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突发事件物资保障分析
发布时间:2022-04-04 15:22:32
浏览数:次
摘要:目前,突发事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从突发事件的特点入手,分析突发事件对于我们的要求,针对其特点,分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突发事件;物资保障;分析
突发事件是指在意想不到的时机、意想不到的地域,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而发生的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安定、损害国家与民族利益的事件。认真分析研究突发事件的起因与发展过程,把握突发事件特点,完善处理突发事件的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处置突发事件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突发事件发生的特点
一是起因复杂。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因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措施不到位而引发的人为事故,又有因自然环境气候等原因而发生的自然灾害;既有一般群众因偶发事件处置不当而引起的事端,又有少数别有用心的坏人利用某些方面的失误而进行幕后策划与操纵不明真相的群众进行的聚众闹事;既有国内各民族间因语言、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差异引起的民族纠纷,又有国境线上因领土、主权等因素引起的局部武装冲突,等等。
二是发生突然。突发事件通常是在意想不到的时机、意想不到的地域,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而突然爆发的,具有很强的惑然性,有利时机稍纵即逝,使处理突发事件的各项工作均在被动的环境氛围条件下实施,增大了及时、有效、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难度。
三是变化迅速。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处置措施不力,现场或局面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控制,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严重后果,尤其是少数别有用心的坏人进行幕后策划与操纵的突发事件和局部武装冲突更是如此,处置措施稍有滞后,就会造成社会动乱。
二、突发事件对物资保障的要求
(一)应对突发事件物资保障的时效性要求迅速保障
突发事件应对的物资保障以准备时间最少、距离最短为首要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在第一时间施与救援,若事态扩大,很有可能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同时突发事件应对物资保障具有很强的整合性。对突发事件时,其应急管理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机构的任务,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当有关部门在应对过程中,在既有的应急资源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应急需要时,可以依法紧急征用社会其他部门以及个人的资源,社会其他部门和个人也有责任提供相应的资源。
(二)应急物资保障关系到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成败
首先,物资保障是突发事件应对的基础。在应急管理中,向事发地点及时提供充足的应对资源是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的职能。应急物资及时快速的到达是有效应对的重要保障,只有充足物资保障,才能保障应对突发事件的顺利完成。其次,突发事件应对的物资保障涉及到公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可以说,应对物资保障是突发事件状态下民众的生命保障线。
(三)保障透明度高,要求高度重视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立即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的焦点,大量新闻工作人员聚集现场,全程报道威胁的每个细节、行动的每个过程;国内、国际各种力量参与其中,使得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行动中对社会媒体是透明的。这就要求部门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为我服务,严密细致开展各项物资保障活动。
三、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物资保障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建立了诸如应急经费保障制度、行政征用制度等相关物资保障制度,但是与突发事件应对的物资保障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暴露了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物资保障中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预测不准,应对物资的需求分析不够,应对物资储备体系不健全;储备物资种类、品种和数量相对缺乏;物资缺乏优化配置,存储设施不足、布局不尽合理,仓储管理不科学,仓储物资欠缺动态管理缺乏物资储备监测网络,仓储自动化、信息化、机械化程度有待提高;对突发事件应对物资的调配分析不够,没有建立统一的应对物资储备指挥系统。
四、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物资保障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及时修订和完善各级应急预案
各级政府和各地要根据近几年应急救灾工作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修订和完善各级应急预案,尤其是沿海地区要重点完善防台风应急预案,长江中下游地区做好预防寒潮冰雪自然灾害的工作,各地需要继续落实和做好各项防灾备灾工作,提高社会整体抗灾能力水平。
(二)规范避险场所和灾区民房建设
各地要继续加强避险场所的建设力度,整体规划、科学实施,尤其是沿海地区要完善避风楼建设,洪涝高风险区要加强高脚楼建设,地质灾害多发区要落实好危房改造工程,最大限度地保障避险场所的工程质量,消除安全隐患。在灾区恢复重建过程中,当地城建规划部门应做好指导,将防灾减灾纳入到恢复重建和新农村建设中,使多灾易灾地区彻底摆脱“反复受灾、反复投入”的恶性循环,提高救灾资源使用效率和整体社会效益。
(三)进一步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例如,台风灾害具有较大的可预测性,政府和群众可提前做好各项应对工作,地方政府应该加大防灾减灾的宣传和教育,积极鼓励广大群众和社会团体参与各项防灾减灾工作,尤其是引导群众以家庭为单位,在灾前做好方便食品和饮用水的储备工作,以减轻当地政府灾后开展救灾工作的压力,维护好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北林,马婷.应急救灾物资紧急调度问题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杨子健,李威.积极发挥国家物资储备对我国救灾物资储备的促进作用[J].宏观经济管理,2007.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