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度转变增长方式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发显著,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越来越成为区域软实力竞争的核心内容,越来越成为影响地区和城市经济辐射力、带动力的重要因素。在新形势下,文化创意产业是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升级,以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引领经济走向复苏之路的先导产业之一,其“两高一低”(高增长、高附加值、低消耗)的发展模式,是缓解资源约束,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的有效手段,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一、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条件和优势
成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丰富,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俱佳,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良好,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市文化创意产业以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优势行业为重点,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模式,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四片两区一带多点”的空间格局。
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新亮点。成都城市品牌不断提升,“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的宽窄巷子、全国十大文化名街之一的锦里等,已经成为城市新名片,成为外地游客的城市体验和本地市民的城市情结之地。水井坊、文殊坊等古街的打造,金沙、邛窑等遗址博物馆的兴建,安仁、黄龙溪、平乐、洛带等古镇的重塑,锦绣工场、安靖蜀绣基地等的建设,使我市文化资源得到更好地发掘、恢复、传承和振兴。2004年到2008年,我市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由232亿元提高到595亿元,增加值由65亿元提高到134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8%上升到48%。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成为我市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两大产业之一,在我市新兴产业三大主体产业中排行第二。
二、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总量不大,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
从英国、美国等创意产业较发达的国家看,创意产业产值一般占GDP的8%,大致吸收了5%的就业人口。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创意产业增加值水平也比较接近这个数(按其自行制定指标进行统计,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而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3%左右的水平(采用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统计标准),创意产业总量不大,增长速度不快。
(二)缺乏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
我市现有的骨干文化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仅在出版传媒、文化旅游等领域形成了大型文化集团,在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其他领域还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行业整合能力的骨干企业。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不多,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有待形成,重大项目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还不明显。
(三)有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深圳市设立了直属市政府的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杭州市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办公室,均作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常设机构,并赋予其相关职责,配套相关资源,牵头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我市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促进机构,仅是在市委宣传部文产处加挂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的牌子,只能承担全市文化产业的一般性协调工作,不具备政府管理职能,因此在产业推进工作中的作用不能够有效发挥。
(四)资金支持力度不足
深圳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亿元,杭州市去年安排15亿元;北京市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同时还设立了规模5亿元的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并建立了项目补贴、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系。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虽有一定增长,但总量较小,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非常有限,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和投融资平台建设还无法形成支撑。
(五)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还不够系统化
北京、深圳、杭州、南京、重庆等市已经出台了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并且有的城市已经初步形成政策体系。由于资金等原因,我市目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还不够配套,未形成系统性的支持政策。
三、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及政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根据成都实际,通过规划建设载体、培育壮大主体、实施重大项目、塑造文化品牌和完善公共服务,推进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
1、立足成都优势领域,重点发展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出版发行等七大行业,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2、以园区化和楼宇化为主要模式,建设产业载体,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引进和培育骨干企业,发挥引导示范和资源整合作用,影响带动行业发展。
3、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创意和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好的重大项目,推进产业融合与联动发展。
4、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园区和品牌活动,塑造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品牌。
5、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完善投融资、产权交易、共性技术、产品展示和信息交流等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政策建议
1、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设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机构,或将市文产办作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推进的常设机构,纳入市委、市政府机构序列,明确相关职责。
2、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现有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支持范畴,并不断扩大专项资金规模,到2010年,力争资金规模达到1亿元,之后以不低于市本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逐年增加。主要用于支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创新、内容原创、重点企业招商、重大项目补贴、人才引进与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
3、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一是在研究制定《成都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同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重点行业发展专项规划。二是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认证和管理办法,规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和管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三是制定知识产权保护与奖励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意成果应用、知识产权评估、抵押融资和贸易等进行扶持。四是参照我市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有关行业的方式,制定文化创意产业行业政策,优先扶持重点行业发展。
4、制定和完善投融资政策。一是完善信贷融资政策。强化成都市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服务功能,改进无形资产评估和抵押办法,为文化创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拓展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渠道。二是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为文化创意中小企业开辟一条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三是优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建立贷款贴息机制,优先扶持文化创意产业重点行业发展。
5、建立健全产业孵化政策。一是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建设运行管理办法,明确办公空间、公共硬件、技术设备等资源供给,以及知识产权、共性技术、市场等服务供给的支持办法,提高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在城市优势区位的竞租能力。二是制定小型文化创意企业贷款担保办法,以及对研发创新项目的扶持办法,建立孵化器种子资本来源,明确行业限制,用于支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成功创业。
6、培养引进人才。完善公平竞争和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建立多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培育和奖励制度,整合全市各项人才引进政策资源,引进掌握文化创意产业核心技术的团队和领军人物。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利用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平台培养市场急需的实用技能型和创业型人才。
热门文章:
- 2024年度《榜样力量》(第二...2023-12-29
- (合集)有关于打造清廉国企...2023-12-26
- 2024思政教师培训材料:社会...2023-12-25
- 药物质检年度工作总结报告范...2023-12-07
- 两会期间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2023-12-07
- 专题节目《榜样7》观后感通用...2023-12-07
- 学生会竞选精彩演讲稿6篇2023-12-06
- 甄选开学会领导精彩讲话稿汇...2023-12-06
-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2023-12-06
- 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通用范文3篇2023-12-06
相关文章:
- 建设畜牧业大县实施意见2021-10-08
- 关于创建百万亩木本油料产业...2022-03-22
- 自我介绍新颖有创意英文范文2021-08-23
- 有创意的英语个性自我介绍2021-08-23
- 自我介绍怎么写创意2021-08-23
- 幽默有创意的自我介绍2021-08-23
- 有创意的自我介绍女生范例2021-08-23
- 幼儿园主题活动方案创意方案集锦2021-08-27
- 有创意竞选稿2021-08-27
-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分析2021-08-27
- 地方堂戏面具文化创意产品设...2021-08-27
- 创意新颖运动会加油稿100字2021-08-31
- 加强节能减排促进钢铁工业增...2021-12-23
- 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促进增长方...2021-12-26
- 为实现我镇经济跨越式发展而...2021-09-19
-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推动地区经...2021-09-20
- 思路换出效益--实现铁路跨越...2021-09-27
- 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2021-10-02
- 电力企业-跨越式发展创新优势2021-11-01
-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2021-11-05
- 跨越式发展动力难题调研报告2022-01-15
- 实现农村保险业务跨越式发展...2022-02-19
- 从源头抓质量,加大对企业服...2021-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