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述职报告 >

2篇,调研报告:对于城市夜经济发展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1-08-27 17:27:03 浏览数:

 2 2 篇

 调研报告:关于城市夜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城市夜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1 1

 一、

 夜经济实践

 二、

 夜经济发展分析

 三、

 发展夜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夜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 2

 一、

 “ “ 夜经济” 业态概念

 二、

 国内先进地区发展“ “ 夜经济” 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三、

 “ “ 夜经济” 发展基本情况

 四、

 加快发展“ “ 夜经济” 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城市夜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1 夜经济是一个新词, 一般指从当日 18 时至次日凌晨 2 时所发生的服务业类经济活动, 包括夜食、 夜游、 夜娱、 夜购等, 几乎涵盖了 商业、 交通运输业、 餐饮业、 旅游业、 娱乐业等所有第三产业。

 如何引导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是需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夜经济实践

 近年来, 我市突出打好商圈牌、 创新牌、 文化牌和服务牌,大力发展夜经济, 推动消费升级, 取得积极成效。

 打好商圈牌。坚持以推动大型商圈、 商贸综合体和特色街区等商贸流通载体建设

 为抓手, 推进夜间经济发展。

 重点推进以“五一商圈” 为代表的传统商圈提质升级, 优化商圈消费体验, 形成“夜间经济” 示范区。

 同时, 精心打造特色街区, 成为夜经济集聚区和典型消费场景。打好创新牌。着力推动夜购、 餐饮、 旅游、 综艺演出、 影剧观赏、 教育培训、 体育健身、 医疗保健、 休闲娱乐等九大业态创新发展,打造集“食、 游、 购、 娱、 体、 展、 演” 等于一体的夜间消费目 的地。

 精心打造“山水洲城” 独特夜景, 持续放大橘洲焰火影响力, 每场烟花燃放均吸引超 20 万游客观看。

 积极推动夜经济与商业、 文旅、 体育等产业融合, 打造多元的夜间消费产品。打好文化牌。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底蕴, 彰显文化特色, 提升文化含量。坚持文化惠民, 市政府每年分别向音乐厅、 大剧院购买服务 1400 万元、 1500 万元, 用政府补贴手段降低票价, 丰富夜间消费的文化供给, 年接待观众 50 万人次以上。

 积极推动文博场馆开发适宜的夜间消费产品, 丰富文博消费。打好服务牌。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与公共服务, 提升夜经济服务水平和消费体验。

 加大“放管服” 改革力度, 为夜经济市场主体注册提供便利, 全市共有演出场所 26 家、 酒吧 93 家、 电影院 106 家、 KTV 场所 376 家、 健身房 639 家、 夜宵外卖店853 家、 网吧 1669 家、 便利店 17166 家, 其中便利店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二。

 二、

 夜经济发展分析

 发展城市夜经济, 必须深入考察分析其自然条件、 群体特征、 扶持政策与人文环境。需具有夜经济发展的自 然条件。据大数据对

 16 个样本城市的分析, 夜经济在全部经济中所占比重, 广州、 贵阳、 深圳、 重庆、 长沙居前 5 位, 北京、 天津、兰州、 哈尔滨、 济南居后 5 位; 22 点之后消费占夜间消费的比重,长沙、 广州、 深圳、 贵阳、 重庆居前 5 位, 兰州、 天津、 哈尔滨、济南、 北京居后 5 位。

 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 这与南方城市比北方城市全年平均气温较高的气候条件紧密相关, 南方城市几乎全年夜经济都比较活跃, 而且越夜越精彩; 如商户 90%以上夜间营业, 47%营业到22 点以后, 27. 6%营业到 24 点以后。

 而北方城市夜经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时段性, 主要集中在暮春到仲秋大约半年时间和每天晚上十点以前这个时段。

 说明气候条件这一自然禀赋对夜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需分析夜经济消费的群体特征。大数据显示, 异地用户 占夜间消费用户 的比重, 居前 5 位的城市分别是杭州、 长沙、 贵阳、 广州、 南京, 都达到 50%以上,而这 5 个城市均是全国甚至全球知名旅游城市。

 这说明夜经济消费群体, 一方面是外来旅游观光的游客, 另一方面才是本地居民。

 在本地消费用户 中, 20 至45 岁的群体是消费主力; 而在文娱、 酒吧、 KTV 等夜间消费中, 90%以上是 35 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夜间消费内容几乎覆盖生活服务各个领域, 餐饮消费则是绝对主力, 如夜间消费餐饮占比超过60%, 其次是住宿消费占 16%;再次是文娱消费占 12%。

 因此, 夜经济的经营主体需依托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机构的研究成果, 认真分析研究夜经济消费的群体特征和消费特点, 确定夜经济的经营内容和对策, 提高夜经济经营效益。需出台夜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任何

