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03-30 15:22:01
浏览数:次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境内投资者的历史短,明显滞后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且质量和效果远也不及境外战略投资者,在政策上更得不到支持。但是,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境内战略投资者实力的提高,已经有越来越的大型金融保险机构、国有(控股)企业参与到银行业的改革重组。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但关键是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的流程需要规范而且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是唯一的选择。
关键词:境内战略投资者;商业银行;改革
一、前言
战略投资(strategic investment)是并购术语,在2005年底出台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中将其定义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中长期战略性并购投资”。战略投资者(strategic investor)是相对于上市公司发起人而言的,是指以资本合作为基础,通过长期持股,寻求战略合作关系的投资者。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认为,中资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应该是注重长期利益、与其入股银行结成利益共同体的投资者。金融危机前,国内商业银行争相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甚至将其作为改革的必要过程。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恰逢锁定期结束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开始撤离我国市场,境内战略投资者开始为人们所重视。
二、境内战略投资者的发展
(一)境内战略投资者的发展历程
国内战略投资者最早出现在1999年7月28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股票发行方式的通知》,首次引入了战略投资者概念,战略投资者被认为是“市场稳定器”。首钢股份作为国内首家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上市公司,在上市首日向战略投资者配售9200万股股票,并规定锁定期为6个月。向战略投资者配售股票,不在于融资的意义,更主要的是稳定市场,对市场认购起到某种表率作用,提升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的信任。之后这种向战略投资者配售的形式屡见不鲜,锁定期也各不相同。商业银行引入境内战略投资者始于2002年4月2日,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A股发行网下向法人投资者配售,其中就包括了10家战略投资者,锁定期为12个月。2004年6月14日,商业银行首次在IPO前引入战略投资者。社保基金以战略投资者身份一举向交通银行投入100亿元,锁定期为3年,以占其资金总量7%左右成为其实体投资的最大一单。2007年4月23日,以“A+H”方式同步公开招股的中信银行,共引进了工商银行、社保基金等20家境内战略投资者,工商银行成为了国内首家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股银行的银行。随着银行业改革的纵深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开始引入境内战略投资者。2006年11月30日,烟台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引进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等投资者,募集股本3.93亿股,募集资金3.93亿元,其中,中国华电认购2.73亿股,占市商行增资扩股后总股本10.9亿股的25%,成为市商行境内战略投资者,这是市商行首次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农村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是继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之后,银行业改革的第3步。2007年12月,经银监会批准,常熟农商行引入交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成为全国首家引入境内战略投资者的农村商业银行。2007年7月5日,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与启东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正式签订《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入股启东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框架协议》,成为国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的首个案例。从以上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境内战略投资者始终紧随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步伐。在改革的各个阶段,从国有商业银行到城市商业银行,再到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中都可以发现境内战略投资者的积极参与。
(二)境内战略投资者的特点
1、境内战略投资者的动机。根据以往经验,投资于银行常常能获得较高的收益率,而且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股银行还可以获得溢价补偿。2003年4月10日,招商银行战略投资者配售股份上市,仅1年后,10家战略投资者就赚得盆满钵满。其中复星实业申购的3880万股账面获利1.7亿元,而中水渔业至少收益5055万元。而且境内战略投资者投资商业银行有助于和银行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获得贷款方面的支持和业务上的合作机会。华能集团投资10亿元,成为工商银行的战略投资者。1年锁定期后,华能集团已经退出10大股东的行列,但仍和工商银行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008年工行还成功承销中国华能集团公司50亿元短期融资券。银行以境内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控股其他银行则是一条跨区域发展的捷径。北京银行参股廊坊市商业银行,以19.99%的持股比例成为后者第一大股。受监管部门异地开设分行的管控,加之直接设立机构的成本较高,通过跨区域兼并重组的方式参股其他商业银行成为银行扩张简便、有效的手段。另外,境内战略投资者处于战略发展需要,力图曲线进入金融行业,跨行业经营以分散风险。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单纯强调规模经济和速度经济已远远不够。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和经营多元化是许多大型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手段。
2、境内战略投资者的加入时机。境内战略投资者按加入时机可以分成3类,一是在引进发起人股东时加入的战略投资者:主要指社保基金。2004年社保基金以100亿元入股改制后的交通银行,随后,社保基金又分别入股了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资金数量都是100亿元。2009年2月26日,经国务院同意,社保基金又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到对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IPO前加入的战略投资者可以获得较高的溢价率,因此是境外战略投资者追捧的形式,而境内战略投资者却较少参与其中。另一类就是在上市首日以配售方式加入的战略投资者,这类战略投资者不只局限于金融机构,主要是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如宝钢集团、华能集团。但是这类境内战略投者的投资额较小,一般不足以成为银行的大股东。而且锁定期较短,大多数战略投资者的锁定期都只有12个月,为了补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仍可享受一定的溢价率。目前境内战略投资者大都是以这种方式引进的。另外,还可以通过增发引进战略投资者。
