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西安市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2-02-27 15:13:54 浏览数:

一、城市性质、职能及发展目标  

城市性质: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高教、科研、国防科技工业基地,中国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陕西省省会,并将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城市职能:国际旅游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防科技基地及交通枢纽城市;中国西部经济中心;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线两带”的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目标:  

(1)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营造文化环境,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国际旅游城市。  

(2)依托教育、科研和人才资源优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营造最佳创业环境,建设科技创新城市。  

(3)保护利用生态资源,结合山、塬、河、林自然地貌,建设依山抱水、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市。  

(4)依托区位优势,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建设航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城市。  

(5)充分发挥优势产业和地区辐射能力,建设国防科技、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研发和生产三大基地。  

(6)扩大开放,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强化金融、商贸、信息、物流等区域功能,建设中国西部经济中心。  

二、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20万人;市区(包括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55万人;主城区(以唐长安城为中心,以绕城高速为基本轮廓,东至洪庆,西至纪阳,南至长安(高河),北至渭河)人口规模为467万人。2020年,西安市域人口规模为1070.7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70.57万人,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200.21万人。市域城镇人口规模为850.6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9.5%。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550万人。  

(2)用地规模  

201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60平方公里以内,其中主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418平方公里。202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65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01.7平方米以内;主城区的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510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2.7平方米左右。  

三、城市布局发展形态  

(1)市域:为西安市行政辖区,空间布局为“一城、一轴、一环、多中心”,其中:“一城”为主城区;“一轴”为以陇海线为主轴的城镇经济发展轴;“一环”为以关中环线为纽带的城镇经济发展集群带;“多中心”为主城区外围的四个组团、三个新城和四个县城。  

(2)城镇范围:主城区、中心城镇、镇。中心城镇包括四个组团、三个新城和四个县城,其中:四个组团指六村堡、常宁、新筑、洪庆;三个新城指临潼、阎良、泾渭;四个县城指蓝田、周至、高陵、户县。主城区是西安城市发展的主中心,应调整城市功能布局与产业结构,提升金融、商贸、科教、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职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城市文化特色,改善生活环境。组团及新城为城市发展的副中心,应以科技研发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航天航空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提升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商务、金融、物流、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完善城市的综合功能。县城是西安城市发展轴和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各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的功能区,是带动区域发展的城市地区。  

(3)主城区:指以唐长安城为中心,以绕城高速为基本轮廓,东至灞河,西到绕城高速路,南至长安(潏河),北到渭河。主城区是西安城市发展的主中心,主城区的结构布局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以二环内区域为核心发展成商贸旅游服务区;东部依托现状发展成国防军工产业区;东南部结合曲江新城和杜陵保护区发展成旅游生态度假区;南部为文教科研区;西南部拓展成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发展成居住和无污染产业的综合新区;西北部为汉城遗址保护区;北部形成装备制造业区;东北结合浐灞河道整治建设成高尚居住、旅游生态区。  

四、城市道路规划(2009年-2020年)  

1 路网布局  

路网格局呈:“棋盘”加“环”加“放射线”的形式,主城区形成“两轴、三环、一高、一绕、六纵、七横、八射线加旅游环线”的道路网格局。具体为:  

两轴:东西轴指:大庆路、莲湖路、东、西五路、长乐路;  

南北轴指:未央路、南北大街、长安路;  

三环:城市一、二、三环路;  

一高:高架路;  

一绕:绕城高速;  

六纵:尚航路—西宝疏导线—高新经二十五路;阿房路—经十二路;朱宏路—星火路—环西路—太白路;太华路—环东路—太乙路;泾未路—东二环北延线—东二环—新安东街;幸福路(万寿路)—长鸣路;  

七横:北客站站前规划路;广场东西路;红光路—西关正街—西大街—东大街—韩森路;科技路—小寨东西路—西影路;纬三路—丈八东路—水厂路;西部大道—环北路;韦郭路—友谊路—东长安街;  

八射线:朱宏路、太华路、华清路、咸宁路、太乙路、太白路、昆明路、枣园路;  

旅游环线:草临路、东风路、尚稷路、沣河东岸规划路接老环山公路。  

西安市城市路网规划(2004-2020年)见图4-3-1。  

2 道路分级  

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四级标准,结合我市旅游城市的特点和假日经济的要求,规划旅游线路。  

规划城市快速路布局体系为“两环十四放射”,城市快速路与对外高等级公路便捷相连,在城市三环路建设时同步建设多处互通式立交,在现状绕城高速上增设互通式立交。近期强化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便捷联系,在城市东西南北方向各考虑两条以上快速道路的建设,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矛盾。  

西安市城市快速路网规划(2004-2020年)见图 4-3-2 。  

3 道路红线宽度  

快速路:红线宽60~100m,设计车速 80km/h ,机动车道设双向六车道,与主干道相交设互通式立交,与次干道相交设分离式立交或采用右进右出形式。  

主干路:红线宽40~60m,设计车速40~60km/h,机动车道设双向6~8车道。主干道与次干道相交设灯控,与支路相交采用右进右出,道路横断面采用三块板或四块板形式。  

次干路:红线宽30~40m,机动车道设双向4~6车道,一、三块板形式,设计车速 40km/h ,为主要的生活服务性道路。  

支路:红线宽15~20m,设计车速 30km/h ,设混合车道,一块板形式,2~4车道。  

旅游线路: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40~60m,道路横断面采用机、非混行两块板形式,注重环境景观效果。  

4 道路横断面  

规划分为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四种类型。  

5 规划道路指标  

在规划主城区内,快速路 184.5km ;主干路 717.7km ;次干道 917.2km ;旅游线路约 211.1km ;城市道路总长约 2030.5km ,路网密度(不含支路) 3.34km /km2。  

6 交叉口  

城市快速路与对外高速公路、主要干道、城市出入口道路相交处设置互通式立交,与其他道路相交设置分离式立交;规划铁路与城市道路相交设置分离式立交;其它道路相交交叉口均为平交,主次干道相交或次干道之间相交均设信号控制并进行渠化处理,次干道与支路相交设减速或让行标志。  

   

7 停车场  

停车场分为路外停车场和路内停车场两种,路内停车场是路外停车场的重要补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安市停车供给的模式为以下3种:  

模式一: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严格控制私人小汽车的使用,适度加强停车场建设。  

模式二:加强停车场建设,加大交通管理力度,适度控制私人小汽车的使用。  

模式三:大力加强停车场建设,改善交通管理,不限制私人小汽车的发展。  

停车供给的原则:在老城内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严格控制汽车的使用,适度加强停车场建设;在老城外加强停车场建设,加大交通管理力度。  

停车设施布局:在老城内严格控制路边停车,引导大众选用公交出行;在一环路以外,主要的城门外修建大型公共停车设施,引导老城出行方式的改变,保护老城整体风貌,提高老城的生活环境质量、促进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在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鼓励修建公共停车设施;在二环路以外的广大区域,大力发展公共停车设施。  

停车场的面积: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以每人0.8~1 .0m2 计算,在服务半径为250~300m的范围内需设置停车场约 6000m2 。  

五、环境功能区划  

(1)根据《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和西安市政府市政发(1998)70号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西安市环境空气功能区划分的通知》,本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功能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类区。  

(2)根据西安市人民政府,市政发[2000]60号《关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的通知》,本项目所经区域噪声环境功能区划主要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的2类区和3类区。  

   

相关热词搜索: 西安市 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