 一项新型业态和消费模式的发展, 都需政府的引导扶持。

 全国许多城市相继出台专门政策措施。

 如北京出台了 “夜间 13 条” , 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 上海设立“夜间区长” “夜生活首席执行官” , 进一步优化夜间营商环境; 天津提出打造“夜津城” , 形成 6 个市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 南京提出到 2020 年夜间经济试点区域新增经营收入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 4 成左右; 成都出台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挖掘夜间消费新动能; 西安提出构建“品牌化、 全域化、 特色化、 国际化” 西安夜游经济; 长沙出台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夜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可以预见,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夜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风生水起。需保障夜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夜经济的发展, 表面是一种经济现象, 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

 发展城市夜经济, 需大力营造相应的人文环境, 打造文化特色。

 比如, 在鼓励发展具有本土特色文化娱乐活动时, 要引入知名舞台剧、 歌舞、 话剧等演艺形式; 延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博物馆等场所服务时间延长到 22 点; 开展文化主题特色夜市, 开设夜间文化论坛、 艺术沙龙等活动; 鼓励各类体育场馆夜间经营; 依托现有旅游资源, 结合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夜游路线等。

 总之, 应通过打造夜经济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 增强市民认同感, 营造推动夜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良好氛围。

 三、

 发展夜经济的对策建议

 发展夜间经济, 既是各级政府的责任, 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需在规划引领、 政策扶持、 服务保障等方面精准施策, 形成合力。强化规划引领。完善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 进一步从时间、 空间、质量、 创新等方面挖掘市场需求, 擦亮夜经济名片。

 重点以打造“24 小时城市” 为目 标, 加快规划一批与区域商圈发展相融合、 具有带动辐射功能的特色夜消费街区, 培育一批体现文化特色、 形成城市品牌的夜经济载体, 建设一批具有区域标识度、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夜经济场景, 打造夜经济“升级版” 。强化政策扶持。健全“夜经济” 协调联动机制, 多一些包容性的“导” ,少一些一刀切的“管” , 形成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合力。

 用好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建设资金, 加大对商圈、 特色商业街区内市政配套设施的支持力度。

 用好各类产业发展资金, 加大对消费性服务业重点领域、 重大项目 和重大活动的支持力度。强化服务保障。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 进一步降低夜间经济经营主体资格的准入门槛, 简化审批程序。

 提升原有商业设施的使用率,提升夜间服务能力。

 支持各类餐饮、 文化休闲、 娱乐、 教育、健身等夜间市场主体开展延时服务活动。

 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线路设置, 加密夜间运行班次, 适当延长主城区公交、 地铁夜间运营时间, 方便市民出行。

  关于城市夜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 2

 为加快推进我市夜间经济发展,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品质化、 多元化、 便利化消费需求, 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 按照示范

 区党工委主要领导批示要求, 近期, 我们就“夜经济” 发展情况进行了 专题调研。

 一、

 “ “ 夜经济” 业态概念

 “夜经济” 是以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为消费主体, 以休闲、旅游、 文化、 餐饮、 购物等为主要形式, 时间范围从晚上 6 点到次日 6点之间发生的各种经营消费活动, 是城市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

 国内先进地区发展“ “ 夜经济” 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去年以来, 北京、 上海、 济南、 天津、 南京、 青岛等多地纷纷出台系列措施推进“夜经济” 发展。

 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

 注重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注重顶层设计, 政府部门能够把握好引导方向, 制定严谨的“夜经济” 发展政策和规划, 加大对城市精细化管理, 在氛围营造和公共设施方面加大投入, 交通、 卫生、 城管等部门各司其职, 加强指导和监管, 积极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二)

 注重挖掘历史与文化资源。结合城市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历史街区、 活动空间和传统习惯的基础上, 通过各种文化娱乐、 运动比赛、 展览展示活动,将实体经济实现向城市特色文化的靠拢, 并依托深厚和独特的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夜经济” 品牌。

 (三)

 注重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各地政府在交通运输、 城市灯光亮化、 水电气供给、 5G 网络项目 、 污水收集排放、 垃圾分类处理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参与“夜经济” 发展, 加强监管, 营造良好环境。

 (四)

 注重品牌宣传和信息服务。通过建设“夜经济” 信息服务平台, 制作夜间经济指南、地图等, 提升“夜经济” 相关品牌知名度, 对重要的夜间消费、文化、 体育等活动信息及时宣传推广, 便利市民夜间出行、 购物, 激发百姓参与“夜经济” 发展的热情和信心。

 三、

 “ “ 夜经济” 发展基本情况

 (一)

