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述职报告 >

内河水运航道船闸扩容改造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章节示例

发布时间:2021-08-27 23:20:12 浏览数:

  内河水运航道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

 环境影响 评价 报告书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章节示例)

  建设单位:×× 调查单位:×× 完成时间:20××年×月

 

  1 目 目

  录

 6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 1

 6.1

  环境保护措施 ······················································ 1

 6.1.1

 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 1

 6.1.1.1

 施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 ···················································· 1

 6.1.1.1.1

 抛填区疏浚方泥浆水 ································································ 1 6.1.1.1.1.1 围埝 ················································································· 1 6.1.1.1.1.2 泄水口 ·············································································· 1 6.1.1.1.1.3 后续沉淀池 ········································································ 1 6.1.1.1.1.4 余水处理工艺 ····································································· 1 6.1.1.1.2

 减少悬浮物产生量的减缓措施 ···················································· 2 6.1.1.1.3

 施工船舶污水 ········································································· 2 6.1.1.1.4

 施工生产废水 ········································································· 2 6.1.1.1.4.1

 沙石料冲洗排水 ································································· 2 6.1.1.1.4.2

 施工期混凝土拌和及砼块养护产生碱性废水 ···························· 3 6.1.1.1.4.3

 施工机械冲洗废水 ······························································ 3 6.1.1.1.5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 4 6.1.1.2

 运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 ···················································· 4

 6.1.1.2.1

 船舶污水 ··············································································· 4 6.1.1.2.2

 船闸管理区产生的生活污水 ······················································· 4 6.1.2

 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 5

 6.1.2.1

 施工期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 5

 6.1.2.2

 运营期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 5

 6.1.3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 5

 6.1.3.1

 施工期固废污染防治措施 ················································· 5

 6.1.3.2

 运营期固废污染防治措施 ················································· 6

 6.1.4

 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 ·············································· 6

 6.1.4.1

 防治水生生态影响和生态补偿措施 ····································· 6

 6.1.4.1.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和管理力度 ··········································· 6 6.1.4.1.2

 环保条款约定 ········································································· 7 6.1.4.1.3

 航道疏浚作业及构筑物水下作业 ················································· 7 6.1.4.1.4

 对鱼类洄游造成阻隔的预防措施 ················································· 7 6.1.4.1.5

 跟踪监测 ··············································································· 7 6.1.4.1.5.1

 监测内容 ·········································································· 7 6.1.4.1.5.2

 监测时段和周期 ································································· 7 6.1.4.2

 典型重点保护动物的保护 ················································· 8

 6.1.4.2.1

 黄鼬作为评价范围内重点保护哺乳类 ··········································· 8 6.1.4.2.2

 棕背伯劳、环颈雉等作为评价范围内重点陆地保护鸟类 ··················· 8 6.1.4.2.3

 中华蟾蜍作为评价范围内重点保护两栖类 ····································· 8 6.1.4.2.4

 湿地鸟类 ··············································································· 8

  2 6.1.4.3

 水土保持措施 ································································ 8

 6.1.4.4

 弃土场及抛填区防护及恢复措施 ········································ 9

 6.1.4.5

 景观绿化 ······································································ 9

 6.1.4.6

 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措施 ···················································· 9

 6.1.5

 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 10

 6.1.5.1

 施工期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 10

 6.1.5.1.1

 施工扬尘 ·············································································· 10 6.1.5.1.1.1

 强化扬尘污染防治责任,严格实行网络化管理 ························ 10 6.1.5.1.1.2

 落实物料堆场防风抑尘措施················································· 10 6.1.5.1.1.3

 降尘制度落实 ··································································· 10 6.1.5.1.1.4

 安装渣土运输车辆 GPS 定位系统,严格实施密闭运输,落实冲洗保洁措施···························································································· 11 6.1.5.1.2

 燃油废气 ·············································································· 11 6.1.5.1.3

 底泥恶臭 ·············································································· 11 6.1.5.3

 运营期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 11

 6.1.6

 临时堆土场及抛泥弃土区风干后的污染防治措施 ········ 12

 6.1.6.1

 临时堆土场 ································································· 12

 6.1.6.1.1

 弃土工作流程 ········································································ 12 6.1.6.1.2

 水土流失防治 ········································································ 12 6.1.6.1.3

 防尘降噪 ·············································································· 12 6.1.6.1.4

 水污染防治 ··········································································· 12 6.1.6.2

 抛泥弃土区 ································································· 12

 6.2

  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 13

 

