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思路探讨
发布时间:2022-03-30 15:14:48
浏览数:次
摘要: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文章通过对现阶段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分析,探讨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谐社会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在当前的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社会转型期农村新旧问题的交织冲撞,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道德支撑和思想保证,是关系到富国强民的重要课题。
一、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家,农村发展是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是关系到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环节,然而政治、文化、道德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个方面,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农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良好的乡风民风、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民主的决策管理、健全的法制基础是保持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
二、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的自立自强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求知意识、时效意识都得到增强,然而转型期也带来了农村新旧问题的交织冲撞,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社会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各种亚文化不断充斥人们的思想,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出现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一)信仰流失
近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一股“信教热”。各种地下宗教、邪教力量和民间迷信活动正在快速扩张和“复兴”,一些地方农村兴起寺庙“修建热”和农民“信教热”,正在出现一种“信仰流失”。针对河北(闵淑范、韩松青,2002;傅国钧,2002)的调查表明,农村地下宗教活动滋生,封建迷信活动是当前一个带有倾向性的社会现象。地下宗教、邪教力量和民间迷信只是我国农村“信仰流失”的一种,属于普化宗教的范围,而相对普化宗教,制度宗教也是“信仰流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以基督教为例,在国家正规宗教部门所统计的2000万宗教信仰人数之外,还存在大量的数以亿计的信仰人数,农村信仰流失规模很大。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也说明了我国农村的文化产品供给贫乏,与庞大的农村文化需求相比,目前中央政府对农村的文化公共产品投入还属杯水车薪。
(二)精神贫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精神文化生活中,然而他们的思想观念、角色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却无实质性的改变,精神贫困是农民的一种生存状态。精神贫困是“因种种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造成的某一社会群体或个人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水平,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落后于社会主要物质生产方式,以致影响物质生活资料获取和精神生活需求满足的生存状态。”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精神文化水平及精神状态却没有出现相应的跟进或提升,各种社会文化性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如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精神文化生活等,农民的精神生活陷入虚无状态,只能靠打麻将、买码等消磨时光、寻求刺激。这种思想境界低下、道德意识缺失、文明素养滑坡、价值观念陈旧的现象大量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农村的非组织化和农村自身缺少外来信息的有效流入,农村精神文化产品供给缺乏。
(三)道德失范
在社会转型期,传统的村庄成员之间那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淡化,村庄成员之间的角色行为、思维方式、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村庄成员之间交往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越发浓厚,心理交往距离扩大。在家庭内部,代际“观念沟”的存在使得代际之间的交流无法正常实现,农民家庭关系日益理性化,孝道衰落,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公共生活日益萎缩,公共舆论日趋无力,传统的家族伦理已经不能发生作用,集体主义伦理也退出历史舞台。生态伦理意识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也严重削弱,在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农民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滥砍滥伐、乱捕乱杀、乱排乱放,滥用农药,致使农村生态伦理道德水平下降,造成严重社会后果。农民诚信缺失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农副产品中掺假现象屡见不鲜,在蔬菜生长期使用违禁农药,在家畜、家禽生长期喂催肥剂,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影响到食品的安全并直接损害了他人利益。农民骗贷、欠贷现象也较为普遍。农村道德失范的出现是由于“经济利益”成为村庄逻辑的普遍核心,伦理道德已不能满足农民对物质利益的需求。
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思路探讨
加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在于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保证文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创造乡风文明认同平台,建构主流道德秩序,保持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建立民主管理的社会环境,需要诸多因素的共同努力。
(一)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
人们的道德观念,归根到底,由他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地位和什么样的利益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农民的道德素质、道德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物质生活水平的制约。因此,现阶段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正如温家宝总理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道德对社会发展还有其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道德的变化、道德意识的发展往往同社会经济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完全一致,道德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经济关系的变化,但有时又可以成为经济关系变革的先导。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却没有出现相应的跟进或提升,这需要注意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理性,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保持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
(二)办好农村教育,繁荣农村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农民群众,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三)提高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
生态伦理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农村新一轮经济改革中,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把环境教育纳入农民教育体系,强化农民生态环境道德观念,理性控制各种欲望和行为,有节制地开发和消费自然资源,推进生态伦理建设的法治化,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民群众行路、饮水、用电、物资供应、垃圾处理等方面困难。为农民参与农村社区的社会生活,提供公共的空间。注重村风民风建设,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增加农民的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平,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
(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关键在党,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弘扬求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作风。江泽民同志指出:“搞好农村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基础一环。”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廉洁自律,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为群众做出榜样。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还要善于从农民群众中去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农民群众从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开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农民为本”,倾听他们的意见,吸引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民主管理和文化活动。教育工作者应该切实转变思想教育观念,采取多种教育、多渠道教育的教育方式。只有切实为广大农民理解和支持,才能增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鲜活力、吸引力和实效性。因此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选择适宜载体,开辟多种途径,探索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符合他们审美心理和当地文化习俗的方式方法,因地制宜,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参考文献: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EB/OL].http://active.zgjrw.com/News/20081020/ruraleconomics/684917847300.html,2008-10-20.
2、闵淑范,韩松青.唐山市宗教基本状况及发展态势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
3、傅国钧.基督教发展问题的典型调查与思考[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刊,2002(4).
4、博议“两会”(六):向文化部部长提问[EB/OL].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91004481,2009-03-06.
5、余德华.论精神贫困[M].哲学研究,2002(12).
6、温家宝.统筹城乡发展 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2/20/content_4204867.htm,2006-02-20.
7、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学习出版社,2000.
*本文为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指导性项目(07457257)。
相关热词搜索:
新农村
思想道德建设
思路
探讨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