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对邓州市2006年消费品市场的调查与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19 15:04:46 浏览数:

对邓州市2006年消费品市场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邓州市支行    孙文斌

近年来,邓州市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消费需求稳定增长。为了进一步了解消费市场发展状况,最近,我们组织人员对辖区消费品市场进行了调查。

一、消费品市场的特点

2006年邓州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品市场保持了繁荣活跃的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亿元,较上年增长15.8%,居南阳各县市第二位。

1、分销售地域看,2006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7亿元,较上年增长15.2%,市以下零售额17.4亿元,较上年增长16.6%。农村市场销售略高于城市,基本上实现了同步增长。

2、分行业看,餐饮业始终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餐饮业实现销售额5.7亿元,较上年增长28.9%;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8亿元,较上年增长13.5%,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较上年增长1.5%,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业较上年增长25%,个体贸易业较上年增长14.2%。限额以下批零贸易业和个体经营户零售额增势强劲,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增速减缓。

3、分商品类别看,吃穿用商品销售全面增长,建筑材料类成倍增长。2006年吃的商品增长25%,穿的商品增长20%,用的商品增长23%,建筑材料类增长1.2倍,家具类增长30%,石油及制品增长40%,家用电器类增长10%。

二、市场销售稳定增长的原因

1、经济发展促进了消费增长。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13.6%,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7.8%,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增长81%,尤其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年增长1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4%。这样收入水平的高速增长直接拉动了消费的增长。同时,低保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了城市低收入群体购买力的提高,也直接拉动了消费的增长。

2、住宿餐饮业强劲增长,领跑消费品市场。餐饮市场的活跃一方面有赖于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得益于经济发展中各类公务、商务活动的增加和婚宴、寿宴、生日宴的上档升级。同时,许多餐饮名店、特色店通过装修布局,积极营造安全卫生的消费环境,重经营、重特色、重创新的特点进一步强化,经营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外出就餐日益增多,推动餐饮市场销售持续火爆。

3、商业街区不断涌现,个体经济异军突起。近年来,随着邓州市城市和农村集镇建设的统一规划,已形成了一些特色商业街区,如锦荣名店街、穰东服装城、各类名牌专营店等,进一步繁荣了邓州市消费品市场,推动了个性化消费市场的发展,为邓州市个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消费者就近购买提供了方便。2006年,全市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个体经营户共实现零售额27.8亿元。较上年增长17%,占全市零售额的比重为80.6%,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4、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从吃穿用商品类别的销售变化可以看出,居民在“吃”和“用”的方面花费增长较快、住房、交通、通讯、文化教育等项支出在普通居民的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在不断提高。

电子通讯商品的消费不断增长。邓州市移动和固定电话用户逐年增加,手机等通讯器材市场始终火热,通讯器材销售一直在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长。

城市商品房销售和居民自建住宅投资的增加拉动消费品市场。2006年商品房销售较上年增长25 %,城乡居民建房投资分别增长30%和12 %。居住条件的改善直接拉动了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和家用电器市场的活跃。

近年来邓州市居民汽车、摩托车拥用量的快速增长和客运量的增加,以及成品油的不断上涨,使石油及制品类商品的零售也出现了大幅增长。

三、消费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效需求不足。2006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6521元和2188元,较上年增长15.6 %和22.4%。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48.8亿元,较上年增长16.2%。还有较大的消费潜力没有显现出来。一是农民收入增长基础不牢固缺乏连续性,未来农民增收的难度还很大,因而农民消费扩大将是一个缓慢释放过程。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高涨也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居民对未来支出增加的心理预期加剧,制约消费需求的层次问题没有扭转。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但难以抵消日益增大的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形成的压力,从而形成长期支出上升的预期。预期支出压力大,即期消费倾向偏低,居民消费信心仍不足。居民消费不足,必然会影响生产及投资效果,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大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如今,一方面市场耐用品积压,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大量的低收入户、农村家庭短缺,结构性消费不足矛盾突出。

2、结构不够合理,商贸流通业依旧存在低、小、散状态,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全市缺少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核心力强的商贸流通业。在商贸流通业群体中,真正的亮点和品牌商家不多,传统商贸流通业所占比重过大,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等就业弹性较大的新型商贸流通业基本没有。商贸企业的经营主要依赖于传统产业业态没有根本改变,业态创新转换跟不上形势发展。发展速度缓慢,缺乏政策扶持导向,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潜力。

3、市场发展对本市经济的直接拉动有限,邓州市工业发展明显滞后,体现在零售市场上是本地产工业品少。在工业制成品领域,缺少优势明显的产业,也少有叫得响的品牌,食品行业除加工业外,制造业品种较少,且在本地市场销售有限。衣着商品由于规模档次上不去,市场份额越来越小,电器商品及日用品等基本上都是外地商品,本地产品难见踪影。

4、消费贷款投入不足。2006年底,邓州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277万元,仅占各项贷款的0.63%,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550万元,较年初增加339万元;中长期消费贷款1727万元,较年初增加691万元。

四、促进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建议

商品流通问题不仅关系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及工农业生产的持续进行,还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一方面应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进程,立足本地实际,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增强流通业的区域竞争力,使邓州市流通业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1、因势利导,加快培育一批大中型流通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商业、供销、粮食、农机等商业企业的主渠道作用,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结合行业特点,整合人力、资本、场地等资源,围绕农副产品购销、农资供应、煤炭供应、农业机械经营及工业品销售等方面,建立几个规模较大,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集团,一方面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同时,积极引进一批在全国有知名度,经营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并通过联合、参股、租赁等形式,在不同行业中培植1—2个龙头企业,特别应重视和引入像“沃尔玛”、“麦德龙”这样的知名企业,落户邓州,投资经营,同时使本地企业学习和借鉴其管理经验、营销理念,实现规模扩张,使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整体流通业的发展。

2、围绕优势和特色,积极引进加工企业。要为邓州建成真正的商贸流通中心,就必须要突破就商贸抓商贸的传统思维,要确定工业引领商贸新理念,具体讲,就是要立足邓州资源优势及传统商业特色,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加工企业,通过加工来推动商贸流通,如围绕畜牧业引进双汇,围绕杨树引进全友家具,围绕穰东服装引进雅戈尔等加工企业。

3、进一步促进就业。近年来邓州市在扩大就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2006年全市城镇净增就业人数1.2万人,许多失业者实现了再就业,希望这项目民心工程继续发扬光大,惠及更多需要关照的困难群体。

4、控制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业乱收费乱涨价行为,提高居民消费信心。过去几年,由于教育医疗收费过高,上涨速度过快,造成部分家庭不堪负重。再加上失业的潜在威胁、高昂的住房价格,许多家庭惧怕消费,拼命储蓄以备不测。要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消费率,必须控制这些行业的高收费,同时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这道安全网的覆盖范围,消除人们后顾之忧,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中国人民银行邓州市支行

 

  相关热词搜索: 邓州市 消费品市场 调查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