 第 1 页

 共 13 页 6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6.1

 环境保护措施

 6.1.1

 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6.1.1.1

 施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

 6.1.1.1 .1

 抛填区疏浚方泥浆水

 本项目抛填区拟选址位于项目东南侧,占地 26.6 万 m²。抛填区设置围埝,泄水口和沉淀池,泥浆水经沉淀后优先回用于生产和施工场地洒水抑尘,多余泥浆水经加药沉淀后浓度约在 50mg/L 左右,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SS 排放浓度为 70mg/L)后排入××河,对××河水环境影响很小。

 抛填区具体采取措施:

 6.1.1.1 .1.1 围埝

 根据核实,本工程区域中底泥的现状监测指标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二级标准要求,工程区域底泥的重金属含量较低,不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建议采用重力斜坡式编织袋装土围埝。对于建在水塘内的围埝,水面以下采用抛石,上部采用编织袋装土围埝,围埝内侧无需铺设土工膜防渗。

 6.1.1.1 .1.2 泄水口

 泄水口又称水门,是泥浆在堆场内沉淀后余水的排泄口门,它的作用是调节泥浆流程,控制排泄流量,改善泥沙沉淀效果,减少流失及提高吹填平整度等。其布设的位置、数量及尺寸根据泥浆进入堆场的总流量、吹填土的颗粒大小、堆场面积及吹填场地地形情况来确定。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考虑到施工容易、易于拆迁、经济耐用等方面因素,本工程选用闸式泄水口,且在泄水口内侧筑一封闭式溢流堰以调节泄流水位。

 6.1.1.1 .1.3 后续沉淀池

 设置后续沉淀池是为了尽量增加泥浆的沉淀时间,提高出水净化效果;此外,堆放场施工后期,大部分堆场已变为平地,后续沉淀就可以保证新输送的泥浆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和稳定的处理效果。

 可在抛泥弃土及临时堆土区排水沟与外坡脚排水沟交汇处、或坡脚排水沟与附近排水沟渠相交处,设 M7.5 浆砌片石沉砂池兼消力池,共 5 座。沉砂池为矩形断面,块石砌筑并抹面,内控尺寸长×宽×深为 3.0m×2.0m×2.0m,壁厚、底厚均为 0.35m。5 座沉砂池总容积约 60m³。

 6.1.1.1 .1.4 余水处理工艺

 本项目余水处理工艺流程图具体参见图 6.1-1。

 第 2 页

 共 13 页

  图 图 6.1- -1 1

 余水处理工艺流程示意图

 6.1.1.1.2

 减少悬浮物产生量的减缓措施

 6.1.1.1.2.1

 选择环境影响较小的疏浚机械设备 项目区疏浚一般采用挖泥船作业,挖泥船种类较多,要求施工单位采用悬浮泥沙产生量较小的绞吸式挖泥船。

 6.1.1.1.2.2

 疏浚作业的施工作业控制 减少挖泥量,要求施工单位配备 GPS 定位系统,准确确定需开挖项目区的范围、深度,减少疏浚作业中不必要的超宽、超深挖泥量,从而减少悬浮物产生量。

 6.1.1.1.2.3

 做好施工设备的日常检查维修工作,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最大限度地控制水下施工作业对底泥的搅动范围和强度,减少悬浮泥砂的产生量。

 6.1.1.1.2.4

 开展跟踪监测:委托有资质单位在疏浚作业期间进行跟踪监测,主要监测项目为 SS,一旦发现 SS 增量大于 150mg/L 影响范围较大(距离挖泥船 500 米时),应控制疏浚作业强度。

 6.1.1.1.2.5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所签定的承包合同中应有环境保护方面的条款,并附有环保要求的具体内容。

 6.1.1.1.2.6

 围堰填筑采用土袋围堰,减少拆建产生的 SS。

 6.1.1.1.3

 施工船舶污水

 本环评要求施工船舶机舱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必须经船上自配的油水分离器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向有资质的污染物接收的单位申请有偿接收处理,不得在船闸管理区及××河水域排放。船舶污水对××河水环境基本没有影响。

 6.1.1.1.4

 施工生产废水

 6.1.1.1.4.1

 沙石料冲洗排水

 针对沙石料冲洗排水,施工现场应建立临时排水收集系统,使施工废水有序排放、收集。针对该类废水特点,采用以沉淀法为主的处理工艺,具体见图 6.1-2。

 沙石料冲洗排水经收集进入沉砂池后,可去除大部分粒径较大的颗粒,SS 去除率可达到85%左右,若部分泥沙含量较高的生产废水进入反应池时 SS 浓度仍然很高,可加入混凝剂进行混凝沉淀,SS 去除率可达到 95%以上,处理后的水回用,可重复作冲洗水使用。

