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城市群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特征与优化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通过分析海峡西岸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方面的现 状与特征,提出了未来城市群规模优化发展的构想与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海西城市群;规模结构;首位度;人口规模优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6921(2008)24—0004—04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不同等级、不同规模、职能的城市依托现代化的交通与 信息网络体系构建而成的城市集合体。我国已经形成了三个国家级城市群以及若干个地区城 市群。海西城市群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正在崛起的新兴地区级城市群,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 与经济基础。
1 海峡西岸城市群概述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和泉州市为中心,外延到漳州、莆田、宁德,并向三明、南平 和龙岩辐射。包括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六个省辖市,福清、长乐、晋江、 南安、石狮、龙海、福安七个县级市和28个县。土地面积55万km2,占全省面积的44% ;人口为2 508万人,占全省人口的7142%。GDP占全省的84%,是海峡经济区的核心地区, 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最快、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的,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 引擎,是祖国大陆对台经贸的前沿阵地。
海西城市群全部由沿海城市组成,是我国距离台湾海峡最近的大陆地区。闽南地区与台湾在 语言上相同,福建的泉州是著名的侨乡,两岸许多居民拥有共同的习俗、信仰,因此,海西 城市群拥有得天独厚的对台亲缘优势,在吸引台商投资、发展两岸经贸往来方面,能够起到 显著的作用。海西城市群有全国独创的“台商投资区”,有将来作为两岸更紧密经贸关系试 点区“的厦门市,同时又拥有众多具备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以福州、长乐、福清、厦 门为首电子信息产业,以湄洲湾至厦门海沧一带为基地的石化产业,以厦门、福州为核心的 汽车产业以及晋江的鞋产业、石狮的服装产业,都是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型区域产业集群,其 中不乏世界级的区域品牌。此外,海西城市群地处我国两大经济板块中间,在区域分工协作 体系与交通干线充分建立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吸收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增长极的辐射与扩散 ,具备其他内陆地区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海西城市群是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 后又一个正在崛起中的以产业分工为基础的沿海大型城市群。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首度携手,南开、清华、北大、香港中 文大学、澳门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等著名高校和地方近百名专家联合完成的2006年《中国城 市竞争力报告No4》蓝皮书中,海峡西岸城市群的效率排名第二,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排在 全国第6位。足以反映出“海西”城市群的综合生产率高、可持续发展空间大、吸引力较强 的特点。未来海西城市群将随着三大中心城市自身结构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壮大,逐渐形 成东部沿海地区新生的增长极。
资料来源: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结构特征
2.1 海峡西岸城市群规模结构特征分析
对城市群的研究应从规模、等级、空间、职能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群空 间形态、相互作用,经济辐射力以及城市基本经济部门等多个指标的分析研究,总结城市群 在规模结构、空间结构、职能结构三个方面的特征,并利用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关理 论,对城市群未来结构的发展加以优化设计。本文着重研究海西城市群的规模结构,试图通 过城市群规模结构的经济地理学中的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分析,描述海西城市群规模结构中若 干特征,并在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框架内加以合理的改进与优化。
城市人口规模常常是城市极重要的一种综合性特征。现代城市最大的已达上千万人口,小的 只有百千人。我国现行的城市规模等级划分体系是以城市非农人口为基本依据,根据城市非 农人口的大小将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为特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大于100万; 第二级为大城市,其人口规模介于50万~100万之间;第三级为中等城市,其人口规模介于20 万~50万之间;第四级为小城市,其人口规模小于20万。由于当前我国各区域城市化发展迅 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学者在现行城市规模等级中上加入超大城市这一级。将城市非 农业人口大于200万的定义为超大城市。
