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述职报告 >

12、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发布时间:2021-09-01 14:37:14 浏览数:

 12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水乳交融 的:

 师:你们可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南京。(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

 师:不要笑。祖国就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这个学生对“祖国”理解的比较扩大了一些,但还不对。)

 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 生:不对!(答声中也有说对的)

 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 生:不能!

 师:那么什么叫祖国呢?谁能再说一说? 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经一再启发,学生逐渐理解了。)

 师:这位同学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叫祖国。(强调一下,使学生加深印象。)

 师: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 生: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故意停一下,让学生接下去。)

 生:(齐声答)祖国。

 斯老师的课例使我们感悟到:语文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斯霞老师的话语如春风细雨滋润学生心田;斯老师的评价、引导、点拨丝丝入扣,一环紧扣一环;斯老师抓住“差错”这个宝贵的教学资源,使用教学机智,即时生成,纠偏匡正;斯老师是在教语文(建立词的准确概念),是在教思维(层层深入,十分严密),也是在教做人(渗透爱国的情感),真正做到了知识传授、水平培养、思维训练、情感熏陶的融合。斯老师这个课例,形象地告诉我们怎样做才叫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怎样做才是抓住时机应变、生成;怎样做才是称得扎扎实实地教语文。

 案例二:全国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在教“聪明”一词时,是这样处理的:

 老师问:“你们愿意当一个聪明的孩子吗?”孩子们回答说愿意。老师又问:“那么为什么有的聪明,有的不那么聪明呢?”有的孩子说:“人家生来就聪明,我生来就笨。”“不对。我看你们都能成为聪明的孩子,问题是有些同学没有很好使用自己身上的‘四件宝’。你们知道‘四件宝’是什么吗?”孩子们说不知道。“好,那就听老师告诉你们。第一件宝:‘上面毛,下面毛,中间有颗黑葡萄。’这是什么?”孩子们说是“眼睛”。“对!为什么眼睛是个宝呢?”同学们说眼睛能够看东西,眼睛非常重要。“那么上课时眼睛应该干什么?”“不能东张西望,要看老师,看黑板,看书。”就这样,老师用猜谜语的形式又让孩子们讲出了其他三件宝:嘴、耳朵、脑子。在讲到脑子时,老师解释说:“咱们中国人说用脑,就是用心。用心听讲,用心想,就是用脑。”老师又问:“你们都有四件宝吗?”孩子们回答说都有。“看老师给你们写出来。这是个大耳朵旁,耳朵出来了;两眼一瞪(指两点),眼睛出来了;下面张开你的嘴,嘴出来了;用心记住老师教给你们的功课,心出来了。四件宝,合起来就念‘聪’。但是你要想聪明呢,不能只用一次,你得天天用,月月用,这就是‘明’。这样你就聪明了。” 霍老师的教学是智慧的,他并不是像有的老师惯用的方法,先让学分析字形,然后反复书写记忆,喋喋不休地教育学生如何如何认真学习等,而是把枯燥的学习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识。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每个人本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出生就具备了成才的潜能,关键是怎样把这种潜能开发出来。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善于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随风潜入夜”地溶入了人文关怀。

 

相关热词搜索: 水乳交融 人文 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