 底泥 挖泥船疏挖 前期余水外排 底 泥 余水 堆场沉淀 输泥管输送泥浆 沉砂池、溢流堰溢流 后期余水外排 应急投药 操作 现场化验

 第 3 页

 共 13 页

  图 图 6.1- -2 2

 沙石料冲洗废水处理工艺

 6.1.1.1.4.2

 施工期混凝土拌 和及砼块养护产生碱性废水

 经收集进入沉砂池后,可去除大部分粒径较大的颗粒,SS 去除率可达到 85%左右,之后经过中和池中和反应,因混凝土拌合的废水 SS 过高,需要再加入混凝剂进行混凝沉淀,SS去除率可达到 90%以上,处理过后的水回用。具体见图 6.1-3。

  图 图 6.1- -3 3

 混凝土拌合及砼块养护废水处理工艺

 6.1.1.1.4.3

 施工机械冲洗废水

 经收集进入沉砂池后,可去除大部分粒径较大的颗粒,SS 去除率可达到 85%左右,之后经过隔油池,因施工机械冲洗的废水 SS 过高,需要再加入混凝剂进行混凝沉淀,SS 去除率可达到 90%以上,处理后的水可回用,作为施工机械冲洗水反复使用,具体见图 6.1-4。

  图 图 6.1- -4 4

 施工机械冲洗废水处理工艺

 小型隔油池构筑示意见图 6.1-5。污水在小型隔油池内由浮子撇油器排除废油,废水再经焦碳过滤器进一步除油。该方案处理效果好,构造简单,造价低,比较实用。

 混凝剂 机械冲洗废水 沉砂池 隔油池 混凝反应池 沉淀池 回用 回用 养护废水 沉砂池 中和池 混凝反应池 沉淀池 酸 混凝剂 沙石料冲洗水 混凝剂

 反应池

 沉砂池

 沉淀池

 回

 用 用

 第 4 页

 共 13 页

  图 图 6.1- -5 5 隔油池示意图

 本处理系统主要设备为隔油池和絮凝沉淀池,基建量小,连接好管道即可运行,运行时利用高差,设备进水、出水、放油均为自动完成,且设备基本不需要人员管理,一般只需一人兼管即可。经处理后可作为洗车用水。

 6.1.1.1.5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施工场地设置办公生活区等临时设施,生活区设置了临时厕所、化粪池,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由专人定期清理。本工程生活污水量较小,且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随施工活动的结束而消失,属短期影响。因此,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后,施工生活污水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6.1.1.2

 运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

 运营期污水主要由船舶污水和船闸管理区生活污水组成。船舶污水包括船舶船底油污水、船舶生活污水。

 6.1.1.2. .1 1

 船舶污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船舶排放船舶污染物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污染物排放的标准及要求。不符合排放标准和要求的船舶污染物,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处理,不得任意排放。

 所以,本项目船舶机舱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必须经船上自配的油水分离器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到《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GB3552-20××)标准后向有资质的污染物接收的单位申请有偿接收处理,不得在船闸管理区及××河水域排放。所以,船舶污水对××河水环境基本没有影响。

 6.1.1.2. .2 2

 船闸管理区产生的生活污水

 本工程职工生活污水处理依托原船闸临时管理处,管理处设置了临时厕所、化粪池,化粪池定期由专人进行清理,不外排。本工程生活污水量较小,在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后,船闸管理区生活污水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第 5 页

 共 13 页 6.1.2

 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6.1.2.1

 施工期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6.1.2.1.1

 合理安排高噪声施工作业的时间,尽量避开夜间和中午施工时段,如必须进行夜间施工,应禁止高噪声作业行为; 6.1.2.1.2

 合理布置施工机械位置,高噪声施工机械集中的施工场所应选择在远离居民点区域; 6.1.2.1.3

 施工机械要采用低噪声设备,加强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使施工机械保持良好状态,避免超过正常噪声运转。对高噪声设备,应在其附近加设可移动的隔声屏障,以降低其噪音辐射。

 6.1.2.1.4

 合理安排高噪声施工作业的时间,夜间(22:00-06:00)禁止施工,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特殊情况需连续施工的,做好周围群众的工作,并报工地所在区或市生态环境局批准后方可在指定日期内施工。

 6.1.2.1.5

 施工区交通噪声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运输车辆的噪声,为了降低道路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也为了保证施工中运输车辆的行驶安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车辆在居民区集中路段应适当减速行驶,并禁鸣高音喇叭。加强道路养护和车辆的维修保养,降低机动车辆驶速度。考虑到进场交通运输噪声对两边居民的影响,需采取减速以降低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禁止夜间运输,对受影响居民采取补偿等措施减免对周边居民声环境的影响。

