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以人为本
中央提出以人为本之后,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关注。这是一种历史进步。但在理论界和社会上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一些需要澄清的认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有人认为,提出以人为本,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出现不少问题,现在应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有人说,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提出以人为本有点为时过早;有人指出,以人为本具有人本主义的嫌疑;有人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的同义语,最好用以民为本代替以人为本;有人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人,而不能再把人当作手段;有人主张,以人为本就是关注弱势群体。这些看法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简单化的倾向,需要进一步弄清。
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
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以人为本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而不是否定,是为了更好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础和手段,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经济越发展,物质条件越充分,就越能实现以人为本。在当今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越来越成为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因而,以人为本也是实现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需要确立的一种理念。马克思指出:“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 “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提出以人为本,就意味着要通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方式,通过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或者应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代替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为特征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
同时,我们不能以经济条件落后为借口来弱化以人为本,认为提出以人为本有点为时过早。因为以人为本又是一种精神、一种作风、一种态度、一种要求,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亲民作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关系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有根本的区别:一是对人的不同理解。人本主义主要从人和动物相区别的类的意义上来理解人,更多看到的是人的类存在和类价值,相对多的是强调人的共同性、普遍性而忽视人的社会差异和个性差异。而以人为本是从人和动物的区别、不同社会群体的人的之间的区别、个人和个人的区别三种意义上来理解人,既看到人的类存在和类价值,也看到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还看到人的个性存在和个性价值,尤其是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或社会的人,特别强调并关注人的社会差异和个性差异;二是理论基础不同。人本主义以唯心史观为理论基础,以人为本则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原则在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具体要求和实现形态,是唯物史观的一种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关系
在党的执政活动过程中,在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在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本质上就是以民为本。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但也不能把以人为本仅仅理解为就是以民为本,或用以民为本代替以人为本。提出以人为本,具有与以民为本不同的特殊内涵:第一,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仅包括人民,而且还包括人民以外的如下一些意义上的人: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个人。“人”比“人民”的外延更宽泛,更具有包容性。第二,以人为本包含着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它意味着对任何个人的合法权利都应给予合理的尊重;也意味着对人的活动所面临的对象,都应注入人性化的理念。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的内涵更丰富。第三,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对现实社会中一切违背人性发展的合理要求的不尊重人的现象进行反思和超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具有超越精神。第四,以人为本,要求关注人们之间作为人的共同性和个性的差异性,要求统筹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整合不同社会阶层的合理要求,要求实现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的共同发展。因而,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能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一切积极力量。在这里,以人为本主要就是以人民为本,因此,任何个人不能借口以人为本来谋取个人私利;同时也不能借以民为本来否定个人的价值。
为了人和依靠人的关系
以人为本,既强调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同时又不否认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手段,历史就是依靠人并且为了人的人类创造活动过程。因此,以人为本就是既要使我们的发展为了人,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又要使我们的发展依靠人,使人们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首先创造社会发展成果,强调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通过发挥其能力而为社会多做贡献。由此,我们既要反对见物不见人,也要反对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的关系
这里的强势群体,主要指靠能力、业绩而在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精英群体。以人为本蕴涵着社会公正原则,它既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基本需求和独立人格的尊重,因而,它要求公正合理地解决社会上存在的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和贫富分化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努力降低弱势群体发展的脆弱性,增强他们的发展能力,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以人为本,又要求尊重强势群体的独创个性、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如果因关注弱势群体而否定强势群体的能力和业绩进而搞平均主义,如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和尊重,如果社会不能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那么,以人为本就是片面的。
相关热词搜索: 以人为本 理解热门文章:
- 2024年医院党支部书记抓党建...2025-01-12
- 综治中心主任个人述职报告2025-01-12
- 市法院院长述职报告2025-01-12
- “一把手”述职报告2025-01-12
- XX社区第三季度基层党建述职...2025-01-12
- 2024年国企副职领导工作述职报告2025-01-12
- 2024年度党支部工作总结暨党...2025-01-12
- 2024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3)2025-01-12
- 述职工作报告2025-01-12
- (7篇)述职述廉述安报告材料...2025-01-11
相关文章:
- 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2021-09-10
- 以人为本谋发展促进发展演讲2021-09-18
- 以人为本打造“一强三优”供...2021-09-19
- 以人为本抢抓机遇努力实现xx...2021-09-24
- 煤矿安全生产总结汇报:以人...2021-09-28
- 以人为本:信息时代的企业管...2021-09-29
- 药品监管贯彻“以人为本”思...2021-10-10
- “以人为本”与东方管理文化2021-10-10
-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2021-10-17
- 我理解生本教育2021-09-28
- 我理解教师精神2021-09-28
- 怎样理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2021-09-28
- 怎样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