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述职报告 >

海峡西岸城市群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特征与优化

发布时间:2022-03-06 15:05:29 浏览数: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通过分析海峡西岸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方面的现 状与特征,提出了未来城市群规模优化发展的构想与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海西城市群;规模结构;首位度;人口规模优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6921(2008)24—0004—04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不同等级、不同规模、职能的城市依托现代化的交通与 信息网络体系构建而成的城市集合体。我国已经形成了三个国家级城市群以及若干个地区城 市群。海西城市群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正在崛起的新兴地区级城市群,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 与经济基础。

1 海峡西岸城市群概述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和泉州市为中心,外延到漳州、莆田、宁德,并向三明、南平 和龙岩辐射。包括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六个省辖市,福清、长乐、晋江、 南安、石狮、龙海、福安七个县级市和28个县。土地面积55万km2,占全省面积的44% ;人口为2 508万人,占全省人口的7142%。GDP占全省的84%,是海峡经济区的核心地区, 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最快、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的,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 引擎,是祖国大陆对台经贸的前沿阵地。

海西城市群全部由沿海城市组成,是我国距离台湾海峡最近的大陆地区。闽南地区与台湾在 语言上相同,福建的泉州是著名的侨乡,两岸许多居民拥有共同的习俗、信仰,因此,海西 城市群拥有得天独厚的对台亲缘优势,在吸引台商投资、发展两岸经贸往来方面,能够起到 显著的作用。海西城市群有全国独创的“台商投资区”,有将来作为两岸更紧密经贸关系试 点区“的厦门市,同时又拥有众多具备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以福州、长乐、福清、厦 门为首电子信息产业,以湄洲湾至厦门海沧一带为基地的石化产业,以厦门、福州为核心的 汽车产业以及晋江的鞋产业、石狮的服装产业,都是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型区域产业集群,其 中不乏世界级的区域品牌。此外,海西城市群地处我国两大经济板块中间,在区域分工协作 体系与交通干线充分建立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吸收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增长极的辐射与扩散 ,具备其他内陆地区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海西城市群是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 后又一个正在崛起中的以产业分工为基础的沿海大型城市群。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首度携手,南开、清华、北大、香港中 文大学、澳门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等著名高校和地方近百名专家联合完成的2006年《中国城 市竞争力报告No4》蓝皮书中,海峡西岸城市群的效率排名第二,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排在 全国第6位。足以反映出“海西”城市群的综合生产率高、可持续发展空间大、吸引力较强 的特点。未来海西城市群将随着三大中心城市自身结构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壮大,逐渐形 成东部沿海地区新生的增长极。

资料来源: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 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结构特征
2.1 海峡西岸城市群规模结构特征分析

对城市群的研究应从规模、等级、空间、职能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群空 间形态、相互作用,经济辐射力以及城市基本经济部门等多个指标的分析研究,总结城市群 在规模结构、空间结构、职能结构三个方面的特征,并利用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关理 论,对城市群未来结构的发展加以优化设计。本文着重研究海西城市群的规模结构,试图通 过城市群规模结构的经济地理学中的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分析,描述海西城市群规模结构中若 干特征,并在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框架内加以合理的改进与优化。

城市人口规模常常是城市极重要的一种综合性特征。现代城市最大的已达上千万人口,小的 只有百千人。我国现行的城市规模等级划分体系是以城市非农人口为基本依据,根据城市非 农人口的大小将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为特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大于100万; 第二级为大城市,其人口规模介于50万~100万之间;第三级为中等城市,其人口规模介于20 万~50万之间;第四级为小城市,其人口规模小于20万。由于当前我国各区域城市化发展迅 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学者在现行城市规模等级中上加入超大城市这一级。将城市非 农业人口大于200万的定义为超大城市。

海峡西岸城市群包括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六个省辖市,福清、长乐、晋江 、南安、石狮、龙海、福安七个县级市和28个县,本文主要研究其中13个城市。

资料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06

我们可以根据辛格在1936年提出的反应规模—序位关系的幂函数方程,对海西城市群的规 模结构水平进行定量分析。

根据函数:Pi=KRi

式中:Pi是一国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 位城市的人口数;Ri第i 位城市 的位序;K是常数。
将等式两个同时取对数可得
lnP = lnK - qlnR 

根据海西城市群2004年个城市的非农人口资料,通过回归分析可以求出得出回归方程为
lnP=5.211077-1.06679lnR
  化简后得到方程为
K=183.29,q=-1.06679。
  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0.9729。


