的方式,变为直线的方式,使活动形式里体现轮流的含义更为贴切。

 在市级试教的过程中,市领导及时的发现了我们活动设计中,忽略了发声练习部分。我们及时的进行了修改,结合活动特点选择了《山谷回音真好听》来作为发声练习曲目,又灵活的把回声部分轮流演唱,为轮唱做了准备也打下了伏笔。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内在的联系。

  这次活动活动先后进行了一次说课、三次试教,每次都有变化,每次都有提高,也确实使我们体验到深入研究、动态研究的优势。各级教研领导精准的点拨,使我们及时弥补不足,不断完善。同时,作为执教者我们也把持自己的观点,在调整中坚持特色,坚持原有的基点。经过多次的磨合和改进,才呈现出最后的活动展示。

  这次音乐活动有别于传统的音乐活动,也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奥尔夫音乐活动,是结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进行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s

相关热词搜索: 教案 实用 奥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