3、境内战略投资者的构成。境内战略投资者的构成主要是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和机构。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是战略投资银行的主力,中国人寿同时是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战略投资者。中国银行的14家境内战略投资者中有5家保险公司,总计承诺认购股票金额15.2亿元,占总配售金额的38%。中国工商银行的23家境内战略投资者中,保险公司有9家,认购金额占配售额的51%。入股未上市银行给保险资金带来了广阔的收益空间,同时也加快了金融混业步伐。另外,能源巨头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也热衷于参股银行。与保险公司战略投资的初衷类似,高额的收益率和业务上的长期合作是重要原因。近年来也出现了商业银行作为境内战略投资者的情况。如2007年,莱商银行引入浦发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启东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引入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2008年廊坊市商业银行引入北京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到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重组中,是双赢的选择。投资者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和对陌生市场的了解,引进投资方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得到股改经验和技术指导。
三、关于商业银行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的思考
(一)关键是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底在全球大银行市值排名中占据了前两名,但与国外优秀银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论风险管理上、产品设计上,还是制度建设、管理流程上都存在很多问题。风险控制水平低下,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滞后,管理体制落后,机构庞大、效率低下制约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严重冲击,并不意味着我国银行体制和管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任重道远,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还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核心目标应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改进技术,而非充实资本,引进战略投资者更不应成为寻租的工具。
(二)境内战略投资者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境外战略投资者不可能仍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依赖了,一方面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投资我国银行业,另一方面就是不可能永远做到竞争回避,外资银行战略投资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我国市场,进而拓展在我国的业务。据普华永道发布的2008年《外资银行在中国》调查报告显示,预计未来3年在华外资银行数量可能从目前的76家增加到100家,而法人银行将超过40家,可能达到60家。而且证监会规定每家外资银行最多只能入股两家中资银行,因此合规的、可供选择的境外战略投资者范围会逐渐减少。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不可能继续依赖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提升管理水平了。战略投资者并不意味着永远持有,否则也没有所谓禁售期一说。我国有近百家企业有着境内战略投资银行的经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银行业改革可以借助优秀的境内战略投资者,而非依赖境外战略投资者。公司治理体制完善、改革经验丰富的国内企业都可以继续推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三)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的流程需要规范
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同样需要规范,不能盲目引进。目前,我国银行业引进的境内战略投资者大多类似于财务投资者,锁定期只有12个月,持有股份也很少,大多在5%以下,不能成为大股东,不足以影响董事会的决定,因此引进先进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技术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截至2008年底,14家上市银行一共引进过107个境内战略投资者,但成为大股东的战略投资者寥寥。参考对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规定,境内战略投资者也应该延长锁定期,规定最低持股比例,否则就要取消其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计划引资的银行也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选择合格的境内战略投资者,注重业务合作和战略发展目标,而不应盲目引进,毕竟引入战略投资者对于提升银行业务能力绝非万用仙丹,结果要比形式重要。
(四)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是唯一的选择
引进境外战略者不是唯一的选择,可以不转让股份所有权换取先进的管理经验,而是拨出专项资金,就具体业务请来具有国际水平的管理咨询团队,坚持“以我为主,花钱借脑的方式”,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要比泛泛地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更为奏效。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绝非学习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唯一途径。另外,充足资本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各类债券来解决。如果单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和补充资本,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是唯一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左晓蕾.对战略投资者退出应有心理准备[N].第一财经日报,2009-01-08.
2、盛三化,曾宇平.中国商业银行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比较分析[J].特区经济,2008(10).
3、李东卫.境外战略投资者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什么[J].经济,2008(7).
4、唐双宁.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促进中外资银行“双赢”——唐双宁副主席在2005中国论坛上的演讲[EB/OL].中国银监会网站,2005-11-02.
5、宋晋生,霍朝晖.对中资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回顾与思考[J].经济师,2006(10).
