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诞生论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诞生论理 2021-03-25 17:30:28 学理论·下订阅 2021 年 2 期收藏 刘洋 王昊 摘 要: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继承与创新是理论构建与发展之魂,理论创立则引领时代与指导实践。170 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就确证了她是一个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与发展同样体现了这样一系列特征,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芒。
关键词: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诞生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2-0007-03 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从此开启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纪元,一个全新的时代——社会主义发展阶段。201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写进党章。转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宪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它领导中国人民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树起新的里程碑,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仔细梳理这个理论的诞生,它是时代的产物。
一、时代是思想之母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首先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工业革命作为资本主义奉献给人类社会的礼物,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它的完成并未使资本主义社会变得完美无缺,相反地,生产力极大提高的同时却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数量庞大的工人阶级困苦的生活雪上加霜。此时,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得到的越少。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工人个人的生命成为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的自我异化。这种巨大的反差进一步加剧了阶级矛盾,罢工、起义、革命此起彼伏,然而却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这一切都引发了马克思深刻的思考,如何改变工人们悲惨的生活境遇,如何解决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难题。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天才的论证与不懈的努力,他们寻找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答案,由此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开始在一些国家建立起来,广大无产阶级翻身做了主人,开启了社会主义时代。可见,回应时代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首要原因。
社会主义经历多年的发展,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陷入了低谷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苏联解体的经验与教训是什么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重新拷问着中国共产党。作为对这些时代难题的回应,诞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包含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创造性地总结了一系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新特征、面临的新问题,同时也回答了在新时代我国应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因此,它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 40 多年,总结各个领域发展的规律与现状,2012 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形象地指出,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2014 年 2 月,习近平主席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好吃的肉都吃掉了,
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所谓难啃的硬骨头主要是指制度领域的改革,如果不在制度改革上实现突破,中国的改革就可能面临搁浅的危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新时代,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做出的科学论断,也是该思想的突出特点。新时代意味着新环境、新问题以及新的经济发展速度。所谓新环境,即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但是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发展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登高望远、审时度势,适时地指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1]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表述这些观点,以期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共鸣。
就当前国际形势来看,和平和发展仍是世界各国人民最殷切的期盼。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2]新问题,即新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党始终不渝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591。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要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4]70 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出的关于中国发展全局的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判断。
所谓新的发展速度,是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言的,结合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从单纯追求高速度所走的高消耗、低效率的老路转变为向创新要效益的有質量的发展之路。在国际上,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消退,世界经济发展乏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低迷期仍然在持续。
然而面对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以美国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抑制中国的崛起,保持其经济霸主地位,不惜逆全球化潮流而动,重拾冷战思维,妄图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围堵中国。面对这种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郑重宣示中国的发展理念,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宣传和谐共赢等思维方式,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体构想与措施,以解决当代世界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同。
可以说,是新时代的需要成就了这一理论的诞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新成果,与 170 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如出一辙。
二、实践是理论之源 实践是产生认识的需要,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实践也是理论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在创立的过程中,不仅仅继承了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其创立者更是经过了广泛而深入的革命实践。马克思在《莱茵报》当编辑时,通过“林木盗窃法”等一系列事件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由此开始对自己坚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立场和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产生了怀疑,并推动他由纯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并从而走向研究社会主义。
随着与工人阶级不断接触,马克思感受到了英法工人对真理的渴望和对科学的向往。马克思的立场在参与革命实践过程中实现了向无产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转变,即由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同样是通过参加指导工人运动,诞生了一系列经典著作,例如《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等等。
也是通过大量的革命实践,马克思寻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缺陷,即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并由此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与恩格斯身后,许许多多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在各自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例如苏联的列宁主义,中国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可以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提出,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期 7 年上山下乡的历练。正是这段经历,使其形成了从人民的立场看世界的世界观,也是这段经历,使其完成了一个从城市青年到“黄土地儿子”的转变,并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从他 20 岁做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开始,到后来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从基层做起,直到进入中央政治局,实现了从农民的带头人向一位拥有人民情怀的公仆的又一次转变。在此期间,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以及经验与教训了如指掌。
同时,多年丰富的工作经历,也使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的国情有了充分的认知与把握。因此,从党的十八大召开并当选党的总书记开始,他便准确、系统地提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谋篇布局、系统施政,许多措施与政策取得了立竿见影的实效。全国的老百姓也有了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充满信心。在两个“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建党 100 周年之际,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两步走”战略,即到新中国成立 100 周年之际,实现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两个战略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系统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这十四条基本方略体现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伟大实践的沃土,对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历史上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的硕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指南,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当我们在学习和领会这一思想的内涵与精神时,每一位中国改革开放的经历者与见证者,都会被理论背后的现实性底蕴所折服。事实证明,广泛而深入的社会主义实践,为这一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三、继承与创新是理论发展之魂 以回应时代为思想基础,以不断实践为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了科学性、革命性等鲜明特征。然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还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继承与创新是理论发展之魂,任何科学理论的生成都是在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再实现的创新。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就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例如作为马克思主义三大内容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即是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批判继承与创新,从而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从而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将关于社会主义的空想变成了科学。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继承与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5]29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6] 这些论述观点鲜明,贯穿着坚持思想创新和理论超越的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本立场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为实现广大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立场上的,是为广大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科学。而习近平同志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为人民服务,他在调研考察过程中的举手投足间无不流露出对广大人民群众
的亲切与谦卑之情,他的爱民、亲民、为民的情怀感动了全中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人民领袖的风范深入人心。
第二,基本观点方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当中,许多地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继承与发展。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与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联系的系统性观点与牢固树立全局观,矛盾的特殊性观点与中国坚持走自己的路,以及实践决定认识的观点与解放思想等。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
相关热词搜索: 论理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热门文章:
- 2024年度《榜样力量》(第二...2023-12-29
- (合集)有关于打造清廉国企...2023-12-26
- 2024思政教师培训材料:社会...2023-12-25
- 药物质检年度工作总结报告范...2023-12-07
- 两会期间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2023-12-07
- 专题节目《榜样7》观后感通用...2023-12-07
- 学生会竞选精彩演讲稿6篇2023-12-06
- 甄选开学会领导精彩讲话稿汇...2023-12-06
-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2023-12-06
- 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通用范文3篇2023-12-06
相关文章:
- 论理想信念对军校学员成长成...2021-09-28
- 论理想信念对军校学员成长成...2021-09-28
- 学习《对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2021-08-27
- 2篇,新时代党员干部应知应会...2021-08-27
- 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20202021-08-27
- 新时代好少年个人事迹2021-08-27
- 新时代好少年申报材料汇编20202021-08-27
- 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汇编20202021-08-27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2021-08-27
- 新时代青年奋斗拼搏演讲稿发...2021-08-27
- 年新时代青年演讲稿2021-08-27
- 新时代女性座谈会演说稿2021-08-27
-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2021-08-27
-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2021-08-27
-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2021-08-27
-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2021-08-27
- 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2021-09-26
-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2021-10-08
-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2021-11-13
- 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21-12-21
- 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2021-12-21
-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02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