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孙小小小小小小桐人教版生物必修二减数分裂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9-28 16:33:44 浏览数:

 片段教学设计 片段题目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一节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减数分裂是细胞增殖知识的延续,尤其与有丝分裂的比较和图形辨析是各类考试中常见的考点之一;另外, 减数分裂又是三大遗传定律发生的细胞学基础,理解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关键。

 学情分析 1、学生经过有丝分裂和遗传定律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的变化,使学生在学习减数分裂过程时能相对较好的去分析和理解过程。由于减数分裂过程较有丝分裂复杂的多,但还是有规律可循,学生只要经过对图片和过程反复揣摩,定能掌握。

 2、学生的思维活跃,多数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已知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教学目标 1.观念方面的培养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特点,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掌握同源染色体的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特别是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 DNA 含量的变化规律。

 2.科学思维方面的培养目标目标:

 通过对比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巩固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探究方面的培养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使学生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4.社会责任方面的培养目标:

 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变化规律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维持亲、子代之间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致,保证物种稳定的重要条件;减数分裂产生遗传内容不同的配子,是有性生殖后代具有丰富变异性的重要原因。从而明确有性生殖在生物的生殖方式上有着更高级的进化地位。

 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规律性变化,让学生在建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减数分裂的概念模型。

 2、应用模型解释减数分裂中一些难点问题,如减数分裂与遗传规律的联系、减数分裂异常引起的遗传效应等。

  3、如何控制课堂气氛,使之活跃又不失控。

  活动准备 (1)用彩色纸片做出 4 条黄色和 4 条红色的染色单体,其中 2 条黄色的染色单体长 3-4cm , 2 条长 6-8cm;2 条红色的染色单体长 3-4cm , 2 条长 6-8cm,其中红色表示来自母方,蓝色表示来自父方。

  (2)把颜色、长度相同的两条染色单体成对并排放置。用同种颜色的吸扣代表着丝点,在两条染色单体中部将其粘起来,代表减数分裂开始时已完成复制的染色体。

  (3)磁力小黑板 1 个,在左侧画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的轮廓、中心体和纺锤体;在右侧画 2 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轮廓,中心体和纺锤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已知,想一各身边人的例子,一位母亲生的两个女儿一定长的一模一样吗? 究其原因,我们就要学习受精作用这方面的内容。

 回答问题

 由话题引出本文内容,激发学 生 学 习 兴趣。

 通过问题,引出本节主要内容

 配 子 中 染色 体 组 合的多样性 同学们已经知道,减数分裂形成精子和卵细胞,才能发育成新个体。那么高等动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受精卵。很好,我们已经知道,父亲体内的精原细胞和母亲体内的卵原细胞染色体的组成并无差别,但是为什么母亲生下的两个女儿长的不一样呢?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究竟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通过模型构建“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来寻找答案。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并且提出猜想:是不是参加受精作用的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的组 成 是 不 一 样的?

 教师先带领学生共同回忆哺乳动物形成精子的过程。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模型建构,期间进行巡视与帮助。

 (1)模拟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动态变化;边操作边完成染色体/DNA数量变化表和曲线图 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记录 时期 每一个细胞中 染色体数 DNA数 染色单体数 1 把颜色、长度相同的两条染色单体粘在一起。代表减数分裂开始时已完成复制的染色体。把做好的染色体放在画好的精原细胞内。

 间

 期

 2 让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两条染色体配对。红色代表来自母方的染色体,黄色代表来自父方的染色体 减Ⅰ前

 3 将已经配好对的两对染色体横向排列在纺锤体中部赤道板处, 减Ⅰ中

 4 双手分别抓住并移动染色体的着丝点,使红色和黄色的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减Ⅰ后

 5 在两极有染色体的部分画出细胞轮廓,代表新细胞的生成。

 减Ⅰ末

 6 在另一张纸上再画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轮廓,并画出中心体和纺锤体。将已经移到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放到这两个新细胞中。

 减Ⅱ前

 7 把新细胞中的染色体横向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处。

 减Ⅱ中

 8 把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并将染色体分别拉向细胞的两极。尽量一次移动所有的染色体,像在活细胞中发生的那样 减Ⅱ后

 9 在两极有染色体的部分画出细胞轮廓,代表新 减Ⅱ末

 细胞的生成。

 (2)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1、同活动一的方法步骤 1。

 2、将两对染色体横向排列在赤道板处,注意,这次要在赤道板的每一侧放两条__________的染色体。

 3、继续活动一的 3、4、5 步骤,完成减数分裂全过程。

 思考与讨论:

 1、本次模拟形成的配子与活动一形成的配子有什么不同?

 2、含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几种配子?

 3 3 、如果用 3 对染色体进行模拟,将产生多少种类型的配子?

 板书设计 2 2 、 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课后反思

 节课的特色之处在于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前精心设计学案,其中包括课上所涉及的所有表格、曲线、习题和绘图,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有效性。课前分小组共同研究分析并制作减数分裂过程贴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的设计,知识和能力目标具体化、实际化,而情感目标的达成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在整个的教学训练中潜移默化完成的 导入,从复习有丝分裂概念和过程入手切入本节内容,通过观察果蝇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对配子的产生方式设疑,使学生推导出配子形成不是通过有丝分裂,导入新课。这样使学生学习新课时能够“瞻前顾后”,避免新旧知识的混淆 环节设计,对课本知识如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卵细胞的形成都是采用先学后教,充分挖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通过要求学生课前制作减数分裂贴图,课上分组展示评比的过程,训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兴趣和学习减数分裂的积极性,

相关热词搜索: 小小 减数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