 6.1.2.2

 运营期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运营期间,为保障船闸周边良好的声环境质量,建议采取下列一系列措施,具体如下:

 6.1.2.2.1

 加强船闸管理,合理安排船舶进出船闸工作,避免船舶进出船闸鸣笛对对岸居民点造成影响; 6.1.2.2.2

 加强对船闸设备的保养及检修,保持正常运行,降低噪声。为保证船舶航行时的低噪音,船舶发动机应装置有效的消声器,并保证其正常工作,排放的噪声应符合国家《内河船舶噪声级规定》。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新技术的推广,将来内河船舶将向环保节能型更新,特别是挂桨机船在内河航运上的逐步淘汰,船舶航行噪声影响将大为减轻。

 6.1.3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6.1.3.1

 施工期固废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来自施工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如砂石、石灰、混凝土等)、施工船舶垃圾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这些均属于一般固体废物。

 6.1.3.1.1

 本项目不涉及房屋拆迁,老闸构筑物拆除的混凝土块固废充分综合利用,可用于施工场地平整等。工程开挖土石方应尽量综合利用,不能利用的及时送至弃渣场堆置,夯实压实,采取植被防护措施,避免扬尘和水土流失。

 第 6 页

 共 13 页 6.1.3.1.2

 本项目剩余土方和疏浚方抛填区拟选址位于项目东南侧,占地 18 万 m²。抛填区占用了 3.40 万 m²芦苇塘,为不典型湿地,建设单位应按照《××省湿地保护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征求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建设单位应按照《国×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要求,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原则,负责恢复或重建与所占湿地面积和质量相当的湿地,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

 抛填区应设置围堰,溢流口应设置子围堰或沉淀池。底泥的现状监测结果可知,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很低,经过围堰或溢流井充分沉淀,不会对周边水质造成影响,多余泥浆水经加药沉淀后浓度约在 50mg/L 左右,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SS 排放浓度为 70mg/L)后排入××河。

 表土作为生态恢复的宝贵资源,抛填区开挖施工开工前,先将临时用地范围内涉及耕地的表土 0.3m,进行剥离收集,待抛填区施工完毕后用于生态恢复。

 6.1.3.1.3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不会对项目区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6.1.3.2

 运营期固废污染防治措施

 6.1.3.2.1

 等候过闸船舶产生的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6.1.3.2.2

 管理区生活垃圾等一般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后,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6.1.3.2.3

 运营期船闸机修产生的机修废弃物主要包括含油手套、抹布等,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附录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不按危险废物管理,混入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统一处理。

 6.1.3.2.4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长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规划》要求,船舶含油废物由海事部门认可单位进行有偿接收和处理。

 综上所述,本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发生的所有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其中施工期的弃土和底泥于疏浚吹填区域集中填埋;本项目不涉及房屋拆迁,老闸构筑物拆除的混凝土块固废应充分综合利用;其余各类废物根据其性质和来源进行相应处置,船舶一般固废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危险固废由海事部门认定的有资质的单位有偿接收处理。因此,本工程固体废物处置方式是合理、可行的。

 6.1.4

 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

 6.1.4.1

 防治水生生态影响和生态补偿措施

 6.1.4.1 .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和管理力度

 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保护水生生物的重要性,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力度,加强对承包商、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严禁施工人员利用水上作业之便捕捞鱼类。

 工程建设单位应配合管理部门做好工程所在水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针对工程施工及运行对调查河段水生生态的具体影响,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调查河段生态修复。其他水生态保护措施如下:

 第 7 页

 共 13 页 6.1.4.1.1.1

 工程建设单位可遵照执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管理暂行办法》,施工期以公告、宣传单、板报和会议等形式,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保护野生动物常识的宣传,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尽量减少工程施工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6.1.4.1.1.2

 加强工程所在水域以及邻近水域的渔业资源管理工作,加大对电、毒、炸及各类非法网具的检查与清理力度。工程施工及运行期间,对周边群众和通航船舶人员等进行广泛宣传,提高资源保护意识,鼓励他们参与管理、监督工作,杜绝非法捕捞,严防污染事故。

 6.1.4.1.1.3

 渔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相关水域的巡查,施工点派专人进行瞭望,一旦发现偷捕等危害渔业资源的现象,立即制止;发现大面积污染物进入水体,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船专员打捞。