海峡西岸城市群包括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六个省辖市,福清、长乐、晋江 、南安、石狮、龙海、福安七个县级市和28个县,本文主要研究其中13个城市。
资料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06
我们可以根据辛格在1936年提出的反应规模—序位关系的幂函数方程,对海西城市群的规 模结构水平进行定量分析。
根据函数:Pi=KRi
式中:Pi是一国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 位城市的人口数;Ri第i 位城市 的位序;K是常数。
将等式两个同时取对数可得
lnP = lnK - qlnR
根据海西城市群2004年个城市的非农人口资料,通过回归分析可以求出得出回归方程为
lnP=5.211077-1.06679lnR
化简后得到方程为
K=183.29,q=-1.06679。
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0.9729。
同时通过城市首位度公式计算各类城市首位度指数可得:
2.2 海峡西岸城市群规模结构特点
2.2.1 海西城市群的规模结构呈近似的塔状分布,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分布比较 均匀。可以看成海西城市群的规模结构较好。根据辛格的规模对数分布理论,|q|值接近1 ,说明规模分布接近捷夫的理想状态;|q|值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很突 出,而中小城市不够发育,首位度较高;|q|值小于1,说明城市人口比较分散,分布在各 等级城市里,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育。从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回归方 程得相关系数为-0.9729,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很好,根据回归方程得计算得出q=-1.06679 ,近似于1,说明海西城市群的规模分布接近捷夫的理想状态,即对数正态分布。由此看出海 西城市群中各等级城市均衡发展,高次位城市规模并不突出,大、中、小城市都发育较好。
2.2.2 海西城市群缺少规模较大的超大城市,作为首位城市的福州,根据城市首位度计算 ,其2城市指数为1.544,4城市指数为0.719,11城市指数为0.769,城市的首位度较低。说 明整个海西城市群处于“多中心”同时也是“低中心”的发展阶段。福州作为中心城市的中 心性逐渐弱化,福州的市区非农人口仅140万,城市城建区仅170km2,是我国沿海所有 城市群首位中心城市中人口最少、城建区最小、GDP 总量最小的城市,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作为第二大中心城市的厦门,城市非农人口不足10 0万,经济总量也非常有限,第三大城市泉州市区非农人口不足70万。三大中心的规模指标 中,除了厦门在人均GDP方面与其他 城市群中心城市相比有一定优势,其余方面不论是人口、经济总量,城建区面积都全面落于 下风。经济规模小与三大中心城市长期以来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缺少“航母”级大型国有企 业有一定关系,但城市人口规模小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长期问题。三大中心城市的规模太 小,难以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不利于区域增长极的形成,严重制约了海西城市 群乃至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海西城市群的次级中心城市漳州、莆田、 宁德规模也明显偏小,无法对周边小城镇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中除晋江、石狮外无 明显的特色城市。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6》整理得 成
3 海峡西岸城市群规模结构的优化
3.1 海峡西岸城市群规模优化的基本思路
3.1.1 以提高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首要任务。城市人口规模对城市的集聚效应起到关键作 用。大城市人口在200万~1 000万都有正的规模效应,其中边际规模效应呈现递减趋势,当 人口达到400万时效应最佳。因次,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都应该朝着400万人口(市区非农人口 )的方向努力。一方面大量发展城市化,积极拓宽城区面积,将周边县、镇纳入市区。另一 方面应打破地域分割的局面,制定灵活人性化的户籍制度,靠吸引外地人才的方式壮大自身 规模,这就需要在城市生活环境方面做文章。
3.1.2 坚持走发展大城市,壮大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思路。中心城市、大城市规模小是海西 城市的突出问题,是规模结构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大城市是城市化乃至城市群发展演变 的内在动力,能发挥良好的规模效应,降低交易费用。并能够发挥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同 时大城市较高的消费能力能够为周边城市提供更便捷的消费市场。在我国,200万人口以上 规模的特大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建设效益最好,其中每百万元固定资产的工业产值要比 全国城市平均数高出45%。评价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应首先考量其中心城市,区域经济竞争实 质上是核心大城市的竞争,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一项最经济、最节约、最有效率和效益的 城市化途径,既是制造业集群化、服务业规模化、经济发展高效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 要求,又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提高辐射和带动力的客观要求。