同时通过城市首位度公式计算各类城市首位度指数可得:
2.2 海峡西岸城市群规模结构特点
2.2.1 海西城市群的规模结构呈近似的塔状分布,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分布比较 均匀。可以看成海西城市群的规模结构较好。根据辛格的规模对数分布理论,|q|值接近1 ,说明规模分布接近捷夫的理想状态;|q|值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很突 出,而中小城市不够发育,首位度较高;|q|值小于1,说明城市人口比较分散,分布在各 等级城市里,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育。从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回归方 程得相关系数为-0.9729,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很好,根据回归方程得计算得出q=-1.06679 ,近似于1,说明海西城市群的规模分布接近捷夫的理想状态,即对数正态分布。由此看出海 西城市群中各等级城市均衡发展,高次位城市规模并不突出,大、中、小城市都发育较好。
2.2.2 海西城市群缺少规模较大的超大城市,作为首位城市的福州,根据城市首位度计算 ,其2城市指数为1.544,4城市指数为0.719,11城市指数为0.769,城市的首位度较低。说 明整个海西城市群处于“多中心”同时也是“低中心”的发展阶段。福州作为中心城市的中 心性逐渐弱化,福州的市区非农人口仅140万,城市城建区仅170km2,是我国沿海所有 城市群首位中心城市中人口最少、城建区最小、GDP 总量最小的城市,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作为第二大中心城市的厦门,城市非农人口不足10 0万,经济总量也非常有限,第三大城市泉州市区非农人口不足70万。三大中心的规模指标 中,除了厦门在人均GDP方面与其他 城市群中心城市相比有一定优势,其余方面不论是人口、经济总量,城建区面积都全面落于 下风。经济规模小与三大中心城市长期以来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缺少“航母”级大型国有企 业有一定关系,但城市人口规模小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长期问题。三大中心城市的规模太 小,难以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不利于区域增长极的形成,严重制约了海西城市 群乃至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海西城市群的次级中心城市漳州、莆田、 宁德规模也明显偏小,无法对周边小城镇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中除晋江、石狮外无 明显的特色城市。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6》整理得 成
3 海峡西岸城市群规模结构的优化
3.1 海峡西岸城市群规模优化的基本思路
3.1.1 以提高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首要任务。城市人口规模对城市的集聚效应起到关键作 用。大城市人口在200万~1 000万都有正的规模效应,其中边际规模效应呈现递减趋势,当 人口达到400万时效应最佳。因次,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都应该朝着400万人口(市区非农人口 )的方向努力。一方面大量发展城市化,积极拓宽城区面积,将周边县、镇纳入市区。另一 方面应打破地域分割的局面,制定灵活人性化的户籍制度,靠吸引外地人才的方式壮大自身 规模,这就需要在城市生活环境方面做文章。
3.1.2 坚持走发展大城市,壮大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思路。中心城市、大城市规模小是海西 城市的突出问题,是规模结构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大城市是城市化乃至城市群发展演变 的内在动力,能发挥良好的规模效应,降低交易费用。并能够发挥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同 时大城市较高的消费能力能够为周边城市提供更便捷的消费市场。在我国,200万人口以上 规模的特大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建设效益最好,其中每百万元固定资产的工业产值要比 全国城市平均数高出45%。评价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应首先考量其中心城市,区域经济竞争实 质上是核心大城市的竞争,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一项最经济、最节约、最有效率和效益的 城市化途径,既是制造业集群化、服务业规模化、经济发展高效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 要求,又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提高辐射和带动力的客观要求。
3.1.3 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品牌作用。缺少相应规模的小城市也是海西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 中的显著问题。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都不乏明星级的特色小城市,那些中心城市周围沿交 通主轴紧密分布的小城镇可发挥地域优势,撤镇建市。填补海西城市群缺乏特色小城镇的空 白。具备一定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县城可以考虑撤县建市,具备一定发展潜力的乡、镇、 开发区也可考虑镇与镇之间的合并,联合构建1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
3.2 海峡西岸城市群规模结构优化的基本构想

按国际上流行的城市理论,区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人口首位度(这里的首位度指中心城市的人 口数)不低于区域人口的十分之一,即福建3300万人口,最大城市福州应不低于330万人口 。为增强福建经济发展后劲,扩大中心城市已刻不容缓。未来10年,省会福州应争取达到30 0万人口,厦门应争取达到200人口,第三大城市泉州力争上100万人口,中心城市应完善新 城区的发展规划,将周边的县镇纳入城区的发展范围,努力发展郊区以及城乡接壤的城市腹 地,建立大城市的卫星城区域。
3.3 三大中心城市的规划对策

