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述职报告 >

近代化探索

发布时间:2021-09-14 15:06:20 浏览数:

 近代化的探索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洋务运动的目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了解洋务运动作用和局限性。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

 3、知道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前人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 难点: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五、复习过程 (一)

 自主建构 探索

 名称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时间

 代表

 人物

 政治

 派别

 指导

 思想

 主要

 内容

 (二)

 合作探究:

 1、 探究中西方近代化的异同 ;

 2 、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推进,对此你有何启示?

 (三)

 巩固练习:

 1.(2017·广东省)林伯渠说:“对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段话旨在强调(

 )

 A.辛亥革命意义重大

  B.广大民众尚未觉悟 C.革命时机不够成熟

  D.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2.(2018·广东省)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意图是(

 )

 A.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仿效日本变法强国 C.维新变法推翻清朝

  D.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3. 材料一: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 曾国藩

 材料二: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l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生产。

 材料三:甲午战争失败后, 李鸿章伤感的反省:“ 我办了一辈子事, 练兵也,海军也, 都是纸糊的老虎…… 不过勉强涂饰( 破房子), 虚有其表。”

 (1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得出什么结论?

 (3)根据材料三,推断洋务运动结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4. 辛亥革命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

 辛亥革命后 “ 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佑计的……。

 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1) 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材料二说明了反映辛亥革命后的什么现象?

  (3)指出材料三中“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事件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原因是什么?

 5. 材料一:

 《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 青年界之金针“ 和青年的“ 良师益友” 。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

 可调和迁就。”

 “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 陈独秀 (1)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

 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一得出什么结论?

 (3)

 根据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四)收获反思:以《近代化的起步》为主题绘制思维导图

相关热词搜索: 探索 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