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述职报告 >

多种渠道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发布时间:2021-09-28 13:04:19 浏览数:

 多种渠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江苏省镇江市第九中学

  曹怡

 联系电话 0511-2925123 邮编 212003 近几年来,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就必须进行探究式的课改教学活动,在各地进行提如火如荼。人们对于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对于教学方法的探索也是精益求精,而现在的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一精神,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创造问题情境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西藏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再如讲“大气压强”一节,我们先做一个“杯水倒置”的实验,我们手中拿一个盛满水的水杯,问:

 “我如果把水杯倒过来,水会流出来吗?”学生肯定说“会”。然后我们在杯口上盖上一张硬纸片,把水杯倒过来。当学生看到水一点也没流出,与自己做出的判断截然相反,则会惊讶万分,学生将以浓厚的兴趣投入新课的学习。

 二、开放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动脑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成像大小与物体距离透镜的远近有关吗?我接着再启发学生,与光屏与透镜的距离有没有关系呢?如果将光具座上分为三个物殊区域,µ>2f ,2f>µ>f,µ<f又该如何研究呢?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

 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有时候,我还从一些生活实例中来启发学生思考。如讲“摩擦”时,先问“穿旧鞋为何比穿新鞋容易滑倒?”讲“光的折射”时,可先问“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何看起来向上偏折?”又如讲压强时,可先举“宽书包带比窄书包带背在身上舒服”等事例。

 实践证明,用这些为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启发学生,学生感到自然、亲切,不但能唤起对有关感性知识的回忆,而且使他们积极思维,比较容易理解所学的概念和规律。

 三、加强 实 验 探索 ,提高学生的兴趣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对初中生来说,实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除教师做好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要求学生做好书上要求掌握的分组实验外,必须充分利用课后的小实验,开展课外活动。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后,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的小实验。这个不起眼的小实验取材简单:鸡蛋和盐水;现象直观、明显:上浮、下沉、悬浮,一目了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观察、分析后弄清了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些小实验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从被动做实验到主动、积极地寻找材料做课本上的实验,有的还利用废品自己改进或设计实验,验证所学知识。如有个学生利用废雪碧瓶做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他将空瓶罩在底部粘有泥土的点燃着的蜡烛上,使瓶口封闭,待蜡烛熄灭后,雪碧瓶奇迹般地瘪了.再用冷水一浇,效果更佳.有的学生改进了实验,增加了实验的可见度。

 实践证明,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小实验,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学、玩”结合,随自己的想法动手操作整个实验的过程,这个过程成为他们积极思维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这样有利于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智力条件因材施教;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自然,接触社会,使学生产生由被动学到主动学、乐于学的飞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既促进了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又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

 学习兴趣。

 四、发挥 学生 的 主体 能动性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

 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践(实验)检验,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学生提出了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都能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等许多猜想,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写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蒸发’研究实验报告”等大量研究报告和小论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五、强调方法教育,重视难点突破 初中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中的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压”中的类比法;“研究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中的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中的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初中生的兴趣容易激发,但也容易转移或减退。教材的难点若不能有效地突破,学生不能理解和掌握,势必会影响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累积起来会使学生失去兴趣,甚至失去信心。如能突破,不仅能培养学生知难而上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教学中生动的比喻、形象的图案,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恰当地运用有助于难点的突破。如利用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对照讲解电源的工作过程,利用自来水管中水的流动,对照讲解导线中电子的移动,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物理课中许多实验、现象、规律都是通过图来表达的。学生看不懂图就无法理解课文,这些图必须详讲。如串、并联电路、电磁继电器等必须将实验模型和图一一对照讲解。这样做有助于突破难点,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精练、巧练,提高成绩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练习包括课堂练习、作业练习、单元练习、综合练习等等。实施探究式教学,并不是一味地否定练习,相反它提倡的是精练、巧练,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适量练习。既要有知识覆盖面,又要有适当的知识梯度。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地探索解题的方法、思路和技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解题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抓住关键的词句和物理过程仔细分析,同时应反思解题过程,勇于修正错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效率。

 其实,探究式教学体现在教学的很多方面。如:教师给学生恰当的评语、提问后的肯定、考试后的表扬与鼓励、上课时生动的语言等都会使学生树立信心,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可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物理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便能变被动为主动,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关热词搜索: 主动性 学生学习 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