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述职报告 >

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1-09-26 12:56:58 浏览数:
    土地既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适度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是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投入、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初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期土地承包期为15年,到1998年结束。为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中央决定从1998年起,开始第二轮土地承包,采取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即在承包期内,农户减少人口不退承包地,增加人口不增加承包地。在签订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之际,有少数农户“主动”地全部或部分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就导致了部分农户由于婚姻迁入和新生儿出生以及“主动”不要等原因形成没有承包地,我们称这一类农民为政策性“无地”农民。在我国现阶段就业压力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无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开始凸显,部分“无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成为新的弱势群体。为此,“三无”农民问题已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给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针对政策性无地农民的问题,我们在全市抽选了12个社、60户农户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从中了解“无地”农民的生存现状和企盼,寻找解决“无地”农民生活的办法。
    一、政策性“无地”农民基本情况
    根据对我市8个镇街、12个社的调查,政策性无地农民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无地农民占有相当比例。被调查社总户数为1604户,农业人口4982人,土地面积4301.2亩。其中:有土地人口4642人,占总人口的93.2%,无土地人口430人,占总人口的6.8%。二是少土地的农民数量大。从土地拥有量看,多土地户数为108户,多土地面积191份,多土地面积124亩;少土地户数260户,为多土地户的2.4倍,其中全家无土地占5户。三是新增人口无地多。从无地人口构成看,新生人口(含计划内出生和超生)175人,占无地人口的51.5%,婚姻迁入124人,占无地人口的36.5%;其它(自愿不要或无劳动力耕种)41人,占无地人口的12.0%。四是未成年人无地现象普遍。按年龄状况分类,15岁以下198人,占无地人口的58.2%;16-60岁男性和16-55岁女性138人,占无地人口的40.6%,在劳动力年龄中,有工作的115人,无工作的23人。五是所有无土地人口均未进入社会保障。
    二、政策性“无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现状
    在上述12个社中,我们对60户农户进行了重点调查,60户农户家庭农业人口292人,有土地人口171人,无地人口121人,无土地人口占总人口的41.4%。2003年60户农户粮食产量为55960公斤,人均339公斤,比我市农民人均粮食拥有量低265公斤,有23%的农户人畜消费都不能满足。2003年60户农户家庭总收入为886245元,人均3035元,仅比我市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高193元,收入中有58.2%来自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收入。60户农户家庭总支出为561562元,人均1923元,比我市2003年农民人均总支出低956元。其中45.2%用于家庭生活费支出,8.2%用于子女教育支出,13.7%用于医疗卫生支出,用于种植业、畜牧业、非农产业的支出分别只占7.3 %、7.0%、5.4%。近一年来,55%的“无地”农户依靠外出务工谋生,10%从事种植业,8.3%从事非农业,26.7%依靠家人和亲友帮助接济度日。由于家庭成员中有人没有土地,8.3%农户认为对自己家庭收入有较大的不利影响,51.7%的农户认为对自己家庭的收入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也有40%的农户认为对自己家庭的收入没有影响。
    三、政策性“无地”农民面临的困境和担忧
    1.文化水平低,缺乏就业技能,谋生能力差。在对60户“无地”农户的调查中,劳动年龄段的“无地”农民有68人,其中:小学文化和不识字的有19人,占24.9%;初中文化的有45人,占66.2%;高中文化的只有4人,仅占5.9%。因缺乏文化知识,2003年外出务工的只有33人,多数只有从事粗、重、脏、险劳动,在家务农或从事家务的35人,占了一半多。
2.部分无地农民收入减少,生活较差。如上所述,2003年60户农民人均家庭总收入为3035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742元,部分无地农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农民,在耕种无地、经商无本、打工无路的情况下,收入减少,生活较为困难。在调查中,对目前的收入和生活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农户占25%。
    3.部分农户生活用粮无法自给。在对60户“无地”农户调查中,有23%的农户存在自产粮食人畜消费都不能满足的现象,使得部分缺钱买粮的农户的生活受到了一定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生产发展。
    4.较多“无地”农民担忧老无所养。部分中老年农民视土地为“衣食父母”,对子女以后是否孝敬自己存在担忧。在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有63.3%的农户对未来生活感到最担忧的是养老没有保障,有63.3%的农户在回答家里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有那些时选择了养老没有保障。
    5.少数“无地”农民反映“一事一议”负担不公。在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兴办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实行“一事一议”,在实际操作中,公益事业多数按人头进行分担。少数“无地”农民认为,农业税都是按土地缴纳,自己没有土地,就不应该负担“一事一议”的费用。