 发展现状 1. 夜间经营具备一定基础。目 前, 中心城区夜间经营主要涉及娱乐健身场所及沿街专卖店铺。

 从营业时间看, 商贸业多在晚上 9点至 10 点闭店, 餐饮业普遍营业至晚上 11 点左右, 休闲娱乐场所多数营业至凌晨 3 点左右。

 从消费人群看, 主要以本地居民和年轻人为主。

 餐饮街区、 生活街区等夜间经济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2. 夜间文化服务不断丰富。经常性举办夜间大型演艺等活动, 文化馆不定期开展夜间文艺演出活动, 篮球城承揽晚间全国性、 区域性体育赛事活动等, 极大丰富了 群众夜间文化生活。

 集旅游观光、 特色美食等为一体夜游一期项目 的落地、 为游客夜游提供了 新去处。3. 夜间美化改造逐步提升。重点对世纪广场及周边篮球城、 文化城、 图书馆等区域进行亮化提升, 成功灯光瀑布、 世纪广场音乐喷泉等观赏性项目 ,进一步加强夜景亮化、 美化, 吸引市民夜间出游。

 (二)

 制约因素 1. 业态模式单一。“夜经济” 主要以餐饮、 超市购物、 KTV 等为主, 文化娱乐同餐饮、 购物等其他物质消费载体的融合度比较低。

 2. 缺乏整体规划。夜间经营活动基本属于自发性市场行为, 缺少夜间运行的行为规范和条例政策的约束。

 3. 配套设施薄弱。夜间交通、 市政设施、 道路照明等相关配套设施依然较为薄弱。

 四、

 加快发展“ “ 夜经济” 的思考与建议

 (一)

 注重顶层设计, 科学规划“夜经济” 发展体系建立“夜经济” 协调推进机制。

 明确牵头部门, 统一部署、协调文化旅游、 发改、 住建、 环保、 质监等相关部门研究具体措施。

 将夜间经济发展纳入示范区“十四五” 专项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布局, 鼓励对传统商业街区、 百货商场、 闲置厂房、街道内巷等进行改造提升, 同时, 积极引进大型城市综合体,培育壮大食、 游、 购、 娱、 体、 展、 演等多元化夜间消费市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 功能完善、 业态多元、 管理规范的夜间经济发展格局。

 (二)

 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夜经济” 味觉消费统筹改造提升传统餐饮街区, 实现“一街一特色” , 以新体验为老商业街带来新活力。

 组织招商对接会、 网络云招商等,积极与先进地区开展特色美食交流活动, 推动我市餐饮运营方走出家门学习借鉴其它城市经验, 多渠道引入老字号美食、 网红店、 新零售主题店以及国内外时尚特色民俗等品牌。

 我市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城市综合体项目 , 建议加快引进 1-2 个中高端商圈地标, 为人流聚集创造消费环境点。

 (三)

 加快商旅文体融合发展, 增强“夜经济” 发展活力充分依

 托文化地域特色, 主动适应群众夜生活需求多样化特点, 打造商旅文体等跨界融合发展新模式。

 挖掘夜场旅游潜能。

 利用游园, 开展音乐节、 帐篷节等夜间旅游活动; 主要景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可结合实际提供夜游服务。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设计精品夜游线路, 打造“山海幻境” 等实景演出, 引导发展“过夜游” ; 精心打造一台标志性的本土歌舞演出节目 ,使之成为夜间旅游文化的金字招牌。

 促进夜间文体消费。

 鼓励夜间开放图书馆、 城展馆、 运动场等场馆, 利用篮球城体育馆引进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 平时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激发全民运动活力, 促进夜间体育消费。

 (四)

 强化要素保障, 加快“夜经济” 发展步伐发挥市场要素在夜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规范、 引导、推动夜经济加快发展。

 出台政策对引进的知名餐饮企业进行补贴; 对夜游、 夜购、 夜食等夜间项目 , 简化审批备案手续; 对商贸企业延时营业、 公共场馆延时开放、 影院增设夜场等相关“夜经济” 试点内容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 对影响力大, 示范带动效果好的旅游节庆活动、 文体演出、 赛事活动等给予一定额度的奖补; 编制夜间消费指南、 美食图谱; 做好公共交通服务工作, 增加夜间公交线路, 加密夜间车次安排; 开放行政机关、 企事业单位自用停车场, 适当增加道路限时停放车位; 鼓励夜经济区餐饮企业、 沿街店铺、 部分行政企事业单位开放公厕。

 增加部分商业外摆空间, 规范店外经营; 引导商贸服务类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和营业时间, 增加适合夜间消费的经营项目 ;建立规范、 文明、 和谐、 安全的经营秩序。

相关热词搜索: 调研报告 经济发展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