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探究植物呼吸作用》

发布时间:2021-09-28 15:48:35 浏览数:

 《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只要有生命,就有呼吸。人的呼吸学生很容易理解,那植物的呼吸是否也和人一样呢?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呼吸作用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但对其本质认识不深。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但科学探究的能力有限。

 二、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它包括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应用。是继“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之后,植物生命活动的又一个重点内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提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实质性认识。

 2.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再结合学情与教材分析,制定出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 )

 知识目标:

  说出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2 )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尝试观察和提出问题,初步学会分析、解释实验结果,以及合作与交流。

 (3 )

 情感目标:

 关注植物呼吸作用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

  教学重、 难点

 解读新课标会发现,初中生物要加强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所以确立如下重难点:

 (1 1 )

 教学重点:设计对照实验验证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

 (2 2 )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解释。

 三、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分析法:展现生活场景,引发学生思考,体现了关注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

 2.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设计并完成对照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解释实验原理。充分发扬团体合作的精神。

 3.讨论归纳法:依据实验结果讨论概括呼吸作用的概念,推导呼吸作用的实质。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

 4.实例分析法: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呼吸作用的现象,达到学以致用。

 四、实验改进

 1 1 .

  用新鲜蔬菜代替萌发的种子 原因:学习本节时正是重庆的冬天,温度低,种子不易萌发,导致实验效果不明显。小白菜容易获得且生命力旺盛,只需提前一天准备即可,且效果明显,能充分利用了季节。

 2 2 .

 在探究“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中用注射器抽气法代替注水排气法

  教材中该实验存在以下缺点:

 1)原实验装置器材多,组装复杂,携带不方便。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从而降低了瓶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导致实验效果不明显。

 3)该装置不能连续使用,短时间内不能重复操作。

 4)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很难说明二氧化碳是萌发的种子产生的。

  改进后的优势:

 1)新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实验效果明显; 2)短时间内可重复抽取瓶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利于多班教学。

 3)设置对照实验,增强结论的说服力。

 3 3 .

 特制的带温度计的保温瓶(视频展示)

  它可以连续完成书中的三个实验,减少实验的零碎性,节约实验的准备时间,并可在短时间内重复使用,保证了每个班都能及时的进行实验教学,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五、教学过程 1 .

 实验准备:

 (1 1 )

 实验材料器具的准备:(PPT 展示)

  (2 2 )

 师生准备:实验前,由教师带领部分学生通过比较实验找出实验中蔬菜的用量以及达到实验效果的最佳时间,减少蔬菜的浪费,体现实验的严谨性。

 2 .

 课堂活动 :

 新课标强调 “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围绕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采用探究式教学,以实验为依托,以生活和环境事件为载体,揭示呼吸作用的实质。具体环节如下:

 (1 )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PPT 展示“放较多植物的卧室”——提问:“夜晚,把花草放入卧室内是否科学?为什么?”

 ( 设计意图:展现生活场景,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解释,逐步涉及植物的呼吸作用,引发探究的愿望:“植物的呼吸是否与人一样,也是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 )

 实验探究,合作交流(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一: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热量(视频展示)

 1)过程:观察记录装有新鲜蔬菜(甲瓶)和煮熟蔬菜(乙瓶)的保温杯内温度计示数。

  2)比较度数,引导学生思考甲瓶温度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3)学生个人展示:描述现象,解释原因:新鲜蔬菜(植物)呼吸时放出能量(热能)。

  4)提出问题:新鲜蔬菜释放出来的能量来自细胞中的什么物质?(有机物)

 新鲜蔬菜中的有机物最终转变成了什么物质?继续实验探究:

 实验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1)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本实验,我做了一个知识的铺垫。上课时邀请一名同学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由此看出,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启发学生设计:如何用澄清石灰水探究植物呼吸时放出了二氧化碳。

 3)PPT 展示方法,学生动手完成实验,用注射器分别抽取甲、乙两瓶中的气体,与澄清的石灰水充分混合,对比现象。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新鲜蔬菜瓶内的气体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小组分析总结:植物呼吸时放出了二氧化碳。

 5)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否与人一样需要氧气呢?继续实验探究:

 实验三: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1)先点燃一根蜡烛,然后提出:为什么蜡烛会在空气中燃烧?经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学生知道:空气中的氧气有助燃作用。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氧气助燃的原理探究植物呼吸消耗氧气? 2)学生动手完成实验,把燃烧的蜡烛快速而平稳的放入甲、乙两瓶内。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思考原因。

 3)请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甲瓶中的蜡烛熄灭,乙瓶中蜡烛继续燃烧,引导分析,得出结论:植物呼吸时吸收了氧气。

 ( 设计意图:以直观鲜活的现象展现看不见的植物呼吸作用过程,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设计成对照实验,以数据和现象,引发学生质疑和思考;描述实验现象并解释,锻炼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 )

 归纳总结,建立概念

 1)回顾上诉实验的结论。

 2)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将概念转变成反应式,分析出原料、产物、场所等。

 3)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同时进行板书,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

 4)推导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4 4 )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PPT 展示)收获的稻谷未晒干前堆放起来,为什么久了会发热?”、“贮存蔬菜的地窖中安装有电灯,为什么人们进入地窖还是要点蜡烛呢?”、“新鲜蔬菜瓜果为什么要冷藏?”等生活问题,请同学们进行思考并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

 (:

 设计意图:展现有关呼吸作用的现象,要求学生解释,运用知识的同时增加生物的趣味性,提高学习兴趣,也体现了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正是新课标提倡的 STS教育。)

 板书设计: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 呼吸作用的过程:

 二、呼吸作用的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六 、教学反思

 本节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设计,将教师的演示实验,转变成学生的探究实验,提高了实验要求,充分激励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用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用蜡烛的燃烧现象,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进行探究。

 改进实验器材,提高了实验的有效性。实验用的材料易得,节约准备时间,操作简便,效果明显,学生能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实验后注重对结果的分析,原理的阐释。实验中观察到得数据很多,但哪些数据能够作为证据来验证假设,学生并不不能准确区分。所以课堂中教师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如何氧气 二氧化碳 有机物 水 场所:线粒体 能量

 下结论,对于形成生物学科素养,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交流,采用问题探讨、组间互评等方式来激励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相关热词搜索: 探究 呼吸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