6、葛伟栋.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与国外同行的差距[J].经济参考研究,2008(6).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金融系)
关键词:境内战略投资者;商业银行;改革
一、前言
战略投资(strategic investment)是并购术语,在2005年底出台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中将其定义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中长期战略性并购投资”。战略投资者(strategic investor)是相对于上市公司发起人而言的,是指以资本合作为基础,通过长期持股,寻求战略合作关系的投资者。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认为,中资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应该是注重长期利益、与其入股银行结成利益共同体的投资者。金融危机前,国内商业银行争相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甚至将其作为改革的必要过程。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恰逢锁定期结束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开始撤离我国市场,境内战略投资者开始为人们所重视。
二、境内战略投资者的发展
(一)境内战略投资者的发展历程
国内战略投资者最早出现在1999年7月28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股票发行方式的通知》,首次引入了战略投资者概念,战略投资者被认为是“市场稳定器”。首钢股份作为国内首家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上市公司,在上市首日向战略投资者配售9200万股股票,并规定锁定期为6个月。向战略投资者配售股票,不在于融资的意义,更主要的是稳定市场,对市场认购起到某种表率作用,提升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的信任。之后这种向战略投资者配售的形式屡见不鲜,锁定期也各不相同。商业银行引入境内战略投资者始于2002年4月2日,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A股发行网下向法人投资者配售,其中就包括了10家战略投资者,锁定期为12个月。2004年6月14日,商业银行首次在IPO前引入战略投资者。社保基金以战略投资者身份一举向交通银行投入100亿元,锁定期为3年,以占其资金总量7%左右成为其实体投资的最大一单。2007年4月23日,以“A+H”方式同步公开招股的中信银行,共引进了工商银行、社保基金等20家境内战略投资者,工商银行成为了国内首家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股银行的银行。随着银行业改革的纵深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开始引入境内战略投资者。2006年11月30日,烟台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引进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等投资者,募集股本3.93亿股,募集资金3.93亿元,其中,中国华电认购2.73亿股,占市商行增资扩股后总股本10.9亿股的25%,成为市商行境内战略投资者,这是市商行首次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农村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是继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之后,银行业改革的第3步。2007年12月,经银监会批准,常熟农商行引入交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成为全国首家引入境内战略投资者的农村商业银行。2007年7月5日,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与启东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正式签订《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入股启东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框架协议》,成为国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的首个案例。从以上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境内战略投资者始终紧随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步伐。在改革的各个阶段,从国有商业银行到城市商业银行,再到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中都可以发现境内战略投资者的积极参与。
(二)境内战略投资者的特点
1、境内战略投资者的动机。根据以往经验,投资于银行常常能获得较高的收益率,而且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股银行还可以获得溢价补偿。2003年4月10日,招商银行战略投资者配售股份上市,仅1年后,10家战略投资者就赚得盆满钵满。其中复星实业申购的3880万股账面获利1.7亿元,而中水渔业至少收益5055万元。而且境内战略投资者投资商业银行有助于和银行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获得贷款方面的支持和业务上的合作机会。华能集团投资10亿元,成为工商银行的战略投资者。1年锁定期后,华能集团已经退出10大股东的行列,但仍和工商银行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008年工行还成功承销中国华能集团公司50亿元短期融资券。银行以境内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控股其他银行则是一条跨区域发展的捷径。北京银行参股廊坊市商业银行,以19.99%的持股比例成为后者第一大股。受监管部门异地开设分行的管控,加之直接设立机构的成本较高,通过跨区域兼并重组的方式参股其他商业银行成为银行扩张简便、有效的手段。另外,境内战略投资者处于战略发展需要,力图曲线进入金融行业,跨行业经营以分散风险。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单纯强调规模经济和速度经济已远远不够。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和经营多元化是许多大型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手段。
2、境内战略投资者的加入时机。境内战略投资者按加入时机可以分成3类,一是在引进发起人股东时加入的战略投资者:主要指社保基金。2004年社保基金以100亿元入股改制后的交通银行,随后,社保基金又分别入股了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资金数量都是100亿元。2009年2月26日,经国务院同意,社保基金又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到对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IPO前加入的战略投资者可以获得较高的溢价率,因此是境外战略投资者追捧的形式,而境内战略投资者却较少参与其中。另一类就是在上市首日以配售方式加入的战略投资者,这类战略投资者不只局限于金融机构,主要是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如宝钢集团、华能集团。但是这类境内战略投者的投资额较小,一般不足以成为银行的大股东。而且锁定期较短,大多数战略投资者的锁定期都只有12个月,为了补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仍可享受一定的溢价率。目前境内战略投资者大都是以这种方式引进的。另外,还可以通过增发引进战略投资者。