 6.1.4.1.1.4

 建立并完善检查制度,确保各项保护措施得以顺利实施。检查制度由渔政部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公安部门配合执行,杜绝一切非法捕捞行为。

 6.1 .4.1 .2

 环保条款约定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所签定的承包合同中应有环境保护方面的条款,并附有环保要求的具体内容。

 6.1.4.1 .3

 航道疏浚作业及构筑物水下作业

 建议选择在枯水期进行,避开鱼类产卵繁殖期及鱼苗摄食育肥期,以减少对它们造成伤害与影响。

 6.1.4.1 .4

 对鱼类洄游造成阻隔的预防措施

 为了减免××船闸对长颌鲚、鳗鲡和中华绒螯蟹等洄游鱼类的影响,避免鱼类种群的片断化,保持长江鱼类和××河鱼类的正常交流,考虑采取集运渔船过鱼措施,并辅以人工增殖放流工程,缓解船闸对鱼类洄游通道和种质资源交流的阻隔影响。

 6.1.4.1 .5

 跟踪监测

 工程施工及运行将对工程所在水域及其周边水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及时了解工程施工及运行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和发展趋势,掌握工程建设前后相关水域生态环境变化的时空规律,预测不良趋势并及时发布警报,渔政管理部门应委托科研院所开展水生生态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对分布于该河段内的经济水生动物资源量及变动趋势进行科学评估,从中筛选出需要保护的物种,按迫切程度排序并尽快实施保护。具体如下:

 6.1.4.1 .5.1 1

 监测内容

 监测渔业生物群落组成、优势种组成、群落多样性、渔获规格及资源量等;监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密度和生物量等;监测水文、水质指标及定居性鱼类产卵场生态环境。

 6.1.4.1 .5.2 2

 监测时段和周期

 施工期监测 1 年,主要评估施工对工程施工水域及周边水域渔业资源产生的 影响;运行期 1 年,评估水环境因子变化后对各调查河段渔业资源产生的影响,以及实施生态修复措施后渔业资源的保护效果。目前工程施工和运行对调查河段的影响评估并不全面,具有不确定性,一些潜在影响短期内不会立刻显现。因此,结合施工期监测结果,在工

 第 8 页

 共 13 页 程运行期开展工程对调查河段影响的综合评估,以便科学调整保护措施。监测频率为每季度1 次。

 6.1.4.2

 典型重点保护动物的保护

 选择本项目生态型有代表性且区域内普遍分布的保护物种作为典型重点保护动物——黄鼬、棕背伯劳、环颈雉、中华蟾蜍及其湿地鸟类提出保护措施,主要的保护措施如下:

 6.1.4.2 .1

 黄鼬作为评价范围内重点保护哺乳类

 其食物资源主要为小型啮齿类,由于施工队伍进入,会对啮齿类造成一定吸引,黄鼬有可能误入施工场地进行觅食,建设及施工单位在施工营地生活区设置围栏、围网,防止黄鼬误入,同时施工期间一旦发现因及时进行驱赶。

 6.1. 4.2 .2

 棕背伯劳、环颈雉等作为评价范围内重点陆地保护鸟类

 杂食且食性较广,于项目区域内农田地区及农林交界处觅食、栖息活动频繁,建设及施工单位应尽量避免选择临近农林交界处进行高噪音作业,尽量农林交界处的自然植被,用保护生境的方式保护棕背伯劳、环颈雉;同时开工前应对承包商、施工人员进行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保护意识,不得张网猎杀保护鸟类;对进入施工范围的保护鸟类及时驱赶,防止施工行为导致的伤害;发现受伤鸟类, 应及时与湿地公园管理局或当地野保站取得联系,进行救治。

 6.1.4.2 .3

  中华蟾蜍作为评价范围内重点保护两栖类

 由于适应人类生产生活,食物资源主要为昆虫,由于施工灯光对昆虫的吸引,中华蟾蜍可能误入施工场地进行觅食,建设及施工单位在临近水域的区域施工设置围栏、围网,同时施工期间一旦发现因及时进行驱赶;由于中华蟾蜍为变态发育,繁殖生境和幼体生存需要静水环境,施工单位一旦发现周边水塘有其栖息,应保证该水域环境,避免取水或清洗机械设备等污染行为的发生。

 6.1.4.2 .4

 湿地鸟类

 项目所在河道水面较狭窄,加之农耕、家禽散养、社会生活等人类活动频繁,与大部分水鸟偏好生境特征不符,大部分水鸟相对分布较少。但偶有可能因临时停歇出现于项目周边水域,因此开工前应对承包商、施工人员进行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保护意识,不得张网猎杀保护鸟类;对进入施工范围的保护鸟类及时驱赶,防止施工行为导致的伤害;发现受伤鸟类,应及时与船闸管理处及当地野保站取得联系,进行救治。

