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

发布时间:2021-09-28 16:52:02 浏览数:

 鸦片战争大事记

 1839 年 6 月 3 日林则徐虎门鸦片。

 1840 年 6 月 28 日英舰封锁珠江海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7 月 28 日英舰封锁宁波及长江,北赴天津。

 8 月 20 日道光帝令人转告英人,允许通商和惩办林则徐,以此求得同侵略者妥协。

 9 月 25 日清廷将林则徐、邓廷桢交部严加议处,以琦善署理两广总督。

 1841 年 1 月 6 日清廷令琦善、伊里布停止交涉,相机剿办。

 1 月 26 日英军占领香港。

 5 月 29 日三元里民众起义。

 8 月 4 日英舰队抵达南京江面。

 8 月 29 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4 年 7 月 3 日中美《望厦条约》签订。

 8 月 14 日中法《黄浦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856 年 7 月 23 日英、法、美等各国公使请求赴京修约。

 10 月 23 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7 年 12 月 28 日英法联军炮轰广州城。

 1858 年 5 月中俄《瑷珲条约》签订

 6 月 13—27 日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签订,四国公使分别进京。

 1860 年 4 月 21 日英法联军占领定海。

  7 月 2 日沙俄侵占中国海口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

 8 月 14 日英、法军队占领塘沽。

 8 月 21 日英法联军占领大沽。

 9 月 5 日英、法军队集中天津,进逼通州。

 10 月 6 日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大肆劫掠。

 10 月 18 日英军奉额尔金命,纵火焚毁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熄。

 10 月 24 中英《北京条约》签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1 月 2 日中法、中俄《北京条约》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1864 年中俄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鸦片战争 的 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英国为首的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等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更多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 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使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鸦片战争中所建立的会审公廨名义上是中国的司法机关实际上完全被外国领事把持,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社会结构变化综述 1、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到破坏。外国侵略者使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历史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政治:

 各种主权相继丧失,封建统治开始动 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的结果:

 1)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战后,大量割地、赔款,使中国人民认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逐渐对它丧失了希望;为支付大量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阶级矛盾更加激化,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

 2)中国由“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自明朝中后期起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西方正常的科技文化交流,造成了中国落后。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虽不是清政府的意愿,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军事侵略活动,迫使中国签订了不平等 的条约。强占和“租借”了大量的领土,与此同时还在中国获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并且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在“灭亡”威胁面前,一部分封建统治阶级,不得不转化为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于是,封建政权开始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倾斜。

 经济 :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资本主义 逐渐兴起 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开始输入大量工业制品,占有了中国市场,掠夺走生产所需要的原料,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遭遇经济困难以至于破产,如广东佛山镇的铁器手工业,在鸦片战前本已相当兴盛,其铁钉、土针业的作坊已具有“工人多至数千”的规模,从事这种生产的家数也很多,但是在战后,却呈现雕敝,铁钉业因“洋铁输入……故制造日少”,土针业因“洋针输入,销路渐减”。

 原料由于外国侵略者的劫夺而兴盛起来,如台茶就因“自开口以后,外商云集”而盛;上海的棉花也因“西人自为采售”而繁盛;农产品更大量的送上市场而日趋于商品化是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马克思在评论这个问题时曾说:“……自从根据一八四二年的条约而开放中国市场以来,中国出产的丝茶向英国的输出额不断在扩大”。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正如毛主席所说:“不仅对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近代商业也陆续出现,外资在华开设的洋行总数达 400 余家;近代金融业也应运而生,外国在华的银行保险业已近 20 家,旧式钱庄业也开始转向近代化。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迈进。然而,这种新的经济,却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摧残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束缚,而发展极其缓慢,势力极其薄弱。

 思想 文化 :

 思想 文化上渐趋西化 、主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引起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观念的转化。一种新的文明,乘着西方军舰,带着廉价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呼啸而来——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迎接科学民主之曙光。

 魏源留心经世致用之学,曾参与盐政等方面的改革。战后魏源发愤著书,编成《圣武记》、《海国图志》等大书,激励国人发奋图强,学习西方,抵抗侵略。《海国图志》的中心思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引起强烈的社会震荡。此外忧患意识也使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开始发生了重要变化:面临西方殖民者侵华这一严酷现实,有识之士开始重视对西方地理、历史的探究。这方面的著作除了《海国图志》外还有《瀛环志略》、《海国四说》等。

 史学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便是一改乾嘉以来埋头考证古史之风,当代史引起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涌现出一批颇有影响的作品。《圣武记》详述清朝前期军事上的成就,意在激励国人树立打败西方侵略者的勇气与信心,书中还就鸦片战争中中国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挽救的办法 。

 军事科技:军事科技上效仿欧洲 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中国第一次见识到了西方列强军事武器的厉害,这时的中国才发现自己的军事是这么的弱,于是就开始有了学习西方军事的主张。第一个是林则徐,他主张仿照西方列强的战船。

 其次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深厚政治或军事背景的“洋务派”的上台,促使这场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率先在军事领域寻求突破:洋务派开建军工企业、筹划海防军事的部署、建立三大海军、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军事科技等等。并最终导致了一场改变近代中国命运的军事变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晚清以培养新式军事人才为目标的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兴起。所以说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军事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无可估量的。

 结语

 两次鸦片战争是列强为获取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首先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

 正像马克思在《不列颠的印度统治未来结果》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殖民主义)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鸦片战争也惊醒了中国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漫长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过程,最后才找到马克思主义,并使之与中国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走上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道路。

相关热词搜索: 鸦片战争 中国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