3、境内战略投资者的构成。境内战略投资者的构成主要是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和机构。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是战略投资银行的主力,中国人寿同时是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战略投资者。中国银行的14家境内战略投资者中有5家保险公司,总计承诺认购股票金额15.2亿元,占总配售金额的38%。中国工商银行的23家境内战略投资者中,保险公司有9家,认购金额占配售额的51%。入股未上市银行给保险资金带来了广阔的收益空间,同时也加快了金融混业步伐。另外,能源巨头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也热衷于参股银行。与保险公司战略投资的初衷类似,高额的收益率和业务上的长期合作是重要原因。近年来也出现了商业银行作为境内战略投资者的情况。如2007年,莱商银行引入浦发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启东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引入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2008年廊坊市商业银行引入北京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到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重组中,是双赢的选择。投资者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和对陌生市场的了解,引进投资方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得到股改经验和技术指导。
三、关于商业银行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的思考
(一)关键是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底在全球大银行市值排名中占据了前两名,但与国外优秀银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论风险管理上、产品设计上,还是制度建设、管理流程上都存在很多问题。风险控制水平低下,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滞后,管理体制落后,机构庞大、效率低下制约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严重冲击,并不意味着我国银行体制和管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任重道远,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还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核心目标应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改进技术,而非充实资本,引进战略投资者更不应成为寻租的工具。
(二)境内战略投资者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境外战略投资者不可能仍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依赖了,一方面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投资我国银行业,另一方面就是不可能永远做到竞争回避,外资银行战略投资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我国市场,进而拓展在我国的业务。据普华永道发布的2008年《外资银行在中国》调查报告显示,预计未来3年在华外资银行数量可能从目前的76家增加到100家,而法人银行将超过40家,可能达到60家。而且证监会规定每家外资银行最多只能入股两家中资银行,因此合规的、可供选择的境外战略投资者范围会逐渐减少。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不可能继续依赖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提升管理水平了。战略投资者并不意味着永远持有,否则也没有所谓禁售期一说。我国有近百家企业有着境内战略投资银行的经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银行业改革可以借助优秀的境内战略投资者,而非依赖境外战略投资者。公司治理体制完善、改革经验丰富的国内企业都可以继续推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三)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的流程需要规范
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同样需要规范,不能盲目引进。目前,我国银行业引进的境内战略投资者大多类似于财务投资者,锁定期只有12个月,持有股份也很少,大多在5%以下,不能成为大股东,不足以影响董事会的决定,因此引进先进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技术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截至2008年底,14家上市银行一共引进过107个境内战略投资者,但成为大股东的战略投资者寥寥。参考对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规定,境内战略投资者也应该延长锁定期,规定最低持股比例,否则就要取消其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计划引资的银行也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选择合格的境内战略投资者,注重业务合作和战略发展目标,而不应盲目引进,毕竟引入战略投资者对于提升银行业务能力绝非万用仙丹,结果要比形式重要。
(四)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是唯一的选择
引进境外战略者不是唯一的选择,可以不转让股份所有权换取先进的管理经验,而是拨出专项资金,就具体业务请来具有国际水平的管理咨询团队,坚持“以我为主,花钱借脑的方式”,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要比泛泛地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更为奏效。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绝非学习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唯一途径。另外,充足资本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各类债券来解决。如果单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和补充资本,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是唯一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左晓蕾.对战略投资者退出应有心理准备[N].第一财经日报,2009-01-08.
2、盛三化,曾宇平.中国商业银行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比较分析[J].特区经济,2008(10).
3、李东卫.境外战略投资者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什么[J].经济,2008(7).
4、唐双宁.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促进中外资银行“双赢”——唐双宁副主席在2005中国论坛上的演讲[EB/OL].中国银监会网站,2005-11-02.
5、宋晋生,霍朝晖.对中资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回顾与思考[J].经济师,2006(10).
6、葛伟栋.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与国外同行的差距[J].经济参考研究,2008(6).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金融系)
相关热词搜索:
商业银行
境内
投资者
引进
思考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