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匿名拍卖”.doc
拷问“匿名拍卖”
“匿名拍卖”一个源于国外的拍卖形态带给国内业界思考;名字之于画作,到底是什么?匿名又是否可以还原一幅画作的艺术价值?
2009 年 8 月末,北京某拍卖公司举办了一场当代油画“匿名拍卖”会。该场拍卖在预展,现场甚至图录上,都将拍品作者进行了隐藏,这形式在国内尚属首次。
用匿名对症市场
按照操刀“匿名拍卖”的拍卖公司的说法,“匿名拍卖”是为了“褪去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污浊与浮华,真正还原艺术的本真价值”。在他们看来,“收藏,不能只看艺术家的名字,而应该选择作品本身”。从初衷看,匿名应该是该拍卖公司瞄准艺术市场病灶实施的一次对症下药。
今天的收藏市场中,“买名”已是一个最惯常的操作原则。打开近几年翰海,嘉德、保利等大拍卖公司的图录,你几乎看不到当代不知名画家的作品。对此,北京收藏家协会书画委员会主任,书画收藏家李长安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怪现象:重名不重艺,往往名家的作品价钱卖得高。问题是,这个“名”是不是真的值得购买呢?名人中有些是“画以人名”,有些则是“人以画名”,“画以人名”是需要警惕的。
今天的艺术市场,追名逐利带来了泥沙俱下,一些艺术素养平平的人可以利用炒作变成名人。一些人则因为社会地位或者职位而受到吹捧。此类事情在今天的艺术市场上绝不是个别现象。即使是“人以画名”的名人,难免也会画一些应酬画,甚至也会有技法失常的时候。与此相对应,很多新生代画家的创作也许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却乏人问津。“匿名拍卖”意在把所有作品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公平竞争,给新画家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这一点也得到了李长安的理解,他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讲。“匿名拍卖”方式不失为一种尝试。
匿名问名
问题是,匿名可以还原幅画作的艺术价值吗?
“真的有这么一场拍卖会吗?我没有听说过。”这是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甘学军听到“匿名拍卖”的第一反应。随即他表示:“如果真的有,我只觉得这个拍卖让人很不可思议。这种方式我觉得很新奇,但是我们公司绝对不会这么做。”对于“匿名拍卖”,多位业内人士都表示不予置评。
“匿名拍卖”到底有什么问题?它是否会在艺术市场有一席之地呢?甘学军认为:“拍卖推出的都是一些高端艺术品,都是具有收藏价值的。而艺术品收藏价值的判断不仅仅是画作本身的因素所能决定的,所谓只看一幅画的艺术价值,是对艺术品收藏的一个肤浅的认识。”
对于一幅画来说,创作时的历史环境、地域环境,画风,是否有代表
性等,这些决定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往往就是作者名字所直接透露的信息。“这是最简单的艺术鉴赏理论,一幅画为什么这么画?有谁这么画?他为什么这么画?他这么画是一个什么意义,别人这么画又是一个什么意义?作者与画作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对一件艺术品的艺术价值进行判断,也需要跟作者的各方面因素联合起来才能做出。”甘学军如是说。
实际上,当一幅徐悲鸿的代表作与一张足以乱真的高仿品放在一起,这两幅画从技法,画面,色彩上来讲,也许相差甚微,但他们的艺术价值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语。即便是从艺术批评的角度来看,也从未有过脱离作者而进行单独评判的先例,更何况评断一幅画的艺术价值。
因此,画家对于一幅画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将名字与画作剥离,实际上是不科学的。
“匿名拍卖”在实操中也未能做到完全匿名,像拍卖会上成交的《陕北女孩》是著名画家靳尚谊的作品,这在拍卖会前就被广泛知晓。名家作品往往风格迥异,特别是对那些资深藏家来讲,可以一望便知。这些画作匿名与否其实并不重要,也无所谓与其他画作拥有“公正的平台”。
谁敢买匿名画作
“匿名拍卖”的问题不止于此。正如李长安分析指出:“‘匿名拍卖’也许有操作者正面的考虑,但这种方式可不可取仍然值得探索。尤其要注意,这是不是也给一些假冒伪劣,高仿作品提供了机会和市场?”
众所周知,临摹名家作品卖钱,是当今一些非著名画家的职业,这造
就了市场上很多高仿作品。落款和图章一直以来也都是非常重要的鉴定依据之一,掩去这些之后,无疑再次提高了鉴别真伪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上当受骗的几率。如果按照“匿名拍卖”的方式,即使画作署的是临摹者的名字,藏家也不会知道。这样,一幅高仿作品出现在“匿名拍卖”上,买家从风格上判断是某位名家的作品,出价买回后,却发现署名不是那位名家,这还不属于上当受骗,藏家岂不是有冤难申?
“也许匿名拍卖这种形式可以在低端市场里进行操作。”甘学军说,“它更像是一种游戏。300 元,500 元买一张画,回家挂墙上作装饰品,应该不会对其抱有多少增值保值期待,而这种拍卖形式在市场上不会起到多大作用,绝不会进入艺术品拍卖,收藏的主流。”也许正如甘学军的分析,匿名拍卖更适合低价的、非名家的作品,这可能是一个属于初级市场的形态。当代确实有一些好画家和好作品,他们尚未出头,发掘他们需要高超的眼力。
实际上,“匿名拍卖”概念并非本土心血来潮的创造,而来自于国外。国外在一些公益性的活动中,会将一两张名家作品与普通作品混在一起,然后“匿名拍卖”,低价拍得大师作品的人自然会有意外之喜。这样一种游戏色彩的拍卖,从原理上看,应该有着一定的甚至是特定的范围。尤其是基于今天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现状来说,就更加边缘。
正如李长安指出的:“即便是对现代中青年不知名画家的作品,也要多方考查。我要买一幅画,起码要知道作者在最近这几年有过怎样的经历,举办过几次画展,外界对他的作品评价如何等等。甚至画家本人的人品,都是需要考虑的。收藏一个画家,需要考虑的事情是多方面的,不能仅从
画作的画面来判断。对这样的‘匿名拍卖’我也许会去看看,但是购买却要格外小心,不会轻易出手。价格几千或者更低可以考虑,但是上万的作品,应该就不会购买。”
责编 晓 寒
相关热词搜索: 拷问 拍卖 匿名热门文章:
- 2024年度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2025-01-12
- 第四季度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2025-01-12
-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结及2024...2025-01-12
- 2024年第四季度入党积极分子...2025-01-11
- 第四季度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2025-01-11
- 2024年区农业农村局宣传思想...2025-01-10
- 县级领导主题教育专题党课:...2025-01-08
- 在全省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建设...2025-01-08
- 在全市纪检监察信息化平台建...2025-01-08
- 2024年牛产业工作推进会上汇...2025-01-07
相关文章:
- 廉政论文:九大问题拷问中国反腐2022-01-22
- 56个问题拷问吸烟有害健康2022-10-25
- 拍卖年第一槌.doc2021-08-28
- 拍卖推动赏石走向主流.doc2021-08-28
- 报国寺拍卖会成一亮点2022-10-23