 6.1.4.3

 水土保持措施

 6.1.4.3.1

 尽量避免在降雨期间挖填土方,以减少降雨造成的水土流失。

 6.1.4.3.2

 为减少施工期间水土流失,施工生产生活区裸露地表均撒播草籽,同时适当种植侧柏、女贞和黄杨等,以减少施工期间扬尘污染并美化环境。

 6.1.4.3.3

 本工程陆域有一定弃方量,应做好挖填土方的合理调配工作,原则上要求土方随到随填,但是考虑到受客观条件限制,有时短期内会产生回填余土,因此施工区应设置临时堆土区,土堆表面要拍打压实,在土堆脚部周边用填土编织袋堆砌拦挡,并临时覆盖彩

 第 9 页

 共 13 页 条布防护。填土编织袋采用尼龙编织袋,袋土临时挡土墙断面采用梯形断面,顶宽 1m,坡 1:1,袋土高 1.5m。

 6.1.4.4

 弃土场及抛填区防护及恢复措施

 本项目疏浚方抛填区拟选址位于项目东南侧,占地 18 万 m²。抛填区防护及恢复措施:

 6.1.4.4.1

 考虑到工程抛填区占用 3.40 万 m²芦苇塘,为不典型湿地,建设单位需依据《××省湿地保护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按照《国×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要求:用地单位要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原则,负责恢复或重建与所占湿地面积和质量相当的湿地,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

 6.1.4.4.2

 抛填区应设置围堰,溢流口应设置子围堰或沉淀池。底泥的现状监测结果可知,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很低,经过围堰或溢流井充分沉淀,不会周边水质造成影响,多余泥浆水经加药沉淀后浓度约在 50mg/L 左右,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SS 排放浓度为 70mg/L)后排入××河。

 6.1.4.4.3

 表土作为生态恢复的宝贵资源,抛填区开挖、围堰等施工开工前,先将临时用地范围内涉及耕地的表土 0.3m,进行剥离收集,待抛填区施工完毕后,为生态恢复使用。

 6.1.4.5

 景观绿化

 6.1.4.5.1

 船闸管理处及周边进行适当绿化。绿化设计要根据周边环境特点,表现出一种韵律感,管理处内植物配置应以行列式为主、大块面组合。乔木栽植香樟为主,配栽金边黄杨、杜鹃、月季、麦冬等植物,色彩较丰富,视觉效果较好。

 6.1.4.5.2

 施工期,对于拆迁、老闸拆除等形成的大片建筑垃圾堆积,应有次序的分片动工,还可设围挡,也要同时清运弃渣。

 6.1.4.5.3

 管理处周边绿化品种的选择适应区域气候特点的植物,如:香樟、月季、小叶女贞、金边黄杨、麦冬、狗牙根等。

 6.1.4.5.4

 本项目绿化设计应考虑到新建人行桥梁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两端道路交叉口的视距三角形内,不应该栽种高大乔木、灌木,绿化高度不应超过 0.75m,注意不要干扰行车视线,影响行人通过桥梁安全等。

 6.1.4.5.5

 管理处房建设施及人行桥梁在绿化设计建设中除考虑满足使用功能因素外,应从美学规律及视觉效应等方面进行专门的景观设计,做到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6.1.4.6

 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措施

 工程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应重视人员和设备的运输可能无意引进外来物种,并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

 目前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方法主要有植物检疫、人工方法防治、化学方法防治、生物防治等。结合本工程特点,建议在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加大宣传力度,对外来物种的危害以及传播途径向施工人员进行宣传。禁止引种带有病虫害的植物;生态恢复与绿化应采用当地物种,禁止引进有害外来物种,确保生物安全。禁止施工人员人为携带并放生外来入侵鱼种。对现有的外来种,利用工程施工的机会,对有种子的植

 第 10 页

 共 13 页 物要现场烧毁,以防种子扩散;在临时占地的地方要及时绿化,绿化作业时应采用乔灌草结合,即选用乔木绿化植物的同时选用部分生长密度较高的常绿阔叶灌木作为林下植物,全面绿化,不留空地,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对于已传入并造成危害的入侵物种,施工单位应采取生物、化学、物理、机械、替代等控制技术,迅速予以控制,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流通途径的管理,防止外来入侵物种任意流入自然环境。