    6.“无地”农民反映农村医疗费用高,子女读书费用高。在对60户“无地”农民调查中,当问到他们对政策有什么希望和建议时,有25%的农户反映在医院看病费用高,农民看不起病,且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对生大病没有什么帮助作用,希望政府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降低医疗费用,解决农村大病统筹的问题。有21.7%的农户反映子女读书费用高,感叹现在越来越读不起书了,希望政府能采取措施解决中小学乱收费的问题,真正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让穷人家的孩子能读得起书。
    四、解决政策性无地农民问题的几点建议
    如何解决政策性“无地”农民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通过调查除政策性无地农民需自身努力外,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解决以下问题:
    1.用“小调整”农村土地和补贴的办法解决婚姻迁入和新出生及“主动”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带来的问题。总的来说,农民对现行30年不变的法定政策是理解的。但用“小调整”农村土地和补贴的办法还是很有必要的。实际上,许多村民小组留有一定的机动地,有的村上即使没留机动地,或者机动地已经安排完,国家财政拨出专款,或者从出让土地后土地增值的部分中返还一部分利润,在第二轮土地承包期所剩余的期限内,给这部分农民以适当的补贴,也未尚不可。反之,由于婚姻迁入和新生儿出生的原因没有土地,如不调整现行土地政策,则意味着这部分人30年内都无法得到土地。在农村,土地不仅仅是农民的生存保障,也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基础,没有土地,他们的生存和致富就非常困难。而对于二轮土地承包时“主动”要求全部或部分地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应该说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出于无奈。众所周知,当时,小农户种粮基本上不赚钱,搞不好还要倒贴,甚至种得越多,倒贴得越多。种经济作物,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期的前期和中期,还能赚些钱,但到末期,在许多地方,由于农业特产税越加越重,已基本不赚钱,对许多农户来说,土地已不是“财富之父”,对承包人已经没有多少“使用价值”了,甚至成了他们的沉重负担。当时,这部分农户全部地或部分地放弃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完全自愿。今年国家提出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深受全国人民尤其是亿万农民的称颂。农民有句口头禅:“省下的就是挣下的”。每户、每位农民以后不再交纳农业税,就等于使每户、每位农民增加了相等数额的收入。这是一笔持久而稳定的收入,农民当然对它看得很重。在这种情势下,土地对于急于致富的农户来说,又有了“使用价值”,又变成了“财富之父”。上述变相收入,无形中将成为他们每人应得的一份相当于社会保障的资金。
    2.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扩大“无地”农民就业的有效空间。首先,要立足于农业本身,通过农业内部的分工分业发展,实现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化,从而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其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突破农民局限农业生产部门的局面,形成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部门等多渠道就业的新局面。
    3.加强“无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无地”农民的就业能力。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各地和有关部门要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紧抓好,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门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对于“无地”农民来说,各级各部门更要从政策上、资金上予以倾斜,针对就业的需要,将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重点来抓,利用各种方式为“无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就业渠道,引导“无地”农民从事二、三产业。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行农村养老保险,逐步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大病统筹。让“无地”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基本生活有保障,解除“无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根据调查来看,无地农民家庭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养老没有保障”排在第1位,“有病无钱治疗”排在第3位;无地农民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中,“养老没有保障”和“有病无钱治疗”并列第一,由此可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展二、三产业,促进“无地”农民就地就业转移。以发展二、三产业为支撑,加快建设小城镇,为“无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民“无地”但不无业,而且就业的路子更加宽广,就业机会更加充分,使得他们的收入水平更高,生活质量更好。
    6.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务市场,建立完善农民外出务工的中介组织,强化对就业中介组织的管理,打击各种以劳务输出为掩盖的欺诈活动,为无地农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环境。同时,继续清理和兑现历年拖欠民工工资,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关热词搜索: 调查报告 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