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述职报告 >

孩子之福

发布时间:2022-02-13 15:10:09 浏览数: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继全面实现“普九”目标之后,面对教育门类间发展不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不协调的阶段性课题,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迎难而上,走出了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教育发展路子——

孩子之福
——我县扬长补短促进教育协调发展纪略

    县直机关幼儿园建成开班,县特校恢复招生,县一中今秋整体搬迁……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发展教育,不断弥补教育“短腿”,使全县教育步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奏响了贫困山区优先发展教育的和谐乐章。
    教育事业关乎发展命脉。“普九”是涉及面积最大、学生最多、基础性最强的一项教育工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县贫财弱的情况下,在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上级投入严重不足的体制下,县乡党委、政府根据县情民意,带领全县人民勒紧裤带,一举在全省山区县率先实现了“普九”目标,成为湖北省山区“普九”的一面旗帜,并先后两次受到国务院表彰。在此基础上,县里根本没有精力和财力考虑加快发展高中、幼儿教育等非义务教育问题,致使我县非义务教育全面滞后,到本世纪初,我县高中年招生人数不足千人,年初升高比例不到20%。县公办幼儿园总面积不足半亩,县特殊教育学校因多种原因不能正常招生,这种教育结构的失衡,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协调发展和公平教育的协调推进。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党和国家推行公平教育的战略思想,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立足实际,及时调整并确立了“扬长补短、‘四迁’并举”全面加快竹溪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扬长”就是扬“普九”之长。继续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扎实巩固“普九”成果,努力提升“普九”水平,2005、2006年度,我县“普九”工作先后通过省市复查和国家验收。“补短”就是补齐非义务教育的各项短板,重点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特校、幼儿园、县一中、县职教中心的整体迁建,旨在从结构上优化教育布局,提升教育整体水平。
    在“四迁”过程中,我县坚持“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办法,协调并举推进县一中、幼儿园、特校等学校布局。面对老特校地处偏僻、残疾儿童上学不便,导致学校一度瘫痪、无法满足特殊教育学生就学需求的状况,我县响亮提出:“99%的正常儿童有学可上,无论克服多大困难,也要使1%的残疾儿童有学可上。”2005年,我县在缺乏上级扶持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在城区新建了一所特校,恢复了特教招生,为残疾儿童上学提供了基本保障。2006年,我县又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开始迁建县直机关幼儿园,到去年底,一所市级一流的日托式示范幼儿园建成招生,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区幼教长期滞后的问题。与此同时,我县又把整合县城职教资源、迁建职教中心纳入日程,目前,新的职教中心建设已经顺利启动。
    “四迁”计划中,一中迁建是重点。我县通过多方论证,决定举全县之力迁建县一中,直接意义是弥补全县高中教育的“短腿”,间接的是借机整合城区教育资源。利用老一中资源,扩大城区初中和小学办学规模,从根本上解决中心城区孩子“上中学难”和“上小学也难”的问题。
    新一中建设规划面积100亩,总投资7000多万。在没有上级政策性扶持的情况下,资金筹措是最大的困难。为有效化解这一难题,县委、县政府除加大财政预算、动员各部门支持外,还组成专班四处寻求支援。去年,仅国家烟草局一家就支援300多万元。县委书记贺盛有亲自带头,多次赴省、市找朋友、托熟人拉赞助。去年,在他的邀请下,东风公司的几位朋友考察新一中后,深受感动,当即决定为一中建设捐助资金100万元。县长易先荣亲自担任一中迁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多次深入实地调研,每月主持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情况、解决问题、督办进度。县人大、县政协分别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到新一中调研考察,了解情况,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县人大副主任孙世武、沙清海等县级领导长年蹲守建设工地,亲自督办工程进度和质量,具体组织协调指挥一中迁建中的征地、拆迁、建设工作。县房管、城建、国土、交通、水务、供电、水坪镇等单位,积极解决征地、拆迁、通路、通水、通电等问题,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目前,县一中整体迁建工程已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主体建设已完工,今秋可实现整体搬迁。搬迁后,学校可按标准招生规模达到3000人,较好地解决竹溪初中生“上高中难、上县一中难上加难”的难题。
    教育的长项得到巩固,“短腿”得以弥补,这是竹溪教育之福,更是竹溪千千万万个孩子之福。

相关热词搜索: 之福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