福州要制定“重心南移、东移西扩”的发展战略,把周边接壤的腹地,包括闽侯、闽清,长 乐的相关区域纳入城区体系当中,人口的扩张应以农村人口的转移为主要方式,重视第三产 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福州还要拿下整个南台岛,即以城门、螺州、盖山、建新为新 城区,并加速仓山科技园区的开发。

厦门应力争跳出岛屿发展海湾城市,加大周边开发区的建设,岛内开发应当严格控制,岛内 着重发展服务业,将工业转移至海外,依次加快海沧、集美、同安、马巷(刘五店)等地的 开发建设,尽快打通东北通道,形成环绕厦门岛的海湾城市。这样可以进一步改善市区环境 ,提升市区的产业结构水平,通过高质量的生活品质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厦门就业、定居。

泉州本身人口规模很大,但市区规模太小,但从地理位置来看,两个明星城市晋江、石狮离 泉州市区仅一步之遥,泉州市区周边10km半径内已经包含了晋江、石狮、惠安三个地区, 加之泉州走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道路,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很强,因此,只要加快交通干 线的建设,泉州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步入海西城市群的特大城市行列。

同时逐步将一些具备一定实力,经济发展较快的小城镇、县城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城 市。

如福州的闽侯县可依靠大学城新校区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率先撤县建市,或融入福州市 区形成外三环。县城的城关镇,以及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开发区可发展为人口10万左右的 小城镇。如福清的融侨镇、宏路镇、融侨经济开发区可共同发展为一个中小规模的城市。各 小城镇载充分利用自身地理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发展路径,可模仿晋江、石狮、长乐 ,以乡村城镇化为路径,发展乡镇企业、吸收民间资本,走创业型城市道路。整个海西城市 群争取在2020年使区域总人口达到2 50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1 200万人,区域城市化水平提 高到50%左右。


3.4 扩大人口规模的政策建议
3.4.1 强调内涵化与外延化相结合。城市化可以依赖以政府政策为导向的外生化发展路径 ,即通过政府城市化规划,征地、建房等指令性措施完成城市外延面积的扩张。也可以走以 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发展带动农村人口转移、城市人口扩张的内涵化发展路径。城市化、城 市人口规模扩大可采取内涵化与外延化相结合的方法。以市场为导向,内涵化为先导,辅之 政府合理的城市规划,循序渐进,切忌盲目扩张。政府建开发区、圈地、建厂应符合企业的 区位原则,即运输费用、生产要素最小化原则加以合理布局,真正发挥集聚的规模效应 。同时政府应做好征地补偿,让农民通过合理的方式流入城市。
3.4.2 增强城市的吸引力。福州、厦门都是适宜休闲、生活、定居的城市。城市综合竞 争力排在全国前30位。城市软件与硬件设施比较齐全。因此,通过引进资金、引进企业的方 式引进人才是扩大海西城市群人口规模的区位优势,通过政策环境与地缘优势引进国内外资 金入主福建,届时高端人才必然追随有实力的企业而来。要想更多地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就 必须将基础设施建设好,就要把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做好,基础设施到位了,企业才愿意 在沿海城市落地,同时基础设施完善还是吸引人们前来定居的保障,这样不仅能吸引企业, 还能吸引慕名而来的城市移民,城市的规模才能发展。
3.4.3 放开户籍制度,降低城市的进入门槛。加速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逐步放弃农村和 城市户口分离的做法,建立全省统一的户口制度。进一步放开对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实行 出生地一定不变,居住地按规定登记的制度,相应确定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 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逐步用身份证制度代替户籍制度。同时,制定恰当的政策以吸引外来 人口定居,同时解决好进入中心城市居民的就业、求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问题。
3.4.4 降低城市生活成本。农民在考虑进城务工或外地人进城定居往往会考虑城市生活的 成本与收益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通货膨胀阶段,食品、住房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一路飙升, 大大打击了农民工进城的意愿。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合理的、覆 盖面广的经济适用房制度,严格控制开发商圈地行为和行业协会哄抬物价的行为,提高社会 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关爱。
3.4.5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是福州、厦门等中心城市无法及时提升人口 规模的又一重要原因。高等学校数量少,招生范围小,无法有效吸引外地学生在此就业定居 ,阻碍了人口的进一步扩大。根据海西城市群城市区位商统计,教育部门是福州为数不多的 两个非基本部门之一。(专业化系数0.622<1)整个福建省的教育产业处于全国落后地位。针 对这个问题,应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推动民间资本投资,完善专业设置,各高校要加强专业 建设,提升国内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省外人才。
[参考文献]
[1] 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 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6.
[3] 李廉水.都市圈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 黄绍臻.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ZK) ]
[5]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
[6]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7] 周伟林,严冀.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热词搜索: 城市群 海峡西岸 特征 优化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