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生态文明: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付立)
自人类超越了其他动物开始了有计划地向自然界索取,文明也就随之开始。由于每次的索取似乎都有所回报,支配自然以至征服自然的冲动已然成为这个物种的常态。于是,在农业文明中,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耕地,我们砍掉了森林、焚烧了草地、填平了湖泊;为了获取尽可能高的收成,我们施着化肥,用着农药,精耕细作。在工业文明中,我们研制各种各样的产品,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提升和满足我们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显然,这种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是以我们以往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为依据的。
然而,以往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三个突出问题。
其一,对自然界内在复杂性缺乏基本的认识。掠夺自然能力最强的工业文明,它的自然观是机械论的、还原论的。这种自然观把自然理解为一部硕大无朋的钟表,然后像拆卸钟表一样将自然还原成一组基本的、独立的零件。由此人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孤立的自然“零件”,以及其间简单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是机械的、线性的,表现为取出、置换或者增加一个“零件”,对于大局或整体的影响微乎其微。这样的认识决定了人类只能看到自己的生产行动所导致的较为近期的影响,较为直接的作用结果,预见不到比较远的未来将要出现的后果。
其二,过高地估计了对自然界操控能力。人类通过有计划的行动在自然界打下了自己意志的印迹,自然界也似乎向人类屈服了,让我们一开始便得到了想要的结果。要耕地得到耕地,要资源得到资源,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想要的都能得到。面对如此“驯服”的自然,人类很容易陶醉于胜利当中,过分地相信自己支配自然的能力,把人类当作世界的中心,把人类的意愿看成是自然的未来。
其三,摆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把支配和征服自然看作是确认自己的存在的方式,将人类外化于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这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只看到了人的主体性,却漠视了自然及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忽视了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于是,人类对自然的支配和征服过程,变成了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过程,进而变成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毁灭过程。
这些问题令今天的人们面临严重的局面:在取得了前所未有辉煌成就的同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等以“问题群”的形式呈现出来,威胁到人类的生活质量,甚至人类的生存。
解决这些危机的基础在于对自然的重新认识和理解,这种新的认识构成了生态文明的自然观。
首先,对自然界内在的复杂性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认识到自然界是由一个个复杂系统构成的,其中的因素相互关联,事情彼此交织在一起,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换句话说,自然界中的每个因素对其它因素的变化都是敏感的,会随时根据这些变化的信息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我们在观察和解决与自然有关的问题时,开始考虑到它包含在许多相关的问题之中,认识到地球上每个地区遭受破坏,整个地球都会有切肤之痛。举例来说,砍掉一片又一片亚马逊雨林,就有可能抑制雨林的自我恢复能力,就会不可逆转地毁掉这个地球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极大地改变全球气候。因此,我们与自然界打交道时,需要从全局性、动态性、特殊性、长期性等各个角度关注自然的反映,尊重地球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自然过程。
其次,在自然面前有了一种理智的谦卑。我们已经知道,人类试图征服自然的每一次尝试,都以自然的报复而宣告结束。正像恩格斯指出的,“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当人们从填湖造田、开山造田回归到退田还湖、退田还林时,当人们花费大量的钱财治理严重污染的环境时,当人们用新的化学品清除旧的化学品时,当人们因资源匮乏陷入深重的社会危机之时……都会有许多的无奈,因为这是自然在以它的方式向我们发出严厉的警告,逼迫我们不得不尊重自然的规律,放弃随心所欲的狂妄。我们已经认识到,正确地理解和积极地顺应自然规律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前提,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再次,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盖娅假说中,由整个地球的表面所形成的盖娅系统被看作是一个整体,人类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于外的最高等级,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都是自然大家庭的成员。而且,整个盖娅系统维持在一个很精细的平衡上,现在的状况正好适于人类生活居住,如果我们不珍惜这个平衡,人为地加以破坏,那么,人类灭绝、动物界毁灭,而植物和微生物却不会消失。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毁灭的只是自身,却为微生物界的进化开辟了另外的道路。因此,我们必须十分小心,为我们人类自己的生存保护地球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比较而言,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最大不同应该是:不再寻求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而是努力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生态文明时代,需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为依据考量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需求,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的基础上,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此而引申出生态文明时代应具备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热门文章:
- 2024年度《榜样力量》(第二...2023-12-29
- (合集)有关于打造清廉国企...2023-12-26
- 2024思政教师培训材料:社会...2023-12-25
- 药物质检年度工作总结报告范...2023-12-07
- 两会期间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2023-12-07
- 专题节目《榜样7》观后感通用...2023-12-07
- 学生会竞选精彩演讲稿6篇2023-12-06
- 甄选开学会领导精彩讲话稿汇...2023-12-06
-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2023-12-06
- 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通用范文3篇2023-12-06
相关文章:
- 《学习时报》:生态文明建设...2022-02-23
- 《学习时报》:推进节能减排...2022-02-25
- 《学习时报》:现代生态文明...2022-02-25
- 《学习时报》:如何建设生态...2022-02-25
- 《科学时报》:“文明”与“...2022-02-26
- 《学习时报》:怎样理解建设...2022-02-26
- 《学习时报》:十七大报告提...2022-02-26
- 《学习时报》:电力市场的目...2022-02-26
- 生态环境局前三季度重点工作总结2021-08-27
- 政治生态自查报告&市政协修复...2021-08-27
- 2020年政治生态建设情况评价...2021-08-27
- 2020年度推进政治生态建设情...2021-08-27
- 年市生态环境局一季度工作总结2021-08-27
-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2021-08-27
- 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环境&强...2021-08-28
- 政治生态存问题和不足2021-09-06
- 对城市园林生态建设的思考2021-09-09
-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总体规划2021-09-15
- 人类学对中医药国际化意义2021-08-27
- 保护人类朋友,Protect,Our,Friends2021-08-27
- 从人类学角度看“和谐社会”建设2021-09-17
- 从人类学角度看生态移民实践...2022-03-31
- 城区学校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2022-10-22
-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和谐社会吗?2021-09-08
- 把握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2021-09-17
- 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2021-09-17
- 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2021-09-17
- 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021-09-17
- 街道关于建设和谐社区的做法2021-09-22
- 试解和谐社会研究三个实践难题2021-09-22
- 在构建稳定和谐社会工作会议...2021-09-23
- 在全县构建稳定和谐社会工作...2021-09-23
- 交通安全: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202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