3.1.3 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品牌作用。缺少相应规模的小城市也是海西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 中的显著问题。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都不乏明星级的特色小城市,那些中心城市周围沿交 通主轴紧密分布的小城镇可发挥地域优势,撤镇建市。填补海西城市群缺乏特色小城镇的空 白。具备一定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县城可以考虑撤县建市,具备一定发展潜力的乡、镇、 开发区也可考虑镇与镇之间的合并,联合构建1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
3.2 海峡西岸城市群规模结构优化的基本构想
按国际上流行的城市理论,区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人口首位度(这里的首位度指中心城市的人 口数)不低于区域人口的十分之一,即福建3300万人口,最大城市福州应不低于330万人口 。为增强福建经济发展后劲,扩大中心城市已刻不容缓。未来10年,省会福州应争取达到30 0万人口,厦门应争取达到200人口,第三大城市泉州力争上100万人口,中心城市应完善新 城区的发展规划,将周边的县镇纳入城区的发展范围,努力发展郊区以及城乡接壤的城市腹 地,建立大城市的卫星城区域。
3.3 三大中心城市的规划对策
福州要制定“重心南移、东移西扩”的发展战略,把周边接壤的腹地,包括闽侯、闽清,长 乐的相关区域纳入城区体系当中,人口的扩张应以农村人口的转移为主要方式,重视第三产 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福州还要拿下整个南台岛,即以城门、螺州、盖山、建新为新 城区,并加速仓山科技园区的开发。
厦门应力争跳出岛屿发展海湾城市,加大周边开发区的建设,岛内开发应当严格控制,岛内 着重发展服务业,将工业转移至海外,依次加快海沧、集美、同安、马巷(刘五店)等地的 开发建设,尽快打通东北通道,形成环绕厦门岛的海湾城市。这样可以进一步改善市区环境 ,提升市区的产业结构水平,通过高质量的生活品质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厦门就业、定居。
泉州本身人口规模很大,但市区规模太小,但从地理位置来看,两个明星城市晋江、石狮离 泉州市区仅一步之遥,泉州市区周边10km半径内已经包含了晋江、石狮、惠安三个地区, 加之泉州走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道路,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很强,因此,只要加快交通干 线的建设,泉州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步入海西城市群的特大城市行列。
同时逐步将一些具备一定实力,经济发展较快的小城镇、县城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城 市。
如福州的闽侯县可依靠大学城新校区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率先撤县建市,或融入福州市 区形成外三环。县城的城关镇,以及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开发区可发展为人口10万左右的 小城镇。如福清的融侨镇、宏路镇、融侨经济开发区可共同发展为一个中小规模的城市。各 小城镇载充分利用自身地理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发展路径,可模仿晋江、石狮、长乐 ,以乡村城镇化为路径,发展乡镇企业、吸收民间资本,走创业型城市道路。整个海西城市 群争取在2020年使区域总人口达到2 50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1 200万人,区域城市化水平提 高到50%左右。
3.4 扩大人口规模的政策建议
3.4.1 强调内涵化与外延化相结合。城市化可以依赖以政府政策为导向的外生化发展路径 ,即通过政府城市化规划,征地、建房等指令性措施完成城市外延面积的扩张。也可以走以 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发展带动农村人口转移、城市人口扩张的内涵化发展路径。城市化、城 市人口规模扩大可采取内涵化与外延化相结合的方法。以市场为导向,内涵化为先导,辅之 政府合理的城市规划,循序渐进,切忌盲目扩张。政府建开发区、圈地、建厂应符合企业的 区位原则,即运输费用、生产要素最小化原则加以合理布局,真正发挥集聚的规模效应 。同时政府应做好征地补偿,让农民通过合理的方式流入城市。
3.4.2 增强城市的吸引力。福州、厦门都是适宜休闲、生活、定居的城市。城市综合竞 争力排在全国前30位。城市软件与硬件设施比较齐全。因此,通过引进资金、引进企业的方 式引进人才是扩大海西城市群人口规模的区位优势,通过政策环境与地缘优势引进国内外资 金入主福建,届时高端人才必然追随有实力的企业而来。要想更多地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就 必须将基础设施建设好,就要把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做好,基础设施到位了,企业才愿意 在沿海城市落地,同时基础设施完善还是吸引人们前来定居的保障,这样不仅能吸引企业, 还能吸引慕名而来的城市移民,城市的规模才能发展。
