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述职报告 >

浅谈发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2-03-15 15:06:49 浏览数:

(呼和浩特热电厂,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摘 要:文章对发电企业行业背景和生产特点以及加强发 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方式进行了阐述,并指出:发电厂要达到信息加工的自动化,提高信 息的准确性、及时性,需要有一套符合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发电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9)22—0049—01

发电行业如何做到信息化建设,设备如何做到信息化管理,这是发电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随着电信和民航市场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电力行业的体制改革。市场化、规 范化是电力行业改革的必然趋势,那么在新形势下,面对市场化、规范化的行业发展要求, 电力行业该如何做好信息化建设呢?

由于各个发电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进度不一样,同时建立的管理机制也不尽相同,发电企业组 织 管理架构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取向,使现有管理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相 互磨合、相互促进、相互完善。坚持信息化建设为现有管理模式服务这一前提,用信息化的 先进管理理念促进企业管理机制的变革,并以管理机制变革推动信息化发展,形成“良性循 环”,建立健全信息系统的管理机制是当前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1 发电企业行业背景和生产特点
1.1 发电企业的行业背景

基于电力行业对国计民生的关键作用,我国在电力发展上先后提出“电力是先行官”, “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和电力工业要适当超前发展等指导方针。为改变电力工 业在发电、输电、配电等环节的一体化垄断体制,国务院于正式批准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此次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 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 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为在发电环节引入 竞争机制,首先要实现“厂网分开”,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力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 业务进行划分。发电环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发电资产直接改组 或重组为规模大致相当的5个全国性的独立发电公司,逐步实行“竞价上网”,开展公平竞 争。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电力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电力市场将更加开放,电力市场由 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发电企业也在逐渐由纯粹的生产型企业向生产经营型企业转变。通 过“增产节约”满足社会需求并增加企业效益是电力生产的主要目的。由于规模经济的需求 ,电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日趋复杂,生产和管理的信息量剧增,管理工作量日益 繁重,为满足企业增加效益的需求,必须优化企业的生产要素,使企业的物流、人流、信息 流处于最佳结合状态。传统的管理方式如报表处理等已日益不能适应生产的发展,而企业综 合管理和经营决策提供的信息太少,信息集成度不高,成为管理的一大缺陷。因此,加快信 息化建设,借鉴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使信息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是今后发电企业经 营管理的发展方向。
1.2 发电企业的生产特点

发电企业的生产具有如下一些典型特征:①生产工艺过程复杂;②产、供、用同步完成,没有产品库存;③设备可靠性要求高;④资产密集、多专业的集成;⑤火力发电厂对燃煤消耗量大、煤质要求严格;⑥水力发电厂的发电负荷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较大;⑦体制正逐步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
2 发电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未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前,发电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大量数据信息存在如下一些 问题:①信息收集、处理、传递以手工为主,工作效率低下;②管理层次多,信息反馈不及时;③既懂电力生产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人员欠缺;④信息纵向传递滞后,横向交换不及时;⑤数据分散、冗余,信息共享性差。

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的电力行业信息化,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 由于各省市发电企业独立规划和运作,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加之复杂的专 业应用使得同一企业各职能部门只根据自身的需求单独立项,开发功能单一、开放性较差的 专用系统,往往使一个发电企业内同时运行着成百上千的计算机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功能 不同,开发工具不同,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而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的不可兼容,最终形成 了数量众多的“信息孤岛”。这种情况给企业领导的经营和决策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3 加强发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 从技术层面上更新技术项目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从技术层面上看,需要综合采用动态企业 建模技术(DEM)技术、企业应用集成(EAI)技术、组件技术、工作流(Work Flow)技术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技术,企业资产管理(EAM)技术、决策分析模型等来架构,通 过这些技术手段,将发电企业的全部信息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运用可定义的工作流, 对生产调度、设备运行等原子的业务模块进行规划;用采用合理的决策分析模型,对企业的 生产成本、设备折旧、物资消耗、报价策略进行分析,完成一个发电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此 外,还需要通过信息安全技术,来保证电力市场中的对手不能了解到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发 电成本、报价策略和报价信息等数据。
3.2 要对各项信息化应用系统内部进行整合

为了保障发电行业在信息、网络方面的可靠性与安全性,①应该对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网、数 据网、信息网进行整合与统一。②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应用系统内部的整合。经过多年 来持续不断的建设,发电行业内部各个子系统采用了各种不同的平台和管理软件,这不利于 使用操作、管理维护和整体效果的发挥,因此要进行平台整合。各信息化应用系统间 的整合。电力三大结构问题,自动化信息化不足,尤其是信息基础数据工作。③我国的电力 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60年代, 发电行业就已经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过 程自动化、发电厂自动监测/监制以及变电站自动监测/监控方面。但由于发电行业一直处于 相对垄断地位,加之变革频繁,发电行业的关注点一直处于如何贯彻体制改革和如何提高产 能方面,所以整个发电行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整个行业缺乏统一性标准。
3.3 将信息化建设和整个行业的变革联系在一起

在对发电行业软件使用情况中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发电行业的管理软件使用大多还处在财 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及简单的OA系统等单个管理系统的应用层面,有些发电企业尝 试实施ERP系统,但最后大多效果不佳。这主要因为发电行业过去为垄断行业,在垄断的环 境下,发电行业对于提升内部管理的需求不高。 那么,面对发电改革加快走向深入,电力 行业如何从垄断的保护伞下走出来直面市场竞争呢?如何将信息化建设和整个行业的变革联 系在一起呢?   

在过去几十年内,在发电工业各个专业领域中已应用信息技术,但各领域 的应用是分散和孤立的,并没有形成大系统的概念。因此在下一阶段,电力信息化的重点之 一就是信息技术的集成和综合利用。首先,目前在电力系统的各专业应用了管理信息系统、 营销自动化系统(包括客户服务中心)、电力生产管理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物资采 购系统、GIS系统等,随着应用的普遍,各系统间也需要进行平台及内部工作流程的整合与 统一。电力信息化集成的基础是电力企业管理流程的优化,没有流程优化,就无法从根本上 明确电力企业各系统之间的运作关系,也就无法实现系统的集成。

总之,对于传统的发电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存在着一些客观的问题,所以从领导到普通员工 一定要接受信息化建设的思想,对于新的业务流程、新的管理体制有一个接受、适应和深化 的过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然要改革企业管理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因而必然 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可能会带来企业资源和内部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肯定会存在阻力。信 息化建设要求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遵守规程,这正是企业加强管理要解决的 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明琴.电力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信息化建设 发电 企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