 6.1.5

 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6.1.5.1

 施工期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本工程施工期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施工扬尘,施工机械、运输车辆、船舶燃油废气和底泥恶臭等。

 6.1.5.1 .1

 施工扬尘

 6.1.5.1 .1.1

 强化扬尘污染防治责任,严格实行网络化管理

 施工企业要在开工前制定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控制措施,对施工现场实施封闭围挡、道路硬化、材料堆放遮盖、进出车辆冲洗、工程立面围护、建筑垃圾清运等措施。

 施工前先修筑场界围墙或简易围屏,如用瓦楞板或聚丙烯布等在施工区四周建高 2.5~3.0m 的围幛,减少扬尘的逸散。

 施工现场应铺设临时的施工便道,铺设碎石或细沙,并尽量进行夯实硬化处理,以减少运输车辆轮胎带泥上路和造成二次扬尘。

 在工程建设期,尽快铺设遮盖设施,减小土方形成和场地铺砌之间的时间间隔,减少施工期间的场地风力扬尘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各类推土施工作业应做到随土随压、随夯,减少水土流失。对推过的土地应及时整理,植被恢复或绿化和浆砌块石措施。施工垃圾应及时清运,适量洒水,以减少扬尘。

 6.1.5.1 .1.2

 落实物料堆场防风抑尘措施

 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大量建筑材料,在装卸、堆放、拌合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扬尘外逸,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施工区的规划管理。同时要采取相应的防尘抑尘措施,如在大风天气,对散料堆场应采用水喷淋法防尘。

 施工中尽量使用商品混凝土,如确实无法使用商品混凝土,应在搅拌装置上安装除尘装置,减少搅拌扬尘。

 水泥和其它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应安排在临时仓库内存放或严密遮盖,运输时防止洒漏、飞扬,卸运尽量在仓库内进行并洒水湿润。

 6.1.5.1 .1.3

 降尘 制度落实

 施工期间在土石方运送以及施工材料拌和等施工行为均会引起地面扬尘的产生,应制定严格的洒水降尘制度(定时、定点、定人),并配备专人清扫场地和施工道路。

 增加城市道路施工洒水频次,限制鼓风式除尘器,推广吸尘式除尘器或吹吸一体式除尘设备。

 第 11 页

 共 13 页 6.1.5.1 .1.4

 辆 安装渣土运输车辆 S GPS 定位系统,严格实施密闭运输,落实冲洗保洁措施

 运输水泥等材料时采取储罐、密封运输方式,运送渣土等应遮盖运输,防止沿程遗撒。运输车辆安装卫星定位系统,严格执行冲洗、限速等规定,严禁带泥上路。施工车辆运输砂土、水泥、碎石等易起尘的物料要加盖蓬布、控制车速,防止物料洒落和产生扬尘;卸车时应尽量减小落差,减少扬尘;进出施工现场车辆将导致地面扬尘,对陆域施工现场及运输道路应定期清扫洒水,保持车辆出入口路面清洁、润湿,以减少施工车辆引起的地面扬尘污染。

 6.1.5.1 .2

 燃油废气

 开展船舶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控制。有效开展施工机械环保治理和环保标志管理,推进柴油施工机械加装尾气后处理装置。

 加强大型施工机械和车辆的管理。执行 I/M 制度(即定期检查维护制度)。施工单位所有燃油机械和车辆尾气排放应执行《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20891-20××)和《汽油运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1-20××),若其尾气不能达标排放,必须加装尾气后处理装置;同时施工机械使用优质燃料。严格执行《在用汽车报废标准》,推行强制更新报废制度,特别是对发动机耗油多、效率低、排放尾气严重超标的老旧车辆。加强对施工机械、运输车辆、船舶的维修保养,调整到最佳状态运行,禁止以柴油为燃料的施工机械超负荷工作,减少尾气排放。

 6.1.5.1 .3

 底泥恶臭

 6.1.5.1.3.1

 对于施工期间疏浚淤泥产生的恶臭,底泥堆场布置应尽量远离居民点,距离居民点的距离应控制在 50m 以上。

 6.1.5.1.3.2

 航道清淤工程应选择在枯水期进行,最好是冬季,底泥的气味不易扩散,可以减轻臭气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6.1.5.1.3.3

 设置专人及时检查输泥管线的正常运行,保证疏挖出的底泥及时输送至底泥堆场;底泥如考虑综合利用,应采用密闭罐车运输,以防止沿途散落,散发臭气; 6.1.5.1.3.4