3.4.3 放开户籍制度,降低城市的进入门槛。加速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逐步放弃农村和 城市户口分离的做法,建立全省统一的户口制度。进一步放开对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实行 出生地一定不变,居住地按规定登记的制度,相应确定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 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逐步用身份证制度代替户籍制度。同时,制定恰当的政策以吸引外来 人口定居,同时解决好进入中心城市居民的就业、求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问题。
3.4.4 降低城市生活成本。农民在考虑进城务工或外地人进城定居往往会考虑城市生活的 成本与收益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通货膨胀阶段,食品、住房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一路飙升, 大大打击了农民工进城的意愿。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合理的、覆 盖面广的经济适用房制度,严格控制开发商圈地行为和行业协会哄抬物价的行为,提高社会 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关爱。
3.4.5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是福州、厦门等中心城市无法及时提升人口 规模的又一重要原因。高等学校数量少,招生范围小,无法有效吸引外地学生在此就业定居 ,阻碍了人口的进一步扩大。根据海西城市群城市区位商统计,教育部门是福州为数不多的 两个非基本部门之一。(专业化系数0.622<1)整个福建省的教育产业处于全国落后地位。针 对这个问题,应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推动民间资本投资,完善专业设置,各高校要加强专业 建设,提升国内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省外人才。
[参考文献]
[1] 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 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6.
[3] 李廉水.都市圈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 黄绍臻.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ZK) ]
[5]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7] 周伟林,严冀.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热门文章:
- 2024年医院党支部书记抓党建...2025-01-12
- 综治中心主任个人述职报告2025-01-12
- 市法院院长述职报告2025-01-12
- “一把手”述职报告2025-01-12
- XX社区第三季度基层党建述职...2025-01-12
- 2024年国企副职领导工作述职报告2025-01-12
- 2024年度党支部工作总结暨党...2025-01-12
- 2024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3)2025-01-12
- 述职工作报告2025-01-12
- (7篇)述职述廉述安报告材料...2025-01-11
相关文章:
- 长篇汇总连播节目广播语言特...2021-08-27
- 论保证保险的法律特征2021-09-24
-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特征、...2021-09-26
- 1.1.1生物特征2021-09-28
- 多元文化下多媒体音乐艺术特征2021-10-20
- 关于矩阵特征值的讨论2022-01-06
- “只贷不存”机构运作机制的...2022-02-18
- 生态文明的概念、特征与基本...2022-02-23
- 图书馆发展特征分析2022-03-12
- ICT的技术经济特征分析2022-04-02
- 谈高层住宅混凝土结构优化设计2021-08-27
- 关于优化纳税服务的总结与思考2021-09-06
- 创新优化纳税服务促进地方经...2021-09-14
- 县优化经济环境的调查与思考2021-09-15
- 优化农业结构2021-09-26
- 优化营商环境情况报告2021-10-11
- 优化营商环境是最响亮“xx主张”2021-10-12
- 对于优化营商环境调查与思考2021-10-12
- 对*县开展双争活动优化发展环...2021-11-14
- 优化发展环境讲话材料2021-12-05
- 谈信息系统备份体系建设2021-08-27
- 谈电力企业仓储配送体系建设2021-08-27
- 谈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2021-08-27
- 谈深化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2021-08-27
- X市乡镇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开展...2021-08-27
-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2021-09-05
- xxx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情况汇...2021-09-19
- 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关注困...2021-09-20
- 刑事简易程序体系化研究2021-09-22
- 借鉴国外经验加快我国农产品...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