 为减轻恶臭影响,需对底泥堆场及时采取覆土、植被措施。

 6.1.5.1.3.5

 注意做好施工工人的个人防护,给工人发放防护用品,如配戴防护口罩、面具等,并随时注意检查。

 6.1.5.3

 运营期环境空气污染 防治措施

 工程运营期间本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少,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不明显。但为保证环境空气的质量,应采取如下措施:

 6.1.5.3.1

 船闸设备选型时应优先选择废气排放量少的环保型高效型,以减少设备废气产生。

 6.1.5.3.2

 加强船闸自身机械保养、维修,使其保持正常运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6.1.5.3.3

 过闸船只使用合格的燃料油,在燃柴油机械的燃料油中添加助燃剂,使其充分燃烧,减少尾气中污染物的排放量。

 6.1.5.3.4

 注意船闸及管理处道路等建筑的清扫工作,适当洒水,减少扬尘。

 6.1.5.3.5

 做好本项目的绿化工作,并及时进行绿化维护。发挥绿化植物吸烟滞尘和美

 第 12 页

 共 13 页 化环境的作用。

 6.1.6

 临时堆土场及抛泥弃土区风干后的污染防治措施

 6.1.6.1

 临时堆土场

 6.1.6.1 .1

 弃土工作流程

 弃土开挖装车经道路运输至临时土方堆场,弃土卸车至堆土点,推平并碾压,碾压时保持中间高于周边地势,便于排水,堆存高度满足安全施工要求,在临时土方堆场周边修建排水沟,避免造成场内积水。

 挖掘机在开挖点进行弃土开挖,开挖深度至原地面表层。在施工围堰出口处设置洗车槽和车辆清洗点,自卸车在转运出工地前,需先过洗车槽后,再在清洗点进行清洗,保证车辆清洁。

 堆土场是人工土坡,在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的重点是水土流失防治、植被保护以及扬尘和噪声控制、水域污染防治。

 6.1.6.1 .2

 水土流失防治

 堆土场堆土填筑施工前,必须在堆土场周边设置一定数量的汇水沟渠,将降雨时的地表水流通过汇水沟进行汇流,做好拦排水,防止雨水在新堆土表面形成径流,对新地表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对堆土场下方造成污染。

 在堆土过程中,严格按照摊铺、碾压程序施工,严禁未经碾压直接摊铺新土层。土层摊铺过程中,依照施工进展形成内高外低的坡势,在汇流沟渠上设置一定数量的集流槽,将水流中的泥土进行沉淀。

 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及当地汛情,提前做好排水沟与集流槽的清淤工作,完善排水等设施。

 6.1.6.1 .3

 防尘降噪

 施工时,定期对施工道路进行洒水降尘,防治施工扬尘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运输车辆应该采用全封闭车辆或加盖篷布进行封闭的车辆,大风干燥天气停止作业。

 6.1.6.1 .4

 水污染防治

 清理施工机械、设备及机械的废水、费油等有害物质以及生活污水,不得直接排放河流、池塘或其他水域中,也不得倾泻于饮用水源附近的土地,以防污染水源和土壤。

 6.1.6 .2

 抛泥弃土区

 抛泥弃土区位置在项目下游刘湾岛上,该区域主要为施工土方回填后的剩余土方和水下方的污泥,水下方的疏浚清污的底泥,会产生恶臭,须对底泥进行覆土处理,种植植被进行绿化处理。底泥干化后不会直接暴露在地面表层,而是被表层土所覆盖,因此不会出现干化后起尘的现象,对表层覆土,施工时保证定期及时洒水,在抛泥区边界建立围堰,以便更好地进行施工维护和管理。

 第 13 页

 共 13 页 6.2

 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6.2.1

 对施工车辆车速进行严格管理,避免事故发生; 6.2.2

 优化施工时间,严禁在夜间(22:00-次日 6:00)进行高噪声施工,昼间施工时也要进行良好的施工管理,避免噪声扰民;加强施工期噪声监理和监测,若发现噪声污染,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如设置临时隔声墙。

 6.2.3

 确保船闸施工过程中,在施工车辆进出频繁的地方,应有警示牌或禁止入内的标志;周密合理选择运料路线和运输道路,尽可能减少从居民密集的区域和村庄中穿越。

 6.2.4

 在施工现场的入口设置一个广告牌,写明工程承包者、施工监督单位以及当地生态环境局的热线电话号码和联系人的姓名,以便群众受到施工带来的噪声、大气污染、交通以及其它不利影响时与有关部门进行联系。

 6.2.5

 在利用现有道路作施工便道时,首先要同当地 ZF 进行协调以避免现有道路的交通堵塞,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以减少对项目区域村民生